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城境內有座“山”,當年曾經很壯觀

禹城十里望村東南有座斑駁陸離、荊棘叢生的巨丘,名曰“具丘山”。為紀念大禹在此治水,具丘上建有宏偉壯觀的禹王亭。舊志載“禹邑城西有臺,名曰具丘,相傳禹疏九河嘗駐足焉。”大禹率眾治水,為觀察水勢,率眾聚土而成一座“高十仞,廣倍之”地巨丘,後人稱之為“具丘山”。此乃既為大禹治水遺留之古蹟,又是一處龍山文化遺址。

禹城境內有座“山”,當年曾經很壯觀

《史記·夏本記》載:“當帝堯時,鴻水滔天,浩浩懷山襄陵,下民其憂”,“用鯀治水九年而不息,功用不成,乃殛鯀於羽山以死”。於是,舜舉鯀子禹,續鯀之業“繼續治水”。禹率眾自兗域以北,自東向西,逢山開路,遇水築堤,遵循自然規律,堅持疏堵結合,導三川(黃、濟、漯)、疏九河(馬頰、太史、覆、胡蘇、簡、潔、鉤、盤、鬲津、徒駭)、會一澤(雷夏)、升二水(浥佳、沮),終將洪水排除,導河入海。至此,水患降服,沼澤變良田,人們得以休養生息,安居樂業。

禹城境內有座“山”,當年曾經很壯觀

為感念大禹治水之功德,後人在具丘山上修廟建亭。禹王亭、廟始建於明代或更早。歷經數代、興廢多變,且規模雖小,但聞名遐邇,曾有不少文人墨客慕名到此吟詩詠賦、抒發情懷。

如清代林則徐在《丁亥日記》中有:“於道光七年(丁亥,1827年2月 25日至 30日,所經州城縣府記實),蒞禹見聞記載:晴。申刻行,本擬禹縣館而與人宿。行之詢問土人,乃知至禹王亭此路較‘捷’。至亭。仰望禹王塑像,泛起懷古情,擬水排洪,滄海桑田,恩澤後世,萬古寧生‘神功千古’也。故傾壇酹酒,遙祭禹靈。西刻館,激動不已。具本以禹跡名城。”

禹城境內有座“山”,當年曾經很壯觀

禹王亭歷代香火極盛,清至民國尤甚。一年一度的春秋廟會都在此舉行。平時,鄉民社團祭祀絡繹不絕。20 世紀 60 年代,禹王亭因年久失修,亭毀廟塌,僅剩荊棘遍佈的荒丘了。

作為遺址,具丘山始見於舊志記載:“‘禹跡亭記’一文中有:見耕夫牧侵掘處,大類王侯墓冢。”明代已有人發現此處為古蹟,但未引起足夠的注意。時至 1974 年在該丘發現灰土層,地皮堆積大量陶片,後又陸續撿到蛋殼陶5 片、單孔石鏟1 件、陶彈丸2 粒、陶紡輪大小2件,還有幾塊卜甲。經省博物館專家鑑定:出土物件均為古人遺留的生產和生活用具;具丘是典型的龍山文化遺址。1977年2月,山東省革命委員會公佈此處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