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事地理角度看,保卫邯郸地区,而放弃沧州地区值得的吗?

接上期《唐朝公关高手——魏博节度使田承嗣巧妙化解敌对双边关系案例》或者《唐代公关大战——魏博田承嗣在败局下挽回和成德节度使紧张关系?》

从军事地理角度看,保卫邯郸地区,而放弃沧州地区值得的吗?

这接下来就是要真正达成战略同盟。这帝王气的馊主意只是为了缓和战略紧张气氛,为下面做铺垫。

这个铺垫,就是开始正式向李宝臣派出说客了。这位说客对李宝臣说:“公与朱滔共取沧州,得之,则地归国,非公所有。公能舍承嗣之罪,请以沧州归公,仍愿从公取范阳以自效。公以精骑前驱,承嗣以步卒继之,蔑不克矣。”这段《资治通鉴》记载的话,首先告诉我们现在的焦点所在,就是沧州。这是问题的核心。前面已经说了,田承嗣大败,李宝臣和朱滔就去攻打沧州,沧州是由田承嗣的堂弟在镇守,可是竟然没有打下来。

从军事地理角度看,保卫邯郸地区,而放弃沧州地区值得的吗?

明代的河间府和真定府。

这位说客首先说李宝臣和朱滔此次攻打沧州,没有什么便宜可占,没有好处。因为这个沧州拿下来可能是归朝廷管辖。这话也许是挑拨离间,但是却并非没有背景,因为这之前并没有说田承嗣的地盘怎么划分,实际上还不是谁占了算谁的?

利益划分不清楚,那么就容易出问题。当然,就是划分清楚了,也会出问题,因为,毕竟,野心是没有止境的。而且沧州也自有沧州自己独特的地理价值。

其次,这次是田承嗣真的拿出血本了。要将沧州割让给李宝臣。而且提出,李宝臣和田承嗣合兵北伐朱滔的幽州。这就是第二步,将祸水引向幽州辖区。特别是点出了李宝臣的优势是精锐骑兵,而田承嗣则是步兵。这是合乎逻辑的。田承嗣所在的地区邯郸已经与草原相隔很远了。《旧唐书》是五代后晋时官修纪传体唐史,而后晋也就是石晋唐那个后晋,早就丧失了对幽云十六州的控制,自己这边也早就缺乏马匹了。其实在后唐明宗时期就开始缺乏马匹了,自从沙陀突厥将主力迁徙到河北和河南,放弃对代北地区控制之后就出现需要向其他少数民族购买马匹的情况了。可见,这是有历史的。毕竟,优良的马匹不能在汉地生长。

这也算是他 短处。

换言之,只有李宝臣和田承嗣合兵,才能形成河朔地区强大的势力。

这样的实惠当然无法拒绝。李宝臣大喜。而且此时李宝臣在搬出那个符谶的话就更增添了自己和田承嗣合作共同对付朱滔的战略决心了。

于是与田承嗣通谋,密图范阳,田承嗣亦陈兵境上,准备伺机而动了。

从这一刻起,田承嗣的外交危机其实是过去了。

之前,李宝臣和朱滔,李正己三家合兵对付田承嗣。可是转瞬间,就掉头打自己的盟军朱滔。这是不是脸变的太快了?毕竟,此时的朱滔还没有什么真正得罪李宝臣的地方。

作为老牌子军阀,怎么可能就这么轻易地让田承嗣给耍的团团转?

