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以翔不能白死

高以翔不能白死


這幾天令人難過的消息太多了:具荷拉自殺,宇芽被家暴……但最讓書單君感到心痛的,是高以翔的猝死:


一個從12歲開始健身、前不久體檢顯示身體健康、正值壯年的男明星,在錄製真人秀《追我吧》時暈倒,搶救無效離世。


沒有宿疾,不是外在的危險,一條鮮活的生命就這麼沒了。


刷屏的文章當然不會少,可書單君看來看去,發現大家都在嘮同一件事:沒有一份工作,值得你以命相拼。


這簡直就是一句正確的廢話。


高以翔猝死的背後,值得我們檢討反思的東西,絕不僅僅只是輕飄飄的“健康最重要”。



高以翔不能白死

“玩命”的真人秀


能把一個健康強壯的男明星累到猝死,這到底是怎樣一檔節目?


書單君查了一下發現,《追我吧》被稱為“大型人生模擬遊戲”,其中設計了大量高強度、超刺激的環節——


各種極限任務,光是看看都覺得累,比如雙手抓著粗繩,上演飛簷走壁:


高以翔不能白死


再像70米的高空速降,不少女藝人嚇得當場直哭:


高以翔不能白死


還有近乎變態的機關,一旦失敗,就會掉落到沒過頭頂的海洋球裡:


高以翔不能白死


通過九九八十一難後,還要單靠繩子徒手爬上70米高的大樓,看著都窒息:


高以翔不能白死


之所以有這些設計,據說為的就是讓參演嘉賓“與怯懦的天性展開反抗”。


甚至在綜藝推介會上,它給出的定位就是——“挑戰遊戲+瞬間死亡”,現在看來,真是格外諷刺。


高以翔不能白死


不但難度高,節目錄制時間還很長,連酷愛健身的陳偉霆都吐槽,每次收工都要到凌晨六七點,甚至能累到屁股抽筋:


高以翔不能白死


鍾楚曦也曾在粉絲群爆料,自己錄過一次後,整整吃了三天速效救心丸,緩了半個月才恢復過來,所以只錄了兩期,就堅決不去;


前奧運冠軍李小鵬,在錄製過程中,一度累到大喊我不行了我不行了;


現役拳擊運動員鄒市明在過關時,不慎摔落到海洋池裡,因為體能耗盡走不出來,但節目還一直在錄,直到嘉賓和主持人一再催促,工作人員才上前支援。


高以翔不能白死


然而,和環節設置變態、錄製強度大形成對比的,是節目的安全應急措施。


據媒體報道,生命的最後一刻,高以翔先是坐在了花壇上,隨後慢慢仰面倒了下去。


所有人都以為他是休息,甚至攝影師不斷扛著機器湊近,直到發現異樣的黃景瑜大喊:“×,還拍!救命啊!”人們才意識到出了事。


但醫務人員所在的救護車,被隔離在柵欄之外,等到開過來,已經錯過了黃金救援時間。


據說,高以翔送到醫院時,瞳孔已經放大到邊緣。


從高以翔生前錄像來看,跑步階段,他體力就幾乎耗盡。


高以翔不能白死


上斜坡的時候,幾乎整個人都站不穩,不得不借助欄杆。


高以翔不能白死


這個時候,如果工作人員上前詢問,或者高以翔主動暫停拍攝,悲劇或許都不會發生。


然而,沒有如果。在長時間、高強度的錄製中,他的生命最終在凌晨2點的寒風中突然熄滅。



高以翔不能白死

娛樂至死


“真人秀”,怎麼就成了“真玩命”?


