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诺30年后本金36万,如今只给4000多元,延边85岁老人质疑工商银行“赖账”,你怎么看?

鲁世荣


三四十年前存款变成一笔糊涂账,类似的事情最近几年经常发生,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很多人当时都把钱存到银行里面,甚至有人会购买一些长期的储蓄存款产品,以为几十年之后可以大赚一笔,但因为过去几十年我国银行体系经过了多次的调整,银行的存款产品也经过多次调整,因此调整之后,很多银行对于八九十年代部分用户的存款都不承认。

比如最近一段时间,吉林省一位市民就遇到了类似的事情。

我们先来大概了解一下事情的经过。

1989年9月29日,杨女士的父亲杨先生在吉林省延边黄泥河林业局工商银行储蓄所购买了一款教育储蓄,当时这个教育主席的面子是1000元利率是13.14%,这个教育储蓄分为三种期限,分别是15年,21年,30年,其中30年期到期后的本息总共是36万。

看到这么可观的收益,所以有不少人都花了1000块钱去买这笔教育储蓄,包括杨女士的父亲也是省吃俭用挤出了1000块钱巨款来买了这笔教育储蓄。按照当时工商银行的宣传来看,30年之后,也就是2019年9月29日,这笔教育储蓄将会变成36万左右,所以杨女士的父亲一直持有这笔教育储蓄,并没有到银行咨询,整整30年时间都没有过问过银行。

到了2019年9月20日这天,这笔交易储蓄正好到期,所以杨女士就帮父亲到工商银行准备把这笔钱取出来,但是到了银行之后,工商银行的工作人员告诉他,这个当时承诺30年后给36万块钱的教育储蓄只能给4000多块钱。工商银行的理由是,该行1989年时确实推出过“智力投资”这一产品。但不久中国人民银行颁布了一个文件,遂将该产品叫停。工商银行也曾通过张贴告示、刊登报纸等渠道回收产品,但因当时信息不畅,有部分购买者没有联系上。

工行工作人员还表示,十几年前有客户因该产品的收益问题将银行告上法庭,法院当时判决银行按照1989年2月1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五年以上年贷款利率19.26%向客户支付利息。后来在2006年时,工商银行再次发布公告,让购买过该产品的客户及时取款,工商银行按照19.26%的利率计算利息,计算周期截止2006年4月15,以后的利息只按照活期利率来计算。

对于银行的这个解释杨女士并不买账,毕竟4000块钱跟30万的差距实在太大了,对于工商银行的这种说法,杨女士当然接受不了。

如何看待工商银行拒绝给用户支付36万,只给4000块钱的本息?

我认为工商银行给出的理由是站不住脚跟的,虽然工商银行被用户起诉了,但这只是个例,法院的判决结果也只对那个起诉用户和工商银行有效力。在我的认识范围内,我还没见过哪一笔法律诉讼,有多个用户多个独立的案件,却因为某一个用户案件而直接作为标准拿来判决其他案件的。

而且工商银行所说的这个法院判决应该是十几年前的时候,当时很多用户没有手机,也没有电视接收工商银行的信息,如果不去工商银行询问或者看报纸,根本就不知道这个事情。因此即便当时工商银行发布公告更改了相关的规定,这也只不过是工商银行单方面的意愿而已,并不是代表用户的意愿,所以工商银行不能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用户,这是有违背合同法的相关规定的。

毕竟当时杨女士的父亲在工商银行购买了1000块钱面额的教育储蓄之后就代表工商银行跟杨先生之间就存在了一种合同上的的关系,如果工商银行想更改相关规定或者更改利率,那必须征得杨先生的同意,再经过双方协商解决之后才能做出规定,而不是发布一个公告就认为这个是有法律效力的。

所以我认为工商银行必须按照杨先生所持有的教育储蓄到期本息来给付,也就是36万,而不是按照4000块钱给付。如果工商银行以当时法院某一个判决书来作为标准强制要求其他用户遵守,用户只能领4000块钱,那这个就是耍赖了。

要知道1989年1000块钱可不是一笔小数目,当时很多普通的工薪族一个月的工资也只不过是七八十块钱,1000块钱就相当于一个人一年的工资了。而且当时物价水平比较低,一千块钱的购买力还是比较大的,而到了今天物价水平已相较1989年涨了几倍甚至几十倍,如果参考购买力来计算,大爷这1000元应该值这两三万块钱以上了,现在工商银行却想用4000块钱来打发用户,这个是非常不合理的,所以我觉得杨大爷可以通过法律的手段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贷款教授


这样的问题我太有感触了,因为我的一个叔叔就是这样被欺骗的!

