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白肉的千年征途,附老成都白肉名店

白肉,今天以不同方式出現在中國人的餐桌上

,有的是加酸菜同烹,熱煮熱吃,有的是淨肉並味碟上桌,趁著餘溫附味蘸食,有的則是加入各式輔料調料拌好,作為冷菜入席。單就成菜外形而言,無論形狀大小,食法是蘸是拌,不管用的是通脊、坐敦還是五花,最終都會以肉片的形態呈現,而一個“片”字,就蘊含著白肉的千年故事。

一片白肉的千年征途,附老成都白肉名店

老北京白肉

因祭祀而生,從北國飄來

以豬、牛、羊等牲畜作犧牲入祭,是古代華夏大地的一種祭祀禮儀,官方正式場合的犧牲有太牢(牛、羊、豬)、少牢(羊、豬)之分,若只用其中一種,則為特牲

較早記錄白肉的文獻是《晉書》、《梁書》。《太平御覽・酒中》引《晉書》曰:“飲三升便醉,白肉不過十臠”,這是描寫東晉名將桓溫的自謙之言,意思是說自己酒量飯量都小,吃白肉不過十小片而已。桓溫跟巴蜀有密切關係,正是此人朔江而上滅了成漢政權。《御覽》還引《梁書》說南齊的肖穎胄“素能飲酒,啖白肉膾至三升”。這兩款白肉跟今天的白肉有多少聯繫,目前還無從考證。

一片白肉的千年征途,附老成都白肉名店

仿古儀式

現能掌握的白肉來源,最早出自東北。早年生活在東北的滿族人,常以豬作為祭祀用品,整豬卸成八大塊,不加任何調料,白水白煮,煮至五六成熟備用。儀式上,主祭者邊跳邊念祭語,副手則用刀從不同部位的半熟豬塊上,分別片下薄片呈入盤中,供奉神靈祖先品享。

儀式結束後,剩餘的豬肉就由參與者分食,也是用刀片成片子,白嘴吃白肉,稱作吃福肉尊肉。因這種特殊的祭祀儀式名為跳神儀、跳大神,故該肉又叫跳神肉,這就是今天各路白肉的鼻祖。

一片白肉的千年征途,附老成都白肉名店

酸菜白肉

北南東西,白肉香飄四方

滿族白肉的起始年代比較久遠,到宋代時,這種祭祀禮儀和飲食習俗隨著北人南下,傳到了中原地區,宋人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記載白肉與頭羹、石髓羹、胡餅、軟羊等北方菜式一起出現在當時首都東京開封的大型食店中,宋人把這類大食店稱作“分茶”。

清代早期,白肉在江南地區已很常見,美食大家袁枚就在《隨園食單》中記述了“白片肉”的做法,豬肉以白水煮至八成熟,再泡一個時辰,撈起後用快刀片成肉片,趁著溫熱食用,並說這是“北人擅長之菜,南人效之,終不能佳”,肉片要肥瘦兼有,橫斜碎雜才是上品,要數“滿洲跳神肉最妙”。

頗為有趣的是,是書還記錄了一道“白片雞

”,袁枚贊其有“太羹元酒”的美味,並強調了煮雞時不能放太多水,不知這是不是今天南派白斬雞的源頭之一。

一片白肉的千年征途,附老成都白肉名店

白肉

與袁枚幾乎同處一個時代的另一位官員,四川德陽人李化楠,當年也在四處吃吃喝喝的過程中搜集各地菜譜,特別把江浙粵等地的烹飪技法抄寫在案,並最終由其子李調元整理在川付梓,是為《

醒園錄》。書中記載的“白煮肉法”,跟袁枚所述方法相同,還強調了一個小竅門兒:“當先備冷水一盆,置鍋邊,煮撥三次,分外鮮美”,這個技術在其後的川味白肉中經常用到。

老成都的白肉名店

據《成都通覽》記載,清末的成都餐館中已有白肉片椿芽白肉等菜式出售了。民國時期以經營白肉聞名的就有祠堂街少城公園旁的邱佛子、福興街的竹林小餐、春熙路的快活林、東大街的李鈺興等飯館。

邱佛子創辦於上世紀二十年代前後,主打是豆花,菜品中的白肉、滷肉、牛肉和牛肉湯都很有特色

,被譽為成都風味小吃的四朵金花之一(另外三朵是粵香村、矮子齋和香風味),解放後,其經營風格被另一家著名的川菜餐廳少城小餐所繼承,蒜泥白肉亦成為該餐廳的名品。

一片白肉的千年征途,附老成都白肉名店

蒜泥白肉

竹林小餐早在清末便已開業,歷史比邱佛子稍長,菜品數量和營業規模也較之更勝。老闆叫王興元,因在後院種了些竹子而自負風雅,以竹林為名,但小餐二字卻著實體現出其經營特色,初期

主營蒜泥白肉、罐湯肉絲和小飯菜,生意見好後便擴大規模,增加了燒帽結子、燒舌尾等系列燒菜。

四十年代中期,創始人王老闆去世,在其妻、子的努力下,另增蒸、炒菜式,又先後聘請了謝躍武、李子南、夏永清、溫興發、蔣海山等川菜名廚加入。其中,擅長做白肉的蔣海山更是因其烹法特別,調法出眾,片肉之刀法尤其了得,漸將竹林小餐的蒜泥白肉推向了巔峰,時人有詩云:“福興街口竹林餐,白肉二分美而廉。最是料精刀法好,莫將此味尋常看”。一時間,“竹林白肉”的稱號竟然蓋住了蒜泥白肉的本名,不失為一段佳話。

一片白肉的千年征途,附老成都白肉名店

李莊白肉

上世紀五十年代,竹林小餐從福興街遷至鹽市口,仍然保持了原來的經營特色,九十年代中期,被當時的國內貿易部認定為中華老字號,後遷至三洞橋。

重慶“同款”竹林小餐

據資料記載,上世紀的重慶也有一家竹林小餐。1922年,成都人張少卿在重慶中華路開了一家叫竹林小餐的川菜館,專營蒜泥白肉、回鍋香腸等成都風味菜品,不知這位哥老倌與成都的王老闆有無瓜葛。

一片白肉的千年征途,附老成都白肉名店

重慶小竹林

解放後,重慶竹林小餐改名為小竹林,後遷至上清寺,遂成名店。上世紀70年代末,重慶飲食公司又在八一路西段新開了一家竹林小餐。本世紀初,兩店均因拆遷歇業。

一片白肉的千年征途,附老成都白肉名店

成都竹林小餐

一片白肉,從北到南,自東而西,既有北國族人在冰雪天地中與神靈祖先的心靈溝通,又有江南水鄉人在閒情逸致裡精雕細鑿,更有天府巴蜀人在五味調和間玩味人生,各取所需,各獲所樂,於吃中見小,於吃中見大,可能這就是中華飲食的魅力所在。

(全文完)




看川菜老傳統,聽川味龍門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