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易員工身患絕症被裁:當我為公司拼命時,公司正在準備裁掉我

網易員工身患絕症被裁:當我為公司拼命時,公司正在準備裁掉我

雙十一狂歡的熱度還沒有消退,但身在職場的人,卻先到了寒冬。

近日,網易遊戲5年老員工身患絕症後,被公司以績效不合格暴力裁員,刷屏各大社交媒體。

網易員工身患絕症被裁:當我為公司拼命時,公司正在準備裁掉我

據該同學口述,自己進入網易五年,工作兢兢業業,甚至連病假都沒有請過幾回,很多小組的重要決策,都是自己跟主管拼出來的,業績也一直名列前茅。

然後前段時間,該員工查出自己患有擴張型心肌病,心臟擴大近一倍,目前吃藥只能緩減症狀,唯一的解救辦法就是心臟移植。即使是這樣,該員工依舊堅持在一線,甚至沒有因此耽誤過工作。

但卻一再被公司逼退,打出業績不合格的幌子,甚至連N+1的賠償都不願意給出。

網易這一行為,也引發了大量網友的集體聲討。但除了替這位同學感到憤怒之外,其實我們更應該往外面看一下:

最近幾年來,裁員事件頻發,事實上不管是私企、外企甚至是國企,裁員都是司空見慣的一件事情。

還記得過去幾年發生的悲壯裁員事件嗎?

2017年12月10日,中興資深員工歐建新在南山區高新南四道中興通訊大樓26樓跳下,結束了年僅42歲的生命。

網易員工身患絕症被裁:當我為公司拼命時,公司正在準備裁掉我

原因很簡單:42歲的歐建新因為中興內部的結構優化和調整,被公司以組織優化為理由勸退,歐建新一時激憤,跳樓自殺。

2018年,有消息曝出某公司高管尤先生被查出身患癌症,在這個艱難的時刻,公司又給他潑了一瓢冷水,把他的薪酬降低到了1200元,而此前,尤先生已經在這家公司工作長達20多年。

而很多人所羨慕的央企,其實也有內退的說法,當公司業績不好的時候,個人就成了犧牲品,雖然還空有職位,但是薪資、福利都大幅度縮水,儼然一副要讓你主動退出的架勢。

......

明明法律在保護勞動者的權益,甚至給出主動辭退員工需要進行N+1賠償的條款,但是在日漸下滑的績效面前,這些條款顯然也有一些蒼白無力。

相比於整個公司陷入業務危機,甚至影響到主要的業務,公司寧願採取更不人道的裁員,保存實力、縮減開支,以求度過寒冬。

而這些時候,那些被裁的員工,自然就成為了這套機制之下的犧牲品。

鐵打的公司,流水的員工

裁員是每一家公司的必經之路

大家都知道,這個世界是有周期的。

任何偉大的王朝,最終的結果都是一抔黃土,留下的只是關於它們的傳說,公司也是一樣。

今天強勢的公司,或者因為高層的決策失誤、或者因為技術的變革、或者因為內部的腐敗等種種原因,總會在未來經歷一些跌宕起伏。

而在這個跌宕起伏的過程中,可能公司這個組織會存在很長時間,但是營盤裡的員工,卻是換了一波又一波,個體在組織面前,成為了利益背後悲哀的犧牲品。

網易員工身患絕症被裁:當我為公司拼命時,公司正在準備裁掉我

所以,裁員本身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甚至可以說是每一家公司的必經之路。

比如,當年的IBM連續三年虧損,金額高達168億美元。彼時的媒體都在唱衰IBM,認為這個曾經的巨頭可能會因此永遠倒下。

而時任IBM CEO的郭士納,卻硬生生把IBM救了回來,甚至僅僅用了8個月,就讓IBM扭虧為盈,當他2002年離開IBM時,IBM的股價漲了12倍,年收入870億美元。

而郭士納最重要的一招,就是壯士斷腕,僅僅上任半年,郭士納瘋狂裁員4.5萬人,賣掉公司不賺錢的業務,同時減少給股東的分紅。

公司的核心業務,也從賣大型機變成了提供服務,這才讓公司在危機之中活了下來。

相比於IBM當年的裁員,我們可以說是小巫見大巫。所以,對於普通員工,裁員很有可能是無法避免的。

最重要的事情,可能並不是聲討WY或者其他裁員的公司,更重要的是想清楚,當裁員到了自己身邊時,怎麼樣才能度過危機?什麼才是正確的職場策略呢?

未雨綢繆,也許才是最好的應對策略

讓我們回到這位被裁的網易同學,從他的文章我們很容易看得出來:

他認真負責、績效突出,甚至可以說為公司付出了自己的青春和熱血,但最終卻被公司以績效不合格為由辭退。

想想確實有一點諷刺,有些人拿著最低的績效,卻做著最辛苦的活,而有的人則可以坐享其成,甚至逃過危機,但這就是社會的生存規則。

網易員工身患絕症被裁:當我為公司拼命時,公司正在準備裁掉我

很多時候,我們無法打破規則,而只能在規則中求得生存,所以給大家提供這些職場建議:

1、在盡職工作的同時,一定要主動關注市場機會

非常建議大家在工作中,不管有多忙,即使是沒有跳槽的打算,每年的招聘旺季,都要關注一下市場的行情。

這樣做的目的,一是確認自己目前的技能水平沒有落後,不會出去了之後找不到工作;二是瞭解一下公司是否給到了自己應得的薪酬,確認自己有沒有吃虧。

做法也十分簡單,只需要自己更新一下簡歷,嘗試著通過獵頭或者招聘平臺,瞭解一下當下市場的要求,以及自己現在的水平值多少錢。

畢竟能在職場中為我們的個人成長負責的,不是別人,只有我們自己。

2、相比於玩命工作,自己的成長更加重要

在互聯網圈子裡一直有一個笑話:一個在華為工作多年的程序員,出去之後卻進不了BAT。

原因是華為員工的工作非常螺絲釘,一個人負責的版塊非常有限,很多崗位甚至只有華為才有。所以離職之後,想要找到一份合適的工作難上加難。

我們先不管這個笑話的真實與否,但背後的道理卻很正確:

當我們玩命工作的時候,事實上很多時候個人的成長是停滯的,用一句簡單的話描述就是——

我們不斷重複著之前的工作內容,日復一日,成為了老闆忠實的螺絲釘。當一個機器崩塌的時候,螺絲釘也是最先遭殃的部分。

所以,相比於玩命工作,更重要的其實是自身的成長。多關注自己的利益、成長,其實這對公司來說,並沒有什麼損失。

最怕的就是,當你覺得可以為公司付出所有的時候,公司正在想怎麼才能裁掉你。

3、隨時做好B計劃

正是因為近幾年頻傳的裁員事件,讓很多職場人都心生焦慮感,“副業剛需”也連帶著,成為了當下最熱門的詞語。

很多職場人為了避免職業危機的發生,開始在職場外拓展收入來源,提升副業收入,以此來應對裁員風險。

不得不說,這算是一個不錯的辦法,也幫助很多職場人提升了抗風險的能力。

像我的一個朋友,之前在職場就開了自己的自媒體,每個月依靠副業就能有跟工資差不多的收入,後來她裸辭離職,依舊有著收入來源,相比那些裸辭就斷了收入的人,簡直不要過得太瀟灑。

不過這可能並不適合大部分人,畢竟很多人在應對自己的工作,就已經精疲力盡了,更難有時間和精力來開拓自己的副業。

但我們卻可以做好B計劃,經常更新自己的簡歷,結交幾個優質的獵頭朋友,或者也能夠在關鍵時刻,幫助自己度過危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