猝死的危險,我們都知道的太少了

11月27日,演員高以翔在錄製浙江衛視《追我吧》節目時暈倒,歷經近3小時急救,卻依然搶救無效去世。

一時間,節目組因為可能存在的安全問題,成為了眾矢之的。

而猝死,這個似乎距離我們很遙遠的事情,也被反覆討論。

導演徐崢在質疑節目組的同時,也呼籲年輕人“千萬不要拼命”:

猝死的危險,我們都知道的太少了

猝死,看起來離我們年輕人很遙遠,但它其實就隱藏在我們的身邊。

猝死,離年輕人有多遠

猝死會突然奪走人的生命,但我們不但對它沒有防備,甚至也不夠了解。

臨床上,猝死一般分為兩類,一類是非心源性猝死,包含腦出血等等;另一類是心源性猝死,佔到猝死的70-80%。

2009年一項覆蓋了國內四個代表性城市的大樣本調查發現,中國人群的年度心源性猝死率,每10萬人中就有41.8例。

以13億人口來推算,中國心源性猝死的每年總人數為54.4萬,全球最多。這個數字雖然比西方國家要低,但卻是同期日本、韓國、新加坡的兩倍以上。

心源性猝死看似距離我們很遙遠,其實死亡的威脅就在我們身邊。

猝死的危險,我們都知道的太少了

2011年6月15日,西安市一男子猝死在上班路上

2016年中山大學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在該校法醫中心屍檢的一千多宗心源性猝死病例中,主要的受害者是中青年男性,老人的比例反而沒有那麼多。

猝死離世的人只是冰山一角,更多的人已經站猝死的預備隊裡卻渾然不覺。作為猝死的誘因,高血壓和高血脂風險一直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

2018年西安交通大學發表的研究顯示,在一萬多位受訪的中國成年人中,高血壓的實際患病率將近三成,但只有一半的患病者知道自己血壓有問題。

《柳葉刀》也曾發佈過一篇關於中國人高血壓的研究報告:170多萬名35歲至75歲成年人中,近一半患有高血壓,可患病群體中接受治療的不到三分之一,且僅有5%的患病者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

除高血壓之外,中國現在有4億人存在血脂異常的問題。

血脂異常可能造成血管狹窄,膽固醇形成的斑塊可能會堵塞血管。堵塞心血管可能導致急性心肌梗死,堵塞腦血管就可能導致腦中風。

2014年11月11日,廣東肇慶,一位病人得了中風,左邊的身子都動不了,需要人扶著才能走

另外,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險因素也在持續壯大。2015年時,我們已經有3.16億菸民,中國男性的吸菸率已經超過了一半,菸民們平均居然一天要抽15根菸還多。

儘管提到了這麼多因素,要預測猝死仍然是非常困難的,很多人都是毫無防備,甚至毫無徵兆就去世了。

按照現在的危險分層,心源性猝死發病者之中只有三分之一是高危人群,三分之一是低危人群,甚至有三分之一是高以翔這樣的健康人。

很難想象這麼一個正當年的人突然離世,但現實就是這麼殘酷。

猝死從發病到死亡往往不到一個小時,你永遠不會知道在你身邊行色匆匆走過的那位上班族,會不會就是下一個犧牲品。

在心臟驟停發生時,如果錯過最佳搶救時期,生存率就會變得很低

想要預防猝死,只能採用最簡單最笨的方法。


比如,重視常規體檢,及早發現高血壓升高等等問題。已經查出這些風險的人,則要避免喝酒和劇烈的情緒變化,不要老是熬夜。一旦感覺到身體不適,一定要及時求醫。

但問題是,哪怕就是不要熬夜這樣的小事,很多人也做不到。

熬夜,猝死的推手

熬夜和猝死有關係嗎?確實有一定相關性。

如果你只是在短時間內熬了幾天夜,加了幾天班,頂多加重你的黑眼圈,補補覺,你還是條好漢。

但可怕的是長期作息不規律,睡眠不足,會增加你心臟出問題的風險。

2014年5月19日,北京2號線地鐵末班車上,一名年輕男子塞著耳機疲憊入睡

體驗過熬夜通宵的人都知道,第二天白天不補覺,常常會心跳過快、兩眼發黑。

這其實是睡眠不足誘發了你血壓升高,這會給心臟帶來更多的負擔。心跳變快,是心臟努力想要快點射出更多的血液保證供應,而兩眼發黑,說明心臟的努力沒用,心臟射血量還是不夠。


如果長期熬夜,睡眠不足,不僅大腦等重要器官會處於供血不足的缺氧狀態,最嚴重的狀況是,心臟會不堪高負荷的工作,累到猝死。

猝死的危險,我們都知道的太少了

猝死的危險,我們都知道的太少了

不止白領,就連考研黨在最後時刻都一刻不放鬆的熬夜學習

一項針對45-65歲的中年女性的研究表明,在控制潛在干擾因子之後,對於個體而言,睡眠時間少於5小時,會增加45%的冠心病風險。20%的猝死首發表現就是冠心病。

熬夜還會引來猝死的另一個推手,也就是上面提到過的高血壓。

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心內科進行的一項薈萃研究就發現,睡眠時間小於等於6小時或者5小時,都與高血壓風險增高有關。