十多年前,電視上最流行的節目是《快樂大本營》和《康熙來了》。

那時候的明星看起來光鮮亮麗,在節目上做做小遊戲、逗逗笑、透露一點點自己的日常生活,觀眾就能感覺到滿足,好像對自己的偶像又瞭解了更多一點。

但僅僅十多年的時間,真人秀節目的底線越來越低,明星私生活的曝光面積越來越大,節目為了所謂效果,尺度也越放越開:


明星自我爆料不夠刺激,最好能在鏡頭前出糗;


演播室裡坐著太斯文,那就到室外甚至荒野;

直到《追我吧》這樣的節目出現,用超高難度的障礙設置,讓參演者“反抗怯懦天性”。

高以翔不能白死


事件發生後,書單君看到了大張偉的一個訪談,他說:

我們(藝人)就是不想靠體力掙錢才努力進了這個行業,可現在所有紅的人,全都在賣力氣掙錢,在真人秀節目裡爬泥潭、趟水過河、起早貪黑,節目組還告訴我們,觀眾就愛看這個。現在的觀眾都是怎麼了?不愛看一個唱歌的人唱歌,就愛看他做飯,曬娃,在泥裡打滾。

是因為這屆觀眾太刁蠻,非要看如此極端的東西不可嗎?不,這段話的核心乃是“節目組還告訴我們,觀眾就愛看這個。”

這是一種自大且偷懶的想法。節目組所代表的娛樂行業,一邊製造低俗,來投餵觀眾,一邊怪罪觀眾無能,只能欣賞這樣粗淺的東西。

政治經濟學裡講,生產決定消費。在文化娛樂市場裡也同樣如此,觀眾的需求和慾望,正是被生產者製造出來的。


向低級趣味無限妥協下去的後果,必然是娛樂內容的畸形。

高以翔不能白死


傳播學家尼爾·波茲曼在他的代表作《娛樂至死》裡寫道:

我們將毀於我們我們熱愛的東西。

是的,人生來就熱愛娛樂,娛樂會給我們帶來快樂,但是越來越粗淺而直接的娛樂,有時帶來的只是空洞而已。

就像睡前躺在床上刷微博的人,一條一條地刷過去,他在娛樂嗎?的確如此。但他快樂嗎?並不見得。他也許只是打發時間。

因為勞累了一天,完全不想動腦筋,只想有些最粗淺的感官刺激,來消磨掉入睡前的這幾小時。

娛樂節目做感官刺激並沒有錯,可當它在這個方向一味強化,問題就出現了。

這將是一條沒有底線的道路,今天用在泥巴里打滾來刺激你的感官,明天再想刺激,就得爬高樓、走鋼絲、做極限運動。等所有安全以及安全邊緣的活動都做完以後,接下來呢?書單君有點不敢想象。

高以翔不能白死


回過頭來看,高以翔事件就像一場找不到兇手的兇殺案——


怪觀眾趣味嗎?觀眾會說,這跟我有什麼關係,節目的強度又不是我設置的,我只是受眾之一;


怪節目組嗎?他們會說,因為觀眾愛看,我們那些設置都是為了“節目效果”;


怪娛樂工業嗎?肯定有人會說,又不是強迫他來的,合同寫得明明白白,而且報酬很高。

誰都有完美的藉口來證明自己的無辜,所以,是高以翔自己活該??

你說這荒不荒唐?



高以翔不能白死

對過勞的風氣說不


高以翔事件,還照出了我們這個時代本身所帶有的荒謬。

你一定見過類似的場景:


一群人吃飯,總會有一個朋友抱怨:“我昨天又加班到半夜,因為要趕一個大項目,唉。”

說這些話時,他會眉頭緊皺,嘴角卻掛著一絲驕傲的微笑,彷彿等著其他人來說:“你好辛苦啊”“大忙人啊你”。

把加班當作一種變相的炫耀,這種情況雖畸形,但並不少見。我們身處的這個時代,不僅縱容過勞,甚至鼓吹過勞。

高以翔不能白死


初入職場的人一定都有過這樣的體驗,當進入了一家新公司,到了下班時間,同事們都沒走,新人也就不好意思走。同事們為什麼不走呢?因為上司沒走,上司又因為老闆沒走而不敢輕舉妄動。

加班原本是一種特殊情況,但在某些公司,卻成為了一種常態甚至“文化”。

是誰締造了過勞文化?老闆嗎?

