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寶會說話:比干後人的逃亡史


國寶會說話:比干後人的逃亡史

古蜀郪國遺蹟

春秋戰國時期,在巴國、蜀國之間,曾經存在過一個小國叫郪[qī]國。

秦國滅掉巴國、蜀國,建立蜀郡,郪國被併入蜀郡。

西漢高祖三年(公元前199年),朝廷設立郪縣(今屬四川三臺縣南郪江鄉),隸屬於廣漢郡。

郪縣經濟、文化發達,成為漢朝時期的名鎮之一。

郪縣有一支王氏家族,相傳為商朝太師比干的後裔。

商朝末年,商紂王荒淫暴虐,對大臣濫用酷刑,對百姓橫徵暴斂,商王太丁之子、紂王叔父——太師比干嘆息說:“主過不諫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過則諫不用則死,忠之至也!”

於是到摘星樓犯顏直諫三日,紂王反問王叔比干憑什麼這麼自信。

國寶會說話:比干後人的逃亡史

比干劇照

​比干回答道:“恃善行仁義所以自恃!”——因為我秉承善行仁義,所以自信。

紂王大怒說:“吾聞聖人心有七竅信有諸乎?”

——我聽說聖人的心有七竅,王叔可相信有這等事兒?

於是殘忍剖開了比干的胸膛,比干因此遇害,時年六十四歲。

比干的子孫受到迫害,其中一支逃亡郪國,為表明王族的身份,改姓王氏,世稱“郪縣王氏”。

清朝光緒年間,郪縣出土一尊青銅禮器,上面的銘文驗證了“郪縣王氏”逃亡的歷史,引起了考古、金石界的轟動。

這尊青銅禮器經過考證,被確認為商代晚期文物,當時學界命名為“商父乙鼎”。

“商父乙鼎”上面刻有銘文,完整記錄了商朝第二十三任君主——商王武丁某次狩獵的過程。

武丁的六世孫或七世孫攜帶著傳家寶物遷徙至郪國。

武丁在位大約在公元前1250年至前1192年之間,三千多年後,“商父乙鼎”重現人間。

國寶會說話:比干後人的逃亡史

​“商父乙鼎”現藏於故宮博物院,通體圓形,三足,器身裝飾著獸面、蕉葉花紋。

據金文學家考證:青銅鼎的鑄造者是子月,為紀念已故的父親“父乙”,鑄造此鼎為祭器。

根據甲骨文記載:“父乙臣辰兌。”可證明父乙還曾擔任過觀測天象的“貞人”。

《史記》記載的“武丁夢得賢人”的傅說,就是父乙。

傅說是武丁在位時期的著名思想家、軍事家、天文學家、丞相,輔佐商王武丁五十餘年。

商代青銅器多次出現“父乙”字樣,如父乙觥、父乙觚、父乙簋等等。

“商父乙鼎”的發現,不僅證實了“郪縣王氏”的淵源並非傳說,而是真實的歷史,同時也見證了中原先進文化擴散到蜀地的歷程,堪稱不可多得的稀世珍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