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不愁三保障”撑起民生保障保护伞

“两不愁三保障”撑起民生保障保护伞

我市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发放健康扶贫小药箱(资料片)
本报讯(记者程文昭)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我市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坚持精准施策、靶向落实,千方百计提高政策保障水平,确保政策落实到位。
多重落实健康扶贫政策。建立三重医疗保障机制(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提高基本医疗保险待遇水平、大病保险待遇水平、医疗救助水平,实行“一站式”报销结算,为4028人落实住院先治疗后付费政策,为贫困人口全额代缴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家庭签约医生应签尽签,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鉴定慢性病,办理慢性病卡3711人。今年以来,共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结算1.6万人次,总费用4600多万元,合规费用4400多万元,报销支付4300多万元,大病专项救治病种由21种扩大至25种。
分类落实教育扶贫政策。健全贫困生资料数据库,严格落实控辍保学,分类落实“免保教费”“两免一补”“三免一助”等政策,做到应助尽助、不落一人;对2133名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全部由教师进行“一对一”包联,开展心理健康、生活、学习指导等帮扶活动。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无一人因贫或因非身体原因辍学、失学。


精细落实住房保障政策。2018—2019年度建档立卡贫困户危房改造172户,已提前完成;2019-2020年度危房改造233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87户,已于2019年6月全部竣工,发放补助资金430万元,提前1年高质量完成农村危房改造脱贫攻坚任务目标,排名全省第一。对全市所有农村住房开展全面排查并进行“回头看”,出具鉴定报告1.6万余份,全市无一人在危房居住。
逐户落实安全饮水政策。今年我市安排资金40余万元,对贫困户饮水水质进行加密检测,对照水质、水量、供水保证率、用水方便程度4个标准,开展3次饮水排查,所有贫困户都达到饮水安全标准。
产业扶贫全覆盖落实。制定产业扶贫三年行动方案,依托大型农业龙头企业,在充分尊重贫困户意愿和自身发展能力的基础上,投入4155万元,实施资产收益项目11个、到户种养植项目61个,实现了建档立卡贫困户产业全覆盖。积极发动农业合作社、养殖合作社、苗木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29个,通过土地流转、合作社入股等方式与贫困户建立长效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对452户贫困户实施帮扶。成立4家林业扶贫专业合作社,依托种植大户、龙头企业、合作社带动,探索建立了土地流转租金、务工收入薪金、入股分红现金“三金”资产收益产业扶贫模式。

就业扶贫精准落实。高标准完成省人社厅1700人就业扶贫任务,实现贫困劳动力就业2610人,超额153.5%;其中,“四渠道”实现就业601人,完成省定500人任务的120%;累计就业3个月以上2004人,稳定就业率达到97%。加大公益性岗位安置力度,帮扶449人通过公益性岗位安置托底实现就业。对有劳动能力且有培训意愿的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进行全面摸排,
积极开展送教下乡活动,对414人开展保安、保洁、家政服务等专业技能培训。科技扶贫体系落实。依托河北农科院等,组建了19名省级以上、38名市级专家组成的科技服务团,建立25个乡级科技便民服务中心和470个村级综合服务站,选派502名村级科技特派员,形成了市乡村三级科技扶贫服务体系。以创新型龙头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星创天地等为帮扶主体,建立5个科技扶贫示范基地。依托“星创天地”、科技服务站,开展科技培训和技能培训82场次3780余人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