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散戶難賺錢,因為這是一場多數人賺不到錢的“少數資產牛市”

【北向資金為什麼一直在買】

先看2條資訊:

1、阿里重回香港,登基新王。

老馬帶著他的阿里回來了,儘管他本人又沒到場,又是找人替自己敲鐘。阿里迴歸首日還是甩了個開門紅,一度漲幅高達7%,市值超4萬億港元,第一天就超過小馬的騰訊榮登港股新王。

2、MSCI第三次擴容也是年內最大一次落地。

隨著國內金融市場的不斷加大開放,外資湧入的速度和規模也水漲船高。根據測算,此次擴容預計最多能帶來2200億RMB的增量資金,無疑又是長線利好。不過因為短線套利的小問題,今天尾盤1分鐘又發生了一些小插曲,看看就好,沒多大影響;

好了,回過來看看今天的盤面。說弱不弱,說強不強。由於昨日強勢的週期股集體盤整,所以漲停數量大幅減少,但殺跌慘烈的科技股開始反彈,儘管依舊有不少跌停,但整體還是維持了人氣,加上MSCI擴容落地的影響,北向資金大舉湧入,最終還算個可以接受的收盤。


MSCI第三次擴容,將中國A股大盤股在其新興市場指數中的納入比例從15%提升至20%,中盤股則以20%的比例一次性納入。此次擴容預計將帶來315億增量資金,約合RMB為2200億。然而看整個北向資金的動向,近一個月以來僅有一天是流出狀態,其餘都是淨流入,根據今天收盤後的數據,近一個月北向淨流入711.6億,歷史總流入已達9156.52億RMB。一直以來奉行“買買買”的北向到底為什麼一直買?

今年散戶難賺錢,因為這是一場多數人賺不到錢的“少數資產牛市”


其實原因也不難找,要從大了說,說白了,就是“看好china!”。往細節上講,目前A股市場的整體估值偏低,宏觀經濟處於戰略轉型的關口時期,在資本投資領域而言,這是個顯著的機遇大於風險的時期,“買買買”並不奇怪。一直以為作為外資重要代表之一的QFII指數,有機構將QFII重倉股編成指數,從2005年該指數誕生算起,至今14年時間QFII重倉指數累計上漲已超過1400%,平均一年一倍的速度。厲害不厲害!

所以說,目前無論是北向的狂買,還是社保、養老金的加大入市,以及ETF指數基金的大幅擴容,長線機構資金的持續加碼A股,正是看好A股未來大發展的空間和機遇。也可以說,目前的中國股市,正處於歷史上最好的投資時間窗口。

【為什麼今年散戶難賺錢?】
我之前說過,今年漲的最差的指數也就是滬指大概都有20%的漲幅。也就是說,作為市場的參與者,20%的收益率應該是目前的及格線,如果這點成績都達不到,說明連市場的平均水平都沒跑贏。但事實是,很多散戶甚至大多數散戶,今年根本沒賺到什麼錢,甚至是虧錢。


先不說為什麼,我列一組數據:

今年大盤指數漲幅整體在20%-40%之間,但卻有1000家以上的公司創2018年以來的新低;

5月至今,指數漲幅大概在10%左右,但這中間能跑贏這10%漲幅的僅有500多家公司,有超過1300家公司的股價是負漲幅;

今年破淨潮再起,日前累計破淨股已經接近400家,超過全市場比例的10%;

一邊是不斷上升的大盤指數,一邊卻是慘烈的個股分化。茅臺今年突破1200元股價,一度登頂A股第一流通市值,而中石油今年卻創了股價歷史新低。回顧起來,今年股市層面上,目前看,能夠真正賺錢的機會只有3次:一次是一季度的整體行情,買什麼漲什麼,哪怕是辣雞股;第二次是三季度的科技股行情,只要錨對了科技板塊,賺錢是很容易的事;第三次或者說應該叫第三種,就是中場錨定了大消費,那麼貫穿全年都是賺錢的。如果這3次機會窗口都沒把握好,今年做成虧錢是很正常的事,更不要說如果買到了差勁的股票。


造成這種局面 ,一是很多公司的股價欠缺業績支撐;二是儘管長線機構資金在不斷入市,但市場的整體流動性並不像曾經的寬鬆時代那樣充裕,而這些長線資金基本都是抱團局部優質白馬,其他多數個股享受不到什麼好處;三是市場的波動較為劇烈,除了經濟差,豬價上漲太多、貿易談判等,都對市場的情緒構成各種影響,導致市場的波動和分化進一步加劇。