圓桌派有一期講“996”現象,書單君印象很深刻。竇文濤說,你以為是老闆讓你996嗎?其實不是,是你的同事在讓你996。

是同事之間的競爭,生怕自己掉隊的心理,導致了過勞文化的猖獗。

竇文濤說,他有一次在巴黎,看到有人在街上游行。導遊說,他們在抗議老闆讓那些想加班的人加班。

因為就算不想加班的人達成共識,不再加班,那些想加班的人就會拿到更高的薪水,不想加班的人就會被迫淘汰,或者被迫主動加班。

高以翔不能白死


高以翔的事件也是同樣的道理。假如大多數明星都參加《追我吧》這樣強度的娛樂節目,拿到了更高的薪酬,得到了更好的曝光,那些不想參加的明星,還有底氣選擇不參加嗎?

如果大家都以加班為榮,以到點下班為恥,又有誰能逃脫過勞的命運?

每隔一段時間,過勞死的新聞都能刷爆一次朋友圈。

34歲的天涯論壇副主編金波猝死地鐵站、36歲的深圳某IT公司程序員張斌猝死於酒店的馬桶上、35歲的高以翔參加娛樂節目猝死……

高以翔不能白死


為什麼這樣的新聞一再發生,長時間加班的人反倒越來越多?

恐怕是因為,大家都覺得,過勞死終究只是小概率事件。而在小概率面前,人人都會抱著僥倖心理:也許他只是運氣不好呢?我(或者我的員工)應該不會那麼倒黴地成為下一個吧。


一個健康的人,從事非高危的工作,不會突然喪命,這本來是天經地義的常識。


然而,包括高以翔在內的所有過勞猝死事件,最值得警惕的一點,就是它們正在悄悄顛覆掉常識——


當過勞猝死一再發生,人們慢慢會覺得這很正常,下班時間無底線後延,最終所有職業都成了高危工作,上班有可能喪命。


高以翔不能白死


也許有人會說,我們都不想加班啊,可是員工要完成KPI,公司要衝業績,社會要GDP,不加班行嗎?


個人的生命健康無疑最重要,對企業來說,過度加班帶來的好處也值得商榷:畢竟一次過勞意外所造成的聲譽損失,根本無法用金錢衡量。


過勞對社會發展的貢獻度,同樣要打個問號。中國適度勞動協會會長楊河清就曾對媒體表示:


在突破了某個臨界點之後,加班的總效益就是負的。雖然企業仍然可能在賺錢,但是社會已經虧錢了,因為企業把它的一些成本轉嫁給了社會,包括社保、醫療、員工健康等。


高以翔已經走了,生命逝去就無法挽回。但這個意外,照出了影視娛樂行業某些角落裡的畸形,也照出了過勞文化給我們每個人亮出的刀尖,我們的身後,其實沒有多少空間可退。


對真人秀走偏過火的糾正、對急救常識的普及、對加班文化的反思和抵制……一條生命的意外逝去,給我們的可警醒之處實在太多。


我不希望還有下一個高以翔,但如果我們不對改變現實做出自己的努力,那我們都可能是下一個高以翔。


高以翔不能白死


文 | melon 輕濁 編輯 | 黑羊


-------------------------------------------

作者:書單君,在《南方週末》做了6年記者後辭職開公號給大家推薦好書。

歡迎大家關注我的微信公號【書單】,關注後在對話框回覆“今日頭條”,可以查看我開號四年以來一本一本挑選的年輕人必讀100本好書。

現在關注就有機會免費獲得我為大家挑選的【實體書】一本

每天早上十點,我會用7分鐘為你拆解一本好書。

書單不只是和你分享什麼書好,還會告訴你這書和你的生活工作有什麼關聯,能幫我們解決什麼現實問題:心理成長、職場發展、兩性關係、理財投資等等。

上下班路上,讀讀好書,讓你每天比同齡人多進步一點點(已經有400萬年輕人關注了書單,你不加入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