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發揮財政職能作用 切實保障“1+1+9”工作部署落實

<table> 充分發揮財政職能作用 切實保障“1+1+9”工作部署落實

近年來,省財政統籌用好各類政府資金,大力促進先進製造業發展。圖為高交會先進製造展上亮相的工業機械臂,可運送400斤重的貨物。

朱洪波 攝

/<table><table> 充分發揮財政職能作用 切實保障“1+1+9”工作部署落實

省財政投入生態宜居美麗鄉村建設資金,助力鄉村振興。圖為珠海市蓮江村十里蓮江景區,每逢節假日這裡遊人如織。

關銘榮 攝

/<table>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專題研究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問題,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下稱《決定》)。

近日,省財政廳黨組書記、廳長戴運龍在接受南方日報專訪時表示,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是在新中國成立70週年之際、“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召開的一次具有開創性、里程碑意義的重要會議,全省財政部門將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進一步樹牢“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堅決做到“兩個維護”,把深入領會理解《決定》豐富內涵和精神實質,與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廣東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結合起來,充分發揮財政職能作用,認真抓好全會《決定》的貫徹落實,在支持和推動完善制度和治理體系上擔當作為、勇於實踐,持續深化財政改革創新,推動保障落實省委、省政府“1+1+9”工作部署。

●南方日報記者 肖文舸 黃敘浩 通訊員 嶽才軒

統籌推進 重點突破

扭住“牛鼻子”加快預算編制執行監督管理改革

“財政是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是落實黨委和政府各項決策的物質基礎。這要求財政部門首先在政治上要過硬、絕對可靠,要把講政治的要求始終貫徹到財政事業的發展中,貫徹到謀劃財政工作、制定財政政策、推進財政改革的實踐中。”戴運龍指出,我省財政部門將強化責任擔當,把習近平總書記關於財政工作的重要論述和對廣東的重要講話精神、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作為解決財政工作問題的“金鑰匙”,在學懂、弄通、做實上下功夫。

敢闖敢試、敢為人先,是廣東的精神傳統。刀刃向內、自我革命,體現出近年來廣東財政改革的勇氣與決心。在2018年度預算績效管理工作考核中,廣東位居優秀等次第1名;2019年全國縣級財政管理績效評價考核,廣東位列全國第7名;支出進度排名從2017年的第25名提升到2018年的前10名,再進一步提升至2019年9月的前5名……各項結果展示出廣東財政改革的成效與魄力。

科學的財稅體制是優化資源配置、維護市場統一、促進社會公平、實現國家長治久安的制度保障,也是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十九大以來,我省財政聚焦加快建立現代財政制度,堅持統籌推進、重點突破、穩紮穩打相結合,紮實有序推進財政體制、預算管理制度、財政分配、財政管理等方面的改革,初步建立了體制機制充滿活力、支出結構合理優化、管理制度科學規範、監督問效透明有力的現代財政制度框架。”戴運龍介紹,扭住預算編制執行監督管理改革這一改革“牛鼻子”,發揮“牽一髮動全身”的引領作用,通過部門權責配置和財政管理重心的“兩轉變”、財政資金項目審批事項和預算執行流程的“兩精簡”,實現各方預算管理積極性和財政資金使用效益的“兩提高”,推動各級政府及部門強化管財理財意識、完善現代預算管理制度、提升政府治理績效。

戴運龍表示,下一步,我省將以深化預算管理改革為引領深化各項財政改革,以實施預算績效管理改革和項目庫建設為抓手,建立推廣重大政策和項目預算事前績效評審,用1—2年時間實現全省項目庫建設和項目提前儲備全覆蓋,擴大下放審批權限的資金範圍,推動預算編制執行監督管理改革在全省鋪開。同時,以預算管理改革為牽引,持續完善省級財政轉移支付體制,深入推進涉農資金統籌整合改革,繼續深化國庫集中支付管理改革、國有資產集中統一監管改革,做好改革系統集成工作,切實加快現代財政制度建設步伐。

五個支持 四大機制

全力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和深圳先行示範區建設

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是豐富“一國兩制”實踐的重大國家戰略,是黨中央賦予廣東的重大使命、重大任務、重大機遇。

