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文侯到燕惠王燕國強盛衰弱與人才舉措和對待人才的態度成正比

歷史上因人才而取勝而強國而建立國家的或力挽狂瀾扭轉乾坤的歷史事例可謂是枚不勝舉。勿用說,姜太公、管仲、張良、韓信、諸葛亮等等。且僅僅列舉戰國時期一諸侯國截取一段歷史看也能清晰的看到人才之重要的現象。比如,戰國時期的燕國,從燕文侯到燕惠王之間總共歷經五代君王,分別是燕文侯、燕易王、燕王噲、燕昭王、燕惠王。此期間的燕國興衰起落與燕國這五代君王對待人才和用人才的態度緊密相關。十分明顯。可謂是起落興衰與這幾位燕國國君的招納人才的策略和對待人才、用人才的態度成正比。

燕文侯到燕惠王燕國強盛衰弱與人才舉措和對待人才的態度成正比
  • 燕文侯接納任用蘇秦,合縱相親的策略讓本來弱小的燕國贏得了六國聯盟下相對安全的客觀生存環境。

燕文侯重視人才,在多國都不被接納的蘇秦,來到燕國,燕文侯重用了蘇秦。蘇秦被重用對燕國的影響深遠,六國合縱相親使強秦十五年間未敢窺視函谷關以外的國家。只到到燕易王時代,齊國脫離六國的合縱聯盟,攻打燕國,攻破燕國國都,把燕王噲都殺死了,實際上從某方面說燕國也已經就被滅了,而大概也是因為有先前蘇秦合縱相親打下的盟約基礎,趙國趙武靈王才把留在趙國做人質的燕國太子重兵保衛著送回了燕國,這就是燕昭王,燕國由此才沒有滅亡,繼續延存了下來。趙國扶植保送燕國太子回國的此舉動不能說不是有先前蘇秦給打下了合縱相親的基礎才會有如此的。

燕文侯到燕惠王燕國強盛衰弱與人才舉措和對待人才的態度成正比
  • 燕易王相比燕文侯在識人用人上略微差了點。險些把蘇秦這樣的人才都拒之門外,好在蘇秦的巧妙的說理令燕易王信服,不至於把蘇秦免去官職。燕易王時代燕國還算維持的平平,畢竟得益於蘇秦的巧妙說服規勸。
  • 燕王噲是能聽取且也知道人才的重要,但是在識別人才用人才上太差勁了。蘇秦為了離間齊國而被爭寵的臣子殺死在齊國,蘇秦兩兄弟蘇厲、蘇代發奮學縱橫捭闔術,來到燕國,想繼續發展繼承哥哥蘇秦合縱的事業,可是燕易王之子燕王噲卻不能識別人才,蘇厲隨派到齊國的人質做了齊國臣子,蘇代呢,被宰相子之也派到齊國,子之卻趁機想謀取燕國君位。蘇代得機回燕國,燕王問齊國怎麼樣,蘇代藉機向燕王噲說到齊國不重用人才信任臣子所以不能強大,結果,燕王噲受啟發了,專一的信任起宰相子之來了。這是聽取了重用人才,也知道了人才重要,但卻不能辨別人才。之子存有謀權篡位之心,整個燕國竟讓宰相子之給搞的混亂。不久,災禍就來了,齊國攻打燕國,一連攻克十來城,連燕王噲和之子皆被殺死。燕國極度衰弱下來。司馬遷把這歸罪於是宰相子之謀權篡位所致,這是片面的認識,燕國此次險些被滅國的衰弱下來主要原因還是燕王噲不能分辨人才和任用人才,選才用才不當而致。
燕文侯到燕惠王燕國強盛衰弱與人才舉措和對待人才的態度成正比
  • 燕昭王十分注重招攬人才,即講究策略,又能分辨和重用人才。尤其是真正的敢於放開手的知人善任的那種重用。燕王噲被滅亡後,在趙國做人質的燕國太子在趙國的護送扶植下回到燕國繼承國君這就是燕昭王。燕昭王受郭隗“千金買馬骨”故事的啟發,實行了廣納人才的舉措。切實實行了廣泛招攬天下人才的措施,如修築黃金臺以示廣納人才之誠意等。使得天下人才遂聚之燕國來,重用蘇代合縱相親,重用樂毅、公孫衍等。燕王噲不能任用好的蘇代,在燕昭王時代得到了充分的任用發揮,蘇代沿襲哥哥合縱相親的策略,使燕韓趙魏楚五國合縱聯盟結成一體,然後又有大將軍樂毅帶領五國聯盟之軍一舉打敗齊國,相繼燕國深入齊國境內短短几年間連克七十餘城。從而讓燕國贏得了廣大的財貨、土地。而且,如果不是燕昭王此時恰好去世,燕國險些滅掉了齊國。燕昭王時代人才雲集,功勞赫赫,讓本來弱小的燕國隨之強大起來。燕昭王不但對人才的識別準而且也深度的信任,比如其中典型的是,尤其表現在對樂毅深信不疑上。太子要說樂毅的壞話,燕昭王結果打了太子二十大板子。可見識人之準用人之深信不疑。燕昭王時代燕國的強大與燕昭王的廣納人才的舉措和用人才的機制、態度是分不開的。可以說燕昭王的人才舉措與對人才的態度是燕國強大的主要原因。
燕文侯到燕惠王燕國強盛衰弱與人才舉措和對待人才的態度成正比
  • 與此相反,燕惠王就沒有了燕昭王廣納人才的胸懷和策略,讓本來在燕國的人才反而流散到別國去了。