他在上海的某四大行里(我这里就不说名字了,是四大行之一),被推荐了一个理财,当时推销人员是这样和我叔叔承诺的,10年的时间,可以享受每年8%的回报率,属于到期给本息的方式。

而我的叔叔因为看到了是知名银行,小伙子推荐的也很诚恳,说得也很详细,于是就签下了这份合同。

可是10年的时间到了,当我叔叔去取钱的时候,被告知,拿不到年回报率8%的收益了,只有不到3%,比许多定存要低很多。原因就是一句轻描淡写的“这个产品做投资亏钱了”!

最后,我叔叔只能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自己认栽。

幸运的是还有利息,本金还在。

所以,你这个问题所表达的意思其实和我叔叔一个道理,只是被当时所谓的“甜言蜜语”,画的饼给欺骗了,根本不会有所谓的“低风险,高收益”!

而你的这种情况一定不是定存,是理财,信托,保险这一类的,因此,他们再推荐给你的时候,重点讲的是收益,却轻描淡写地说了风险,导致你受骗。

不过,这种情况一般只能自认倒霉,自己付钱买教训。

以后留个心眼就行了。

前几年还有许多更惨的,被P2P直接骗钱,亏的一分都不剩的呢!


关注张大仙,投资不迷路,【专栏】有干货,欢迎“品尝”。


琅琊榜首张大仙


钱交给别人,剩下的只能看运气了

其实经过现在社会上各种新闻的洗礼,我已经大致摸出脉络来了。银行超长期的所谓理财产品,基本上都是忽悠你存进去。到了几十年后,要么不认账,要么给你算的利息极低 ,反正你爱要不要。

太相信他们

我觉得延边的85岁老伯就是太相信他们了,结果被他们抵赖。真的挺气人,这样的银行和工作人员,他们的良心已经没有了,再说多少都没有用的,因为他们从来没有信仰,更别提他们怕过谁。对于这样的人,我是没有办法。

大爷的尴尬

大爷如果当时不是相信他们,自己你年轻的时候,努力攒钱做生意。也不至于到老了,本来可以指望的,却指望不上了。最后成为落得今天的天地,这就是好比你已经破釜沉舟了,但是当你到达彼岸的时候,发现这里啥都没有,连吃的都没有。

最后总结:

但凡有点办法,都不要相信啊 那些把钱先交了,多少年后返还的事情。这还是工商银行,国家银行不能倒闭。如果是民营企业,能活多久呢?到时候哭都找不到调。


张敬医


承诺30年后本金36万,如今只给4000多元,延边85岁老人质疑工商银行“赖账”。这其实是预期收益率的问题。

预期年化收益率

我们在购买理财产品的时候常常会看到一个词叫“预期年化收益率”。很多老百姓对“预期年化收益率”并不是很理解,简单地约等于“年利率”,而银行工作人员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通常也不会说得很细。

一般我们在银行存款的时候都有一个存款利率,这个利率是确定的,在投资周期内不会随意更改。而预期年化收益率,指的是银行根据产品的底层资产、期限、风险、流动性等测算出来的收益率,说白了就是计算出来可能的收益但也可能拿不到。不过为了留住客户吸引资金,即便是亏了银行大多会兜底,所以预期收益率多数还是能达到的。

随着资管新规的落地,银行理财不允许承诺保本保收益了,到2020年底过度期内还有可以看到一些保本的理财产品,但是净值化的理财产品将会逐步取代这些“保本理财”,而原本的“预期收益率”也被替换成“业绩比较基准”。