不幸的是,很多人不得不熬夜。2014年,中國人平均每年的工作時間在2000-2200小時之間,同期的德國平均水平才1371個小時。

猝死的危險,我們都知道的太少了

2016年11月5日凌晨,浙江省舟山市,當天要出版的報紙正在車間印刷,為了能發現錯誤並及時改正,負責人不敢離開半步

天天加班,哪有時間睡覺呢?996再加上通勤時間,社畜在家的時間恐怕都沒有8小時,更何況讓人做一個幹完活就睡,睡醒接著幹活的機器也不現實。

日本一項病例對照研究發現,無論是不是病人,工作時間長,就是意味著睡眠時間更短,而且每週睡眠少於5小時的日子也會變多。

這項調查對比的是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和正常健康受試者。學者發現,每週工作60個小時以上,與急性心肌梗死的發生率增加有關。他們發生急性心肌梗死的可能性,是工作不超過40小時的人的兩倍。

猝死的危險,我們都知道的太少了

面對燈火通明的大廈,是現在年輕人每天工作的常態

熬夜的危害就更明顯了。每晚睡眠時間不超過5小時的人,發生急性心肌梗死的風險是6-8小時睡眠的人的2.3倍。

只可惜,不管你知道多少這樣可怕的數據,你的老闆也不會理會的。

猝死之前,能幫助的人太少了

心源性猝死之所以如此難以防範,重要的原因在於高達87.7%的心臟驟停事件發生在醫院以外,在最需要專業醫療救助時往往得不到專業救助。

當你看到有人躺倒路邊時,最可靠也最常見的反應大概是打120——只可惜,對於心臟驟停的人來說,中國的救護車也是遠水救不了近火。

不同國家對救護車到達現場所承諾的時間均不相同,美國和日本為7分鐘左右,英國指定救護車到達時間限制為8分鐘,而中國某一線城市則為15分鐘左右。這15分鐘等來的救護車,給心臟驟停的人帶來的只能是死神。

《美國心臟病學會雜誌》的研究表明,當遭遇院外的心臟驟停,在沒有進行心肺復甦等搶救措施的情況下,每多延遲一分鐘,存活率就下降7%~10%——15分鐘後,哪還有什麼存活率可言。

等不到救護車怎麼辦?路人來救。這才是大部分情況下,心臟驟停最有效的救助方式。

猝死的危險,我們都知道的太少了

日本地震演習中,市民正在學習心肺復甦技術和AED的使用

如果身邊的第一目擊者立即施救,存活率就可以提升兩倍到三倍;如果在心臟停止跳動的4分鐘內實施心肺復甦、使用AED設備,搶救的成功率將高達67%。

心臟驟停的搶救是一場與死神的激烈賽跑,第一目擊者是否掌握急救技能,是否願意介入搶救,就可以說是挽救生命的最重要因素,也是唯一重要的因素。

如果高以翔在心臟驟停發生的時候,周圍就有人能夠立刻實施救助,或者有急救設備,結果可能就會不一樣。

這種能救人命的技能其實並不複雜,心肺復甦無需高深的理論知識和昂貴的醫療設備,普通人就可以很容易地操作。

但在中國,只有27%的中學生通過電視與書籍知道心肺復甦,卻並沒有受到過正規強制訓練。經歷過心肺復甦培訓合格的公眾僅有1000萬,不到全國人口的1%。

上文提到的AED(自動體外除顫器),使用起來也沒那麼複雜:把兩塊電極按圖示往患者胸前一貼,AED就開始自動檢測患者心律,當檢測到需要除顫時,語音會提示你按下操作鍵進行除顫。

猝死的危險,我們都知道的太少了

AED(自動體外除顫器)使用起來沒有那麼複雜,但是我們中大多數人都沒見過,不知道,不會用 / google

從1995年起,美國就立法展開了“公眾可獲取的除顫儀”計劃,在公共場所安置AED,並鼓勵非專業人員接受培訓從而能隨時使用AED。

而在中國,截止2016年,公共場合配備的AED設備數目不超過1000臺。儘管後來有所增加,但也只在上海、北京、杭州、廣州、珠海、昆明、哈爾濱、成都等城市的部分重點公共場所有,且數量完全無法滿足需求。

猝死的危險,我們都知道的太少了

在日本街頭,你可以隨處看到應急使用的ADE設備,這是我們在急救上差距很大的地方 / google

不僅AED的普及率令人心焦,即便是在有AED的地方,也不見得就有人能救得了你。

2015年8月16號,一位旅客在北京首都機場因心臟驟停死亡,而首都機場安裝的救命神器AED雖然近在咫尺,卻成了擺設,並沒有人拿來用。

首都機場早在2006年在二號航站樓內安裝了11臺AED急救設備,2019年已經達到69個,然而,這些救命的AED幾乎從來沒有被使用過——不是不用,而是不會用、不敢用。

機場醫院院長劉兆琪說了這麼一句話:“培訓完了他們(機場工作人員)也不敢做,因為做活了好說,做死了麻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