宋朝富裕全靠這個行業政策,連元朝都不願廢除,卻讓朱元璋給廢了

宋朝富裕全靠這個行業政策,連元朝都不願廢除,卻讓朱元璋給廢了

大家知道,在宋朝時我國的商業是十分發達的,根據《宋史.食貨志》記載,宋朝70%的政府收入來源於商業稅收,而傳統的農業只佔30%,而宋朝也正靠著發達的商業成為了當時世界上最富裕的經濟強國。

元朝滅宋後,雖然廢除了很多制度,但唯有重商沒有廢除,畢竟能給政府帶來這麼多錢,何樂而不為呢!但是匪夷所思的是,連元朝都沒有廢除的商業政策,卻被朱元璋一併消滅掉了,不僅如此,朱元璋還奉行嚴厲的戶口制度和海禁政策,並勒令沿海居民“片板不得下海”,朱元璋難道不喜歡錢?他為何就這麼跟自己過不去,原因何在呢?

宋朝富裕全靠這個行業政策,連元朝都不願廢除,卻讓朱元璋給廢了

▲朱元璋(1328年—1398年6月24日)

童年的悲慘經歷——被奸商坑慘的朱元璋

我們都知道人並不是完全理性的,就算是政治家,也有著這樣或那樣的執念,因此我們要分析朱元璋,就決不能僅僅站在理性人的角度去思考,還應考慮到他幼年的經歷,很不幸,朱元璋的幼年十分悲慘,而這種悲慘讓他形成了揮之不去的執念,並很大程度上影響他今後的決策。

元朝末年,可謂是災禍連連、民不聊生。由於元朝統治者是蒙古人出身,他們對中原的經濟情況不甚瞭解而且也不願瞭解。元朝統治者不僅廢了科舉,而且對利於農業生產的水利工程的修繕也興趣寥寥。派去修繕水利的銀子要麼被官員貪墨,要麼被挪作他用,因此勞工工資經常被拖欠甚至蒸發,這種情況下工程的質量可想而知,那是毫無疑問的豆腐渣工程。平常還勉強能用,但是一遇到洪災,弊端就顯現出來了,而最大的受害者就是普通農民。

由於天災和土地兼併的雙重壓迫,朱元璋一家很快便破了產,陷入了捱餓的境地,朱元璋的父親朱五四和其他兄弟姐妹紛紛餓死,朱元璋本人不得不扮作和尚乞討為生。農民遭受了如此大的疾苦,元朝統治者卻救災不力、致使災情持續惡化。而和元朝統治者一起為虎作倀的,則還有那些屯米的漢人奸商。

宋朝富裕全靠這個行業政策,連元朝都不願廢除,卻讓朱元璋給廢了

▲元朝版圖

在大災之年,糧食可是要比黃金還要珍貴,普通農民,就算是變賣家產、賤賣土地,也要換得一袋求生用的口糧。而商人們明顯是看到了這千載難逢的商機,商人們利用手中的金銀從情況稍好的地方低價購置糧食,然後倒賣到鬧災的地區,以高價出售,由於政府救災不力,災區的糧食市場幾乎全被這些奸商把控。

另一方面,很多當地的地主也臨時充當了奸商,他們要麼跟著商人們哄抬糧價,要麼依靠高利貸賺取暴利,稍微有些底子的中農,可以變賣土地家產,換得一時苟且,而一貧如洗的貧農則只好活活餓死,而朱元璋一家,恰好是最窮的貧農。

朱元璋不明白,為什麼那些奸商寧願看著自己和家人活活餓死,也不願分出一點來施捨自己。今天我們都知道這是商品經濟的必然規律,商人不可能做賠本的買賣,白白施捨只會導致價格錯位,讓自己近乎破產。但是這種規律有時卻實在太過殘酷,如果你看著你的父母家人因為沒錢而活活餓死,想必你也會像朱元璋一樣憎恨“唯利是圖”的商人。雖然是種必然,但人畢竟是有感情的。朱元璋打心底裡仇視商人,可謂是一點都不奇怪。

宋朝富裕全靠這個行業政策,連元朝都不願廢除,卻讓朱元璋給廢了

▲元末農民起義

對沿海政治對手和居民的敵視

除了童年時的陰影,還有一個因素讓朱元璋對於商人十分的憤恨,那就是他的政治對手張士誠和方國珍都是商人出身,而他們和支持他們的沿海群眾給朱元璋留下了很不好的印象。

先說張士誠,張士誠是私鹽販子出身,是一個意志堅定、頗得民望的地方軍閥,張士誠曾堅守高郵力抗元朝80萬大軍(有誇大),最終拖得元軍統帥脫脫被罷免,元軍撤退。之後,張士誠養精蓄銳,不斷襲擾朱元璋的地盤,最終,朱元璋也是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將張士誠擊敗。雖然朱元璋獲勝了,但他總覺得自己受到了羞辱,自己曾經多次低下身板,多次用委婉的語氣希望張士誠投誠,為了勸降張士誠,朱元璋可謂是費勁了心思,一會用“古之豪傑,都以敬畏上天、順從民意為賢能……你應當三思,不要自取滅亡,為天下人恥笑”這種話威懾張士誠,一會又用保護城中百姓的大義和保全其地位的保證來曉之以理,但是無奈張士誠就是軟硬不吃,最後,寧肯上吊自殺也沒向朱元璋屈服。讓朱元璋氣的牙疼。

宋朝富裕全靠這個行業政策,連元朝都不願廢除,卻讓朱元璋給廢了

▲明朝運河漕運

說完了張士誠,再說方國珍,這人也是個私鹽販子出身,天下大亂後,此人在海上當起了海盜,不斷劫掠過往商船。之後則在元朝和朱元璋之間首鼠兩端,左右逢源,朱元璋多次好言相勸,告誡他:“福基於至誠之心,禍生於反覆無常”,但是方國珍依然沒有聽進去,反而大建船隻、轉移財寶,準備逃到海上。朱元璋無奈,只得剿滅了他,雖然最後朱元璋饒恕了投降的方國珍,讓他得以善終,但是海商的反覆無常也給他留下了極深的陰影,如果哪天帝國的商人違逆政府,是不是也可以造只船逃到海上,脫離政府的制裁呢?