“廣東省財政積極爭取中央支持,以高站位落實大戰略,以通規則探索新模式,以小切口推動大變局,全力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和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廣州‘四個出新出彩’等重大發展戰略實施。”戴運龍介紹。一方面,通過“五個支持”,推動實現“雙區驅動”效應。落實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若干財政政策,通過支持人才集聚、資金過境、債券聯動、平臺互通、民生共享等“五個支持”,全力推進“雙區”建設。另一方面,建立“四大機制”,推動增強“雙核聯動”作用。制訂支持深圳先行示範、廣州“四個出新出彩”特事特辦工作機制,明確專門工作機制、“綠色通道”、政策協調指導、信息等四方面工作機制,及時對接廣州、深圳訴求,積極協助爭取中央支持。

戴運龍表示,將深入研究財政政策措施全力支持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和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堅持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為綱,以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為引領,切實發揮財政職能作用,積極支持廣州、深圳相關財稅領域改革試點先行,指導兩市按照戰略定位和具體任務科學安排財力,形成可複製推廣的財政改革創新經驗,以雙區驅動利好疊加效應帶動全省改革發展,為堅持和完善“一國兩制”實踐作出應有努力和貢獻。

重點保障 減輕負擔

發揮財政體制、政策、資金保障作用實現高質量發展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要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戴運龍表示,推動經濟發展跨越關口、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發揮好財政體制、政策、資金的保障作用。近年來我省各級財政部門將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作為制定完善財政政策措施的基本依據,落實積極財政政策,著力提升財政資源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突出發揮好財政資金政策在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中的引導帶動作用和服務保障作用。

首先是對重點領域予以強化保障。支持科技強省戰略,2018年起省財政三年投入100億元,落實重點領域研發計劃實施方案。支持先進製造業發展,2015—2019年省財政統籌安排188億元,著力打造珠江西岸先進裝備製造產業帶。支持生態文明建設,2018—2020年省級財政統籌累計安排683億元,突出支持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三年行動計劃。

同時,通過減稅降費激發市場活力。2019年1—9月,全省累計新增減稅降費2520.4億元。製造業、批發零售業、建築業和租賃商務服務業等四大行業新增減稅額佔總新增減稅額近八成。在為企業減負的同時,廣東嚴格執行壓減一般性支出政策,在年初一般性支出預算壓減5%的基礎上,2019年全年一般性支出壓減10%,騰出更多資金用於保障基本民生和實施重大改革、重大戰略支出。

戴運龍表示,將持續貫徹落實積極財政政策,更好促進實體經濟健康發展,服務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積極發揮財政職能作用,落實政策和資金安排,特別是積極防範化解政府隱性債務風險,支持打好打贏三大攻堅戰。

完善機制 加大投入

財政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要堅持和完善統籌城鄉的民生保障制度,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戴運龍表示:“財政取之於民、用之於民,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具體體現,是發展的根本目的,也是民生財政政策的著力點。”

近年來,我省持續加大民生財政投入,健全民生保障體系,創新和完善體制機制,推動民生制度更加規範、民生保障更加到位、民生標準更加提高、民生覆蓋更加廣泛,致力於實現人人平等享有較高水平民生服務保障的目標。

我省加強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設計和規劃引領,先後兩次修編《廣東省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規劃綱要》,確立基本公共服務制度,制訂覆蓋十大領域104個項目的清單,全面構築符合省情、涵蓋全面、覆蓋城鄉、便捷高效、持續發展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

廣東在完善制度機制的同時,進一步加大財政投入。2013—2019年,全省各級財政對民生領域的投入超6萬億元,投入十件民生實事資金超1萬億元。底線民生保障水平整體躍居全國前列,208萬相對貧困人口實現脫貧,民生類支出佔比維持在七成左右。基本公共服務領域中,主要保障項目指標已基本達到或超過全國平均水平。

“我們將按照全會有關目標要求,持續保障和改善民生,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戴運龍表示,將進一步健全財政投入機制,支持建立健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方面的公共服務體系。注重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繼續鞏固提高底線民生保障水平,深入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省財政廳的一項重要政治任務。”戴運龍表示,全廳上下將把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對財政工作提出的新目標、新任務、新要求,與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廣東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結合起來,與新時代財政改革工作的新要求新思路結合起來,與開展新一輪“大學習、深調研、真落實”工作結合起來,把貫徹落實工作抓實抓細,推動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各項目標任務以及省委、省政府各項工作部署全面落實到位、幹出成效。

