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通三迆」“找差距”不能只找不改

在民主生活會和組織生活會上,我們經常聽到這樣一些“直擊靈魂”的問題查擺:“在政策理論學習上有差距,缺乏主動性和積極性”“作為分管領導,和掛鉤聯繫單位研究工作不夠”“在工作中標準不高,只求‘闖關’思想嚴重”……可以說,每一次個人存在問題查擺都是一次叩問初心的歷程。黨員幹部在批評和自我批評中“紅臉出汗”,起到了自我糾偏、自我預防的目的。

但是,一些黨員幹部在自我批評後,就鮮見下文了,存在的問題還是根深蒂固。如此這般,被批評的幹部也只會“臉紅一陣子”,原來啥樣現在還那樣;其它幹部也會覺得,批評和自我批評不會“傷筋動骨”,嚴肅的黨內政治生活被打了折扣,還會助長不良風氣的滋生蔓延。

目前,全黨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守初心、擔使命,找差距、抓落實”的總要求。其中重要一點就是要對照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中央決策部署,對照黨章黨規,對照人民群眾新期待,對照先進典型、身邊榜樣,堅持高標準、嚴要求,有的放矢進行整改。為我們“找差距”指出了方法,提出了根本遵循。筆者認為,“找差距”更要加強和“抓落實”的無縫銜接,方能防止“找差距”變成“走過場”。

縮短“找差距”和“抓落實”的“距離”,關鍵在於督促監督機制的健全。少數人靠覺悟、多數人靠制度。要加強對“找差距”環節的監督,防止“差距”千篇一律、千人一面,更要加強對“抓落實”環節的跟蹤問效,探索建立群眾評價和服務對象評價機制,建立可量化的問題整改銷號機制,讓找到的“差距”變成群眾切切實實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作者 賓川縣委組織部 趙丹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