雖然這兩人已經讓朱元璋很煩躁了,但更讓朱元璋生氣的是沿海居民的態度,他們始終支持這兩個商人出身的軍閥,始終不認同自己的統治,其中,尤以張士誠部為甚。

宋朝富裕全靠這個行業政策,連元朝都不願廢除,卻讓朱元璋給廢了

▲張士誠(1321年8月23日-1367年10月9日 )

張士誠在早年時為人大方,經常慷慨解囊幫助窮人,而且還親自清除了為禍鄉里的惡霸,在當政後,也是對子民十分愛惜,一方面鼓勵商貿,一方面減免賦稅,深得當地人愛戴。正是由於威望極高,所以在朱元璋攻打張士誠時,江浙兩地居民才會如此堅定支持,甚至在張士誠死後還經常懷念,而對於朱元璋,沿海百姓則更多是一種不冷不熱的態度。朱元璋對沿海居民懷念張士誠的行為大衛不免,因此在開國後,在其他地區都輕徭薄賦、免租稅三年的情況下,唯獨對江浙百姓加以重稅,這一點直到明末都沒有改變。比如顧炎武就在《蘇松二府田賦之重》(《日知錄》卷十六)中說:“賦出天下,而江南居十九。以今觀之,浙東西又居江南十九,而蘇、松、常、嘉、湖五府,又居兩浙十九也”。並提到租稅太重,“民不能堪”。足見朱元璋對沿海居民仇怨之深。而沿海居民有多以商貿和出海為生,實行“片板不得下海”的海禁政策無疑可以讓沿海居民更加受罪。

宋朝富裕全靠這個行業政策,連元朝都不願廢除,卻讓朱元璋給廢了

▲明朝版圖

小農思維與專制思維的影響

前面兩點是從朱元璋的個人境遇來講他厭惡商業的原因,但是就算拋棄他的悲慘經歷,朱元璋也很難對商業有什麼好感,他的貧農出身及生活經歷很大程度上侷限了他的思維。朱元璋在建國後,總的來說就是圍繞著兩個基本點展開,一個是建立樸實均等的農業社會。另一個就是加強中央集權,加強對社會的控制,維護朱家的專制統治。而商人對於這兩點來說,都是阻礙。

先說朱元璋的第一個目標,樸實均等的農業社會。這個可以說是所有農民的共同理想,後世的太平天國起義時的政治綱領《天朝田畝制度》就明確提出“有田同耕,有飯同食,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的口號,由此獲得了大批農民的支持。後世的中國革命領袖則更是靠著“平均地權”得到了農民的擁護。

宋朝富裕全靠這個行業政策,連元朝都不願廢除,卻讓朱元璋給廢了

▲明朝官員

而朱元璋作為一個農民出身的皇帝,也懷著這樣一種平等均富的理想。朱元璋鼓勵農桑,實行輕徭薄賦,減免租稅的政策都是為了促進農業生產,而打擊地主富戶平分土地的舉措這是為了促進平等的實現。

而商人的出現顯然不符合這個理想,朱元璋明白,一旦鼓勵商業,貧富差距就一定會擴大,“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現象就一定會再度發生,而那些坑害自己的屯米奸商,則又會在大災之年出現坑害貧苦農民,而這是朱元璋決不能允許的。如果我們再擴大一下視野,就會發現朱元璋給予官員極低的工資,和對貪汙的零容忍度也和追求平等有著密切關係,他相信,只要管好了商人和官員,貧富差距就會消失,樸實的、以農業為主的大同社會就會實現。

宋朝富裕全靠這個行業政策,連元朝都不願廢除,卻讓朱元璋給廢了

▲明朝軍隊

另一方面,朱元璋打擊商人還有一個目的,那就是維護專制統治,穩固朱家江山。對政府來說,被束縛在土地上且財力單薄的農民要比四處亂跑、富可敵國的商人好管的多,如果是海商,則更為難管,到時很可能一不滿意政府,就直接將財物擱上商船逃之夭夭,到時政府將很難對其進行抓捕。朱元璋作為一個底層上來的皇帝,對於江山的穩固看的比任何一位君主都要重,甚至已經到了歇斯底里的程度。他為了子孫可以殺盡所有功臣,甚至差點連告老還鄉、主動放棄權力的湯和都不放過,可見其疑心之重。疑心如此重的人,將江山穩固放在政府收入前,也就再正常不過了。

雖然朱元璋制定瞭如此多的措施來打擊商業,但是客觀規律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朱元璋的政策到了明朝中後期幾乎已經完全失效,他廢了宰相,但又有了內閣;他打擊了商人,但是明中後期的商業繁榮卻堪比宋朝;他厲行海禁,但明中後期的海上走私犯比任何時代都多;他禁止人口流動,但明後期的流民卻遍地都是,戶口缺額嚴重。朱元璋,終究還是沒能扭過歷史的潮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