■一線實踐

全面推進深化預算編制執行監督管理改革

抓改革 轉理念 見實效

“我們有地方跳廣場舞啦!”肇慶市封開縣螺田村的村民最近很舒心,不少人每天都要到村口走走看看。那裡,一個環境優美、設施齊全的廣場已經建成。

“預算改革賦予了市縣充分的資金統籌權和具體項目審批權,資金使用效益提高了,群眾的獲得感也大大提高了。”肇慶市封開縣縣長梁健梅在介紹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示範村建設情況時表示,預算改革後,市縣充分利用省級下放的資金統籌權和具體項目審批權,有效達成了“投入一批、建成一批”的目標。

今年以來,省財政廳緊緊圍繞中央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各項工作部署,實施預算編制執行監督管理改革,推動管財用財理念與預算管理方式發生深刻轉變。

“先談錢後謀事”轉變為“先謀事後談錢”

舉全省之力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符合條件的境外人才個人所得稅稅率最高可從45%下降至15%;加快推進高質量發展,2018—2019年累計安排珠三角九市1900.2億元;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計劃十年投入生態宜居美麗鄉村建設資金約1600億元……省財政廳以高站位落實大戰略,積極做好廣東改革開放的大文章。

“1+1+9”工作部署是省委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廣東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推動新時代廣東改革發展的具體行動方案。省財政廳通過建立省領導專題研究分管部門預算、業務部門自主謀劃預算、財政部門集中會審預算三項機制,確保財政資金安排緊緊圍繞落實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重要決策部署。同時做好項目庫建設工作,明確未納入項目庫的項目原則上不得安排預算,做到“先謀事後談錢”。

2019年,省級財政安排落實省委“1+1+9”工作部署重點支出佔總支出比例超過八成。在編制2020年省級預算時,項目庫儲備二級明細項目1.6萬個、1504億元,部門提前做好項目入庫儲備,確保預算一經批覆即可及時支出。

“重分配輕管理”轉變為“花錢必問效”

如何做好新時代財政管理工作?省財政廳轉變用財理財理念,使“花錢必問效,無效必問責”深入人心。在編制2019年預算時,省財政廳對2018年省級重點評價中評價結果為“中”“低”“差”的項目採取了壓減、調整結構等措施,較2018年預算共壓減、調整13億元,壓減率近50%。

該做法對部門轉變觀念、重視預算執行和績效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具體來看,將事後監督拓展為事前事中事後全流程監督,督促部門主動加強資金下達後的跟蹤監管,較好解決以往“重分配、輕管理”的問題;審計部門直接對負責資金分配使用的部門、市縣和用款單位實施審計監督,2019年省審計廳實現對117個省級部門審計全覆蓋;依託“數字政府”技術支撐,建設全省預算管理大數據監控平臺,實行預算管理動態監控,落實預算執行進度和績效目標“雙監控”,實現全流程“實時監控、智能預警、及時核查、整改反饋、跟蹤問效”。

“財政全流程管理”轉變為“各方權責更加協同”

預算改革科學劃分和落實預算編制、執行和監督等各主體、各環節權責,財政部門從全流程預算管理轉變為聚焦預算編制和績效監管,由業務主管部門全面負責本部門預算執行,推動預算執行主體責任“歸位”業務部門,按照這一要求,省財政廳一方面實施“省級向市縣”“財政部門向業務部門”兩個放權,另一方面一系列持續深化財政“放管服”改革措施接連出臺。

2018年廣東省級下放市縣審批權的專項資金規模達200多億元,2019年達400多億元,規模翻番;建立“一個部門對口省財政廳一個處室”服務工作機制,市縣收到省級資金後製定分配方案轉下達時間由平均3個月壓減到1個月以內。

預算改革後,各方自主理財的積極性、主動性得到了極大提升。比如,廣東省農業農村廳近三年來每年統籌中央和省級資金11億元,落實“一村一品、一鎮一業”富民興村工作;揭陽市從省市安排的21億元涉農資金中統籌整合6億元用於人居環境綜合整治項目、推動練江流域水環境綜合整治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