燕惠王在還是太子時,就聽信身邊佞幸之人騎劫的讒言,有一次太子就在燕昭王面前說樂毅的壞話了,說樂毅短短几年間連克齊國七十城,而只有莒、即墨這兩城卻遲遲攻不下,原因是樂毅有收買齊國人心,在齊國自立為王的打算,所以故意不攻城。

燕昭王聽到這話,氣的一屁股從座上跳了起來指著太子的鼻子罵,“你小子黑白不分,忘恩負義啊,該揍,我們燕國當年幾乎被齊國滅掉,而今好不容易在各路人才的助力下強大起來,燕國現地廣財豐,不還是有樂毅等這樣的將領來我們燕國才打敗齊國而得到嘛?不但為我們燕國報了當年的恥辱之仇,而且使得我們燕國強大了,縱使是樂毅真的要自立為齊王,那也是他應該的。現在樂將軍在外征戰勞苦功高,為國不辭辛苦,而你卻在這閒的沒事似的背後挑撥,該當何罪?”燕昭王怒氣衝衝一頓臭罵把個太子罵的面紅耳赤,而且還真的命人將太子治罪了,重打了二十大板子。此一事,足見燕昭王對人才的識別與信任態度。正謂是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樂毅得知此事,遂向燕昭王寫信說,自己身為臣子怎麼也沒有自立齊王的想法。對莒、即墨兩城採取圍而不攻,對已佔領的齊國地方採取安撫,尊重齊國的文化風俗等等措施,這是長遠考慮,是為了想完全收服齊國啊,反之,即便現在強攻拿下莒、即墨兩城,把齊國的地盤全部打下來,但是齊國人內心不服,之後必然還會戰亂頻出。樂毅說此乃兵法上說的攻心為上。燕昭王深信。

燕文侯到燕惠王燕國強盛衰弱與人才舉措和對待人才的態度成正比

燕昭王一去世,太子繼位既是燕惠王。奈何泰山雖移本性難改。或者,一是燕惠王可能記恨當年因樂毅而被打二十大板子一事,耿耿在心;二是,燕昭王去世後,齊國人知道燕惠王曾與樂毅有些過節,遂施展了離間計,派人專門添油加醋的向燕惠王說,樂毅與齊國人相處融洽,有準備自己立齊王的勢頭;三是,燕惠王身邊那些寵幸之人也想耀武揚威爭寵奪勢。

而且,大概燕惠王也自認為自己身邊那些嘴上使勁大的無能之輩是可以替代樂毅的高級人才,於是燕惠王估計該是這麼想過吧,“哼,老子今天是國君,我就不信這個邪,就你樂毅是將才,別人就不是了,不用你樂毅難道就不能攻打下齊國最後的莒、即墨那兩座小城麼。”於是,一氣之下,就用騎劫代替了樂毅大將軍之位,樂毅被貶,知道在燕國危險,遂逃去了趙國。自此,燕國接連敗仗,齊國田單將軍使用火牛陣大敗燕國,一舉之下把所有丟失的城池又都奪回來了,且打的燕國最後又割地求和。燕國有燕昭王時的強大到燕惠王時一度衰落下來,與燕惠王繼位以來不能識人用人才的關係是緊密相關的呀。

燕文侯到燕惠王燕國強盛衰弱與人才舉措和對待人才的態度成正比

燕惠王被離間,不重用樂毅,用騎劫代之為將軍,大敗。由此還引出來了一段君臣書信來往的佳話,燕惠王去信給逃到趙國的樂毅,說到自己錯誤了呀,不能任用你樂毅,希望樂毅你呀回到燕國。樂毅便回了一封信,這就是有名的《報燕惠王書》。燕惠王是以巨大失敗的代價來證明和認識到了識別人才和用人才的重要性。可是燕國強盛的大勢已去。

大概燕惠王之後,燕國連樂間、樂乘這樣的人才也都不能識別和任用了,再沒有了燕昭王時代的廣納人才的機制。樂間、樂乘都逃到趙國,反過來,樂乘、廉頗成為趙國將領又來圍困燕國,燕國用厚禮向趙國求和,趙軍才解圍。至此,燕國有燕昭王時的強大一度又衰落成了齊國、趙國都來欺負的疲弱的國家了。

燕文侯到燕惠王燕國強盛衰弱與人才舉措和對待人才的態度成正比

綜上,人才之重要,對比以上五位燕國國君時代的興衰,明顯的可以看出國勢強弱與對待人才的舉措起著關鍵作用。尤其燕昭王與燕惠王兩人在位時代的強盛衰弱,鮮明對比。燕昭王因得人才而強大燕國,燕惠王因疏離人才而逐漸衰弱。

可以說,燕國自燕文侯一直到燕惠王這五代君王的對待人才,識人用人才的態度、胸懷、方法策略深深的緊密的影響著燕國的強盛興衰,與燕國國勢強弱明顯的成正比例關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