所以也有種說法,這是牛市嗎?看起來是的。甚至很多專業機構的觀點可以找出上百條理由支持這就是牛市,儘管有些人會理性點的說是結構性牛市。但什麼是結構性?其實就是“少數資產牛市”。類似的,2017年所謂的“漂亮50、要命3000”其實就是典型的少數資產牛市。這種行情下,指數的表現往往不錯,至少不差,像今年20%的指數漲幅遠遠甩開銀行理財收益以及多數實體經濟項目的投資回報率,但除了指數和局部優質標的表現較好,大部分個股受限於流動性有限、業績匱乏等因素,或者漲不贏大盤,或者還錄個負收益。

而對於散戶來說,炒股有三大難:

1、擇時難。我上面講了,一季度的行情是整體上升,買什麼都漲,誰都可以賺,但去年跌到2500時任我怎麼勸說,誰願意誰又敢於抄底買入?大部分人都是三月份進來的,當時行情已經沒剩多少了,如果3288的高點沒跑的好,不光沒賺錢,進來就直接血虧;

2、選股難。很多人喜歡看花花綠綠的技術走勢,因為它直觀,但說句實話,真正的高手都是懂基本面的,想靠看幾條K線和指標就玩轉股市那不如趕緊回家洗洗睡。但基本面分析尤其財務分析對多數人來說,那是個極度燒腦的事,太南太南太南了....那麼怎麼辦,選股基本靠蒙,或者靠朋友推薦,這種選股模式,結果嘛你們懂;

3、投資模式=0。倉位管理、板塊分析、投資紀律等系統化的投資者模式,對於普通散戶來說,這都啥玩意?沒有一個穩定的模式,成天東一榔頭西一棒槌,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買的股為什麼漲,更不知道自己的股為什麼跌,止盈止損全靠蒙,或者套牢了死扛,或者長期為了回本而奮鬥終生。


這些散戶的先天性弱勢,再面對今年這樣一個看似牛市其實又不是真正牛市的市場,大部分真的是賺不到錢的。甚至節奏錨錯了,那就要比比誰虧的少咯。很可怕的是,明年2020年的市場,其實依舊還是這樣的“少數資產牛市”,怎麼辦?

我又要說ETF了,嘿嘿,跟你們說句實話,大部分人在目前這種市場格局下直接玩個股,就是純粹作死,我這裡不是針對誰,我也不是說在座的各位都是操作不好,但是人要有個自知之明,如果在個股層面的投資始終落個不舒服的結局,就別為難自己了。畢竟股市整體還是往上的,長期的格局還是相當光明的,把相當部分的資金投入ETF指數基金,至少可以保你個保底收益呀。

【走勢分析】

今年散戶難賺錢,因為這是一場多數人賺不到錢的“少數資產牛市”

上證日線。

看到沒,2個字,糾結!

上面的震盪區,壓著一道下降趨勢線,如果這道趨勢線沒被放量突破,暫時就不要奢望什麼新的突破行情,相反可能繼續下滑。2900的爭奪戰看似指數變動不大,但個股方面已經瘋了。11.22慘案和11.25慘案,把科技股跌個透心涼,很多高位入場的人瞬間套牢,但另一方,週期股、基建股等又開啟強勢反彈,完全無視大盤的弱勢,提前伏擊的人賺的爽屁屁。按目前的政策環境和年底的宏觀環境,預計這種分化和震盪格局還會延續,問題只在於科技股到底要調整多少?週期股基建股能玩多久玩多高?

科技股的問題,我昨天已經提了,這是周線級別的調整,是針對整個科技產業的。主要還是針對三季度過度的上漲還債的。但我預計總的調整不會太深,尤其部分業績不錯確實比較優質的科技成分股,但眼下肯定不要急於抄底,沒必要這麼心急。科技股這波調整結束後還是主流,不光明年,後年大後年它都會是主流,這是經濟的轉型方向,毋庸置疑。

週期的股問題,在於經濟和經濟的預期。今年不好,所以週期股基建股的股價也很差,很多個股都跌破了淨資產。但否極泰來、物極必反的道理大家都懂,再差能差哪去呢?所以有些事到了一定程度,就會有反向思維的人開始行動,比如北向就提前抄底了很多週期股。說白了,週期股到底能走多高玩多久,從根本上取決於經濟何時觸底以及觸底之後能修復到何種程度。

當然,穩增長的預期也至關重要。所以我前面的文章也特別提到專項債的問題,今天這就直接出來了。雖然沒有明確說年內發放,但提前批下專項債確實是實實在在的利好,這是財政部真金白銀來救經濟呀。因此,我個人認為,週期股基建股等超跌的低估值二線藍籌板塊,不會是一日遊,應該跟科技股相反,這是一次周線級別的反彈行情。但我不認為能漲多高,估計普遍錄得個20%-25%的收益問題不大吧。

免責聲明:所有內容,不構成投資建議,股市有風險,盈虧自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