所谓的“业绩比较基准”就是本产品或者同类产品的过往业绩,并非是最终收益率,只是给予投资者一个参考的估值。

举个例子,10000元投资理财产品,业绩比较基准是3.7%,期限一年,那么测算的收益是370元,未来到期后可能收益是400元相当于4%的收益,高于业绩比较基准,也可能收益是0元本金也亏损。

总结

投资做理财时,不要被“高收益”蒙蔽了双眼,要对产品的投资标的、期限、风险等因素有充分的认识,谨记高收益往往伴随着高风险。同时,不要盲目听从他人建议投资与自身的风险偏好不符的理财产品,要做好资金和时间合理规划。


玉鱼与瑜


银行是弱势群体,需要我们用心呵护。欠银行的钱不还会有利息和罚息,还会影响征信。如果别人借了我们的钱,那就是民事纠纷,走上法庭能拿回本金就不错了。如果有公司欠了我们的钱,那么又可能是非法集资了,本金可能都拿不回来了。


先来看看具体事件过程:

1989年,工商银行延边州银行出了一款教育储蓄产品,面值1000元,利息13.14%。按照当年保值贴补率计算,每存1000元,15年到期本息为1.9万元左右,21年到期本息为6.2元左右,30年到期本息为36万左右。有消费者购买了15年的产品于2004年到期后起诉了该银行并胜诉,州人民法院对此事做了判决,认为银行败诉,按5年和10年的最高贷款利率支付给客户利息,也就是19.26%的利率。

银行很聪明,在人民银行叫停这款产品并遭遇诉讼后,于2006年的4月15日发布公告回收该产品,单方面决定自此时间起均按活期存款计息。于是,最初的36万元没有了,变成了4000元,直接缩水90倍。


在这里财智成功有如下看法:

1、一款正规流程发行的储蓄产品,虽然被叫停,但是并不影响之前售出的产品。

2、仅通过一纸公告就单方面撕毁合同,并不是契约精神的体现。

3、公告日之后直接按活期计息,而不是按5年期存款或者5年期贷款最高利率计息,同样不合情理。


13.14%今天看来是很高的利率,但是在万元户从富甲一方迅速变成穷人的历史进程中,这个利率依然不能保证存款保值增值。有人说40年前的1万元相当于今天的250万元,30年前存1000元的购买力显然不是4000元所能比拟的。


36万元确实多了,但是这是最初的约定。如果是一家瑞士银行,相信兑换不会走法律途径。


30年的时间太长,消费者付出了宝贵的信任,又拿出那个年代的一笔巨款,结果却被银行辜负。即便是双方都做出让步,银行也应把发布公告后的存款利息以存款最高利率计算。


前面15年我们可以按照法院判决的19.26%来计算利息,1000元可以变成1.4万元。后面15年即使按照6%的年利率,也能变成3.4万元。


显然,银行太傲慢了,即使后面按活期也应该给该储户1.5万元左右,而给3.4万元更加合理,而不是拿出4000元就想打发人家。


财智成功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认为银行的做法欠妥当,如果我们30年前从银行贷款1000元,现在偿还银行4000元,银行会同意吗?所以这种做法确实有赖账的嫌疑。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30年前,吉林的杨先生在工商银行延边分行投资了一款名为“智力投资”的储教育储蓄产品,存期为30年,按照当时银行的宣传,到期后连本得利可以达到36万元。

今年9月29日存款到期了,杨女士替父亲去取钱的时候,银行却告知本息合计只有4000多元,这和36万元的预期相差也太大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银行是不是应该按当初的宣传给储户呢?如果30年前从银行贷1000元,现在还4000元银行会同意吗?