如果我们真的以为李宝臣上了田承嗣的当,那么我们就上了历史的当了。其实,李宝臣是此次战事中最合适的一位,因为他获得了沧州这块地盘,这是两家藩镇合兵都不能打下来的,结果田承嗣却送给了自己。

李正己虽然有了钱,可是比起地盘来,钱就不算什么了。

而且,沧州却是值得李宝臣背叛朱滔。

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这话从来不假。

我们先来看看沧州地区。

我们说过,顾祖禹的读史防御纪要是以防卫北京为根本目的,以明代政治地理版图为背景,通篇来构筑他的这部书的架构的。所以这点非常重要。而北京在唐代就是范阳幽州一带。因此我们只要把思维稍微转化就知道唐代沧州地区对于幽州是多么重要了。

顾祖禹说:

(河间)府北拱京师,南临青、济,水陆冲要,饷道所经。

首先点名,河间的地理位置的重要意义就是拱卫京师,也就是守护北京的。在唐代当然就是守护幽州范阳。这是幽州面对南方势力最后一到防线。河间地区丢失,等于幽州大门洞开了。其实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朱滔作为幽州藩镇,对这里是多么渴望得到了。这是他的安全保障。在当时,朱滔的幽州只是控制着瀛洲,而没有控制沧州地区,从明代来说就是明代的河间府分为两个部分,朱滔占据了明代的靠西的部分。

此地,除了拱卫幽州之外,同时对南方则是紧邻着山东地区,这是从对外关系来说的,而本地的地理特点则是水陆要冲,也就是水运和陆地运输的交通点。从上面的图可以看到,运河是经过沧州地区的。而瀛洲地区是陆路。

所以,顾祖禹总结说

自古幽燕有事,未有不先图河间者。

“自古幽燕有事,未有不先图河间者。”这一句话点出了河间地区和北京地区的紧密联系,几乎是生命的联系。占据河间地区对于幽州来说就是卡住了脖子,而且接下来就会大举进犯了。从朱滔这里来说,实际上是大门洞开,虽然他本人目前控制着瀛洲,可是因为运河在沧州,实际上南方可能来的粮饷之类的运输生命线就握在了这个田承嗣手里。而当时,河北的田承嗣的魏博又是当时最强的。这不能不给他一个巨大的压力。当然也是幽州藩镇南下发展的巨大阻力,其实几乎等于没有可能。

正因为如此,河间地区对河间北和南紧邻的地区的军事影响则完全不同:

北不得河间,青、冀之祸未烈。南不得河间,幽、平之患未深也。

这就是说幽州地区如果不得到河间地区,那么,山东和河北的中南部就不会受到巨大的威胁,不会受到巨大的战乱影响。而河间南部的势力如果不能得到,那么当今的北京地区和京东唐山、秦皇岛地区也不会受到太大的影响。从这里,顾祖禹特别强调了河间地区对于今天京东唐山和秦皇地区的影响。这还是在当时的山海关线没有开通的时代。

从军事地理角度看,保卫邯郸地区,而放弃沧州地区值得的吗?

当代从沧州到秦皇岛

从军事地理角度看,保卫邯郸地区,而放弃沧州地区值得的吗?

唐代从沧州可以直达今天唐山以东地区

在今天看来,如果翻开手机搜索网络地图,那么,沧州到秦皇岛和唐山似乎不存在什么疑问。可是如果你读唐代历史,特别是唐代的藩镇之乱,就会感觉到,因为藩镇之乱大体是在河北邯郸地区及其周边,忽而从沧州地区将我们的视线牵引到了秦皇岛和唐山,就会觉得视野是非常的深远了。当然在今天是无所谓的了。而卢龙和幽州在安史之乱的时候是大本营地区,是所有的河朔藩镇——安禄山史思明培养的将领们的精神家园。此处的影响之大,可就是另有一层意思。这也就是为什么李宝臣想得到幽州的原因。毕竟这里是老家。而田承嗣的老家也是在这里。此时的李正已的老家也是在这里的。愈是如此,对于当地的朱滔来说岂非更加有不安全感?因此,朱滔要想完全拿下这个沧州地区对于他来说也是情理之中。否则他何以出兵呢?五十步起早啊!

