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受害者不離開?不是不想,而是不能

【1】

昨天是國際反家暴日。

而最近的熱度話題卻剛好是#家暴#。

為什麼受害者不離開?不是不想,而是不能

幾天前大家還在惋惜具荷拉的離世。惋惜的同時還感到憤怒,因為前男友對具荷拉的暴力威脅行為。

然而還未等人們怒氣散去,又一家暴事件出現在大眾視野,這次是網絡紅人宇芽。

宇芽是知名美妝博主,之前因為蒙娜麗莎和愛因斯坦仿妝而被大家熟知。

為什麼受害者不離開?不是不想,而是不能

但是誰能夠想到這樣一個美好的女孩一直承受著來自男友無端的暴力呢?

宇芽公開承認自己被家暴的視頻一發布瞬間登上熱搜,視頻裡宇芽所承受的傷害讓人哆嗦,更讓人覺得悲涼的是,在我們的國家還有很多和宇芽一樣過著提心吊膽、暗無天日的生活。

將#家暴#再一次推上熱搜的是蔣勁夫。

距離他上一次被爆家暴,不過一年的時間而已。

為什麼受害者不離開?不是不想,而是不能

去年十一月,蔣勁夫當時的日本女友在網上爆出了他的家暴行為,蔣勁夫也為此進了監獄。

不過這次家暴事件目前暫時還沒有女方受傷照片,蔣勁夫本人也還沒有表態,只是登錄賬號將以前的道歉微博刪除了。

接二連三的家暴事件發生後,太郎妹看到情緒之外的疑惑:為什麼受害者不離開呢?

【2】

為什麼受害者不離開?不是不想,而是不能

很多事情,旁人是無法感同身受的。

家暴的核心詞彙其實不是「暴力」,而是「控制」,這和泡學PUA的核心如出一轍。

前期通過營造「高大上」和各種美好來吸引「獵物」,然後精神上和習慣上進行循序漸進的控制,發生暴力的頻率相對較低,偶爾失控的暴力行為也可以通過「意外」解釋,通過甜言蜜語等挽留。

很多受害者(女生居多)面對家暴者的各種道歉和保證都很容易心軟而原諒,但這只是噩夢的開始。

因為家暴只有零次和無數次,原諒一次就陷入了「一個巴掌一顆糖」的循環了,這也是施暴者的控制圈。

施暴者會多次強調一點“只要你聽話順從,就不會有事。”受害者也就會慢慢被調教至認可這句話,從而更小心翼翼,順從成為了習慣本能。

如果沒有強烈的刺激或是外界的引導,受害者自己是很難抽身離開的。

【3】

所以不是受害者不願意離開,而是他們無法離開。

除此之外,太郎妹還看到,在面對類似於「如果你遭遇家暴了,你會怎麼做」的問題時,出現了很多看起來很正確的回答——

「我不可能會遇到家暴的。」

「我又不笨,在第一次被家暴時候我不會報警了」

......

其實這類看起來很正確的回答其實有著一種旁觀者式的「優越感」,這種優越感裡藏著細小的刺,紮在受害者心上。

遭遇家暴,並不是受害者的錯,也不是他們做的不夠好,他們只是一時被自己的善良妨礙束縛到了。

為什麼受害者不離開?不是不想,而是不能

太郎妹發自內心的不希望再有家暴的發生,同時也呼籲,如果看到文章的你身邊有這種事情的發生,請你在第一時間裡幫受害者報警。

希望所有人都有一顆柔軟的內心同時被世界溫柔以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