我们先来看看银行的解释吧,据银行负责人说,1989年工商银行延边分行发行这款产品之时,人民银行发布的5年以上贷款利率为19.26%,按当时的利率测算30年后本息大约能到36万元。


但是这款产品发行很短时间就被人民银行延边分行叫停了,因为它违反了当时保值储蓄存款最高8年的强制性规定,而且复利计息也不符合相关储蓄存款办法。

为此工商银行认为这种协议是无效的,根据人民银行要求延边分行通过公告等形式向社会发布,并和客户联系收回这款产品,但是仍有部分客户联系不到,有些存期短的客户到期后,也曾把延边分行告上法庭,赔偿4000元的做法,就是参照了以前法院判决的规则算出来的。

但是银行的这种做法值得商榷,一是工商银行既然发行了这款产品,就应该按当时的合同约定承担义务;二是监管部门叫停这款产品后,虽然他们进行了公告和通知,但是没有证据表明杨先生本人得到通知信息,银行在通知方面存在问题;三是银行的利息算法是存在问题的,从2006年4月15日公告截止之后,按活期利息计息显然有失公平。

对此,有的朋友提出来,如果30年前我们从银行贷款1000元,到现在本息合计应该是多少呢?即使不到36万元,但也不应该是4000元呀!

如果考虑投资保值因素,我认为1万元到10万元之间还是比较公允的,因为如果按照,8%的投资收益率,30年复利本息合计是1万元左右,按照10%的复利计算本息合计是1.7万元,按照20%的复利计算,本息合计是23.7万元,这个投资收益率已经超过了巴菲特的水平,但是也达不到36万元,真不知道当时工商银行是怎么测算出来的。

您觉得,银行到底应该给杨先生多少利息呢?银行是否应该兑现当初的宣传承诺呢?


互金直通车


工商银行这个做法虽然符合法律但是损害自身的信誉,真正负责任的大银行都不会这样做,工行眼光太短浅了。可惜我们的工行作为宇宙行,仍然没有把自己的声誉放在第1位。另外本来可以将坏事变好事,给自己加上一笔浓浓的正面亮色宣传,结果变成了严重的负面案例。

看一下统计数据就知道了,其实工商银行在国内银行声誉风险最高,也就是说最不重视维护自己的声誉。


先看一下国外的两个案例,在2012年,英国一台汇丰银行的ATM发生故障,在顾客取款时会吐出双倍数额的现金,很多人闻讯赶来提款。汇丰银行方面后来宣布这是取款机发生的故障,他们不会向顾客讨要多拿的钱。2011年11月,英国劳埃银行也发生类似事件,也并未追究。这些银行虽然损失了钱财,但最后赢得了客户的信任也为自己建立了高标准的信誉门槛。

30年前工商银行设计出此类产品,确实看着不合理,但这是谁的错?这是银行单方面的错误。既然对外公开销售此类产品,相当于对存款人发出了邀约。存款人将钱存入银行已经完成了合同中的要约条作,如果作为一个负责任的银行,真的应该打落牙齿向肚里咽,偷偷摸摸将客户存单兑付了就可以了。工行最后是赢了官司,但是我相信这个客户永远不会相信工商银行了。

虽然是可以拿法律来去否定这个合同的有效性,但是客户是完全无责的,银行作为一个极其注重企业声誉的金融机构,更应该做到“吐口唾沫是个钉”。再说,其实历史遗留下来存单已经不多了,按照当年的存单去履行,也花不了多少钱,反而会为工商银行树立一个极佳的案例,如果借此事件再进行正面的文宣,收到的效果会远远大于给付出去的36万。



最后才给付4000元,那就更加不合理了。30年前的1000元现在值多少钱?如果拿不同的标准去对比,可能值现在的1万乃至10万。工行的这种做法完全符合一种蛮横、唯利是图的形象,所以规模虽然已经达到了宇宙行标准,但是其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和声誉还远远不符合其资产定位。如果同世界级的银行去竞争,要学习的东西还多得很呢。

德先生讲金融和理财,由专业变得通俗。带你一起看透金融逻辑和理财中的所有门道。觉得好关注我!再多点点赞。



匀枫财技大兜底


银行说话就是放屁!太不公平了,35年前一千可以买一个小房子了。


值班长81223611


钱都存外资银行去,等国外电信业来中国都去国外电信企业开户就让这些垄断行业知道他们以前是怎么伤害国人的了


13756753111


理财不同储蓄,收益高风险高。投资者一定要换位思考一下,既然收益高银行内部员工有几个理财的,可以说没有,这样一想自己就不被忽悠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