可是,在某种意义上说,获得沧州对于李宝臣更加重要。

因为,从地盘上说,此时的成德节度使所在地区是不错。可是从周围形式看,却是没有发展前景的。

如果不控制沧州,就意味着他的势力周边被人家南北两家包围,特别是不能威胁到山东德州地区这个重要的南下战略据点。而他的正南则是魏博节度使。当然这里被朱滔包围,对于李宝臣来说也是一样的。而且这就意味着他北不能威胁幽州,南不能威胁魏博节度使。而且他南部紧挨着的邢州和洺州当时是在朝廷手里,背后的井陉是直通太原的。这就意味着如果不占据沧州,不仅丧失了南下发展的可能,而且在左右两个兄弟藩镇之间自己的势力是最弱小的,不能威胁到他们,同时自己背后还要提提防着朝廷从太原来的大军。对于北方的幽州藩镇来说,自从安禄山掌握当地以来北方的契丹势力却没有能成为南下的战略牵掣力量,基本呢没有威胁到幽州。这就意味着幽州藩镇背后的战略压力很轻,而只可以专注将力量放在南部和自己争夺。从这里看,李宝臣的战略压力是非常大的。

也就是说,成德节度使是最想得到这里的。当然,这就决定了朱滔和李宝臣发生冲突的可能。这也就是为什么李宝臣和朱滔发生冲突的原因——为了争夺沧州的主导权。

从田承嗣来说,丢失沧州当然是一个很大的损失。这直接削去了他北上幽州的可能。可是,同时也意味着自己不必再承担来自幽州方面的战略压力。其实,此次战略,之所以北方的朱滔和李宝臣都会参战,就是因为田承嗣手中握着沧州这块肥肉。而让出沧州,就会导致李宝臣和朱滔反目,自己北方的战略压力大为减轻。这也是四镇之乱的时候,为什么魏博的势力敢于南下黄河来争夺开封地区,而不必再顾及北部战线被老兄弟们反水的原因。沧州已经成为了田承嗣的鸡肋了!

所以,顾祖禹指出唐代藩镇时期的情况是:

唐藩镇之患,卢龙一道称最强者,以瀛、莫南下,易、定、镇、冀不得不避其锋也。朱全忠欲吞幽州,先争瀛、莫。这是南北两个方向大体情况。

由于舍去了沧州,就造成了朱滔和李宝臣为抢夺沧州而发生战事的可能。接下来就是 在可能的基础上变成必然了。

就沧州辖区来说:

州控水陆之冲,绾海王之利。江淮贡赋,由此达焉。燕赵鱼盐,由此给焉。

所谓海王之利,当然就是鱼盐之利了。此外就是运河从南方送来的财物。可以说是交通便利,非常富有。其军事地理功能是:

盖襟带雄远,便于驰逐。

襟带,衣襟和腰带。比喻山川环绕的险峻地势:山水如襟带环抱沧州这里则是大海、平原,河流,运河,都是非常宏大的地理单元。真是撑得起雄远,二字,即气象宏伟,而影响远大。非常有利于作战,是上好战场。

此地对两边的影响是:

燕得之,势足以弱齐。齐得之,势足以胁燕动赵矣。汉置郡于此,以禁约东诸侯。地饶给,五方错居。燕、齐有事,必先争勃海,地利然也。唐季藩镇割裂,横海一道,分地最狭,而介于河北淄、青间者百余年。

从此看,此处首要对南方的影响是山东,这点与冀州还不同。横海,就是指这里的成德节度使辖区。可见,沧州到了李宝臣手里对于李宝臣的成德节度使的地盘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否则不可能在群雄环伺的时代抗雄百年。

为此,李宝臣和朱滔反目是值得地。

宝臣谓朱滔使曰:"吾闻朱公貌如神,安得而识之?愿因绘事而观,可乎?"滔乃图其形以示之。宝臣悬于射堂,命诸将熟视之,曰:"朱公信神人也!"他日,滔出军,宝臣密选精卒劫之,戒其将曰:"取彼貌如射堂所悬者。"是时,二军不相虞有变,滔与战于瓦桥。滔适衣他服,以不识免。承嗣闻与滔交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