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樂90:那些在四大天王光環下暗自傷神的落寞歌者

上世紀80、90年代,是華語樂壇最輝煌的時期,其中又以香港樂壇聲勢最為矚目。因為香港樂壇最獨特的標籤就是“

偶像”,從80年代的譚張爭霸,到90年代的四大天王,正是這種偶像文化把香港娛樂業推上了鼎盛巔峰。

香港樂壇不僅崇尚偶像,而且相比其他地區具有更明顯的特徵,就是“壟斷性”。即所謂“一將功成萬骨枯”,一個偶像的崛起,是背後無數資源的熱捧所造就的,也就意味著可能會給其他歌手的發展造成困頓。那麼,如果不是一個,而是兩個、四個呢?那可想而知,整個樂壇就幾乎被壟斷,徹底淪為這兩個或四個人的戰場。在表面一片繁榮的光鮮背後,有誰聽到那哀鴻遍野的嘆息?

港樂90:那些在四大天王光環下暗自傷神的落寞歌者

今天,“華語樂談”就來談談,在四大天王的年代,那些被冷落的歌者們。

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隨著譚張二人先後退場,同時臺灣那邊王傑、童安格、齊秦等入侵,香港呼喚新的樂壇王者誕生。首先是張學友的重新崛起,在譚張統治力消退後,他終於一舉登頂。但問題是他不夠帥啊。沒關係,寶麗金再捧出一個黎明。另外,劉德華也以肉眼可見的速度迅速在歌壇大紅起來。再加上後來從臺灣回來、能歌善舞的郭富城,“四大天王”正式“成團”。四大天王的確立,標誌著港樂跨入新的偶像時代,而那些沒能在這個“天團”中擁有姓名的歌手,也就意味著被邊緣化了。

港樂90:那些在四大天王光環下暗自傷神的落寞歌者

主要代表歌手有:

呂方

呂方是1983年TVB“新秀歌唱大賽”的冠軍,1984年再次獲得“香港新人歌唱大賽”冠軍,並由此出道。他跟張學友同時期出道,同樣實力強勁,被並稱為“雙星”歌手。1986年,還和張學友一起在紅磡體育館舉辦數場《86雙星演唱會》。

港樂90:那些在四大天王光環下暗自傷神的落寞歌者

可見,呂方是一位不遜於張學友的實力歌者,但在時代交接之際,他沒能成為四大之一,導致之後的發展並不如意。雖然也擁有《朋友別哭》《老情歌》《流浪花》這樣膾炙人口的代表作,但人氣與四大相比,那就不可同日而語了。

李克勤

每次說到四大天王年代的“受害者”,很多人都是首先想到李克勤,很遺憾他沒能成為其中之一,甚至把他封為“第五天王”。可見,大眾對他的實力是相當認可的。李克勤於1985年參加“全港十九區業餘歌唱大賽”並奪冠而出道(比張學友晚一屆),他非常努力,後來居上,曾一度超越同一公司的黃凱芹和張學友。

後來張學友再度爆發登頂,李克勤緊隨其後總是沒問題的吧,但沒料到同公司的新人黎明橫空出世,他太帥了,超高的人氣對李克勤來說是一輪恐怖的打擊。其他的劉德華、郭富城也都是人氣超高的偶像,純粹靠實力躋進四大的只有張學友一個名額,所以李克勤沒機會了。

港樂90:那些在四大天王光環下暗自傷神的落寞歌者

整個90年代,李克勤的發展都十分緩慢,直到四大天王退場,加上譚詠麟的提攜,當然更離不開自己永不放棄的勞模精神,他在21世紀後才迎來演藝第二春。

黃凱芹

當年,張學友、李克勤和黃凱芹都在寶麗金旗下,黃凱芹是最後一個進入的。但他有他的優勢,畢竟是讀了大學才出來闖的,加上1/8的法國血統,自帶一種儒雅斯文的獨特氣質,還有音樂創作才華,被譽為“音樂詩人”。但他的劣勢是性格里有傲骨,不善圓滑,有時說話做事比較吃虧。

港樂90:那些在四大天王光環下暗自傷神的落寞歌者

到1989年時,本來更受歡迎的黃凱芹,已經漸漸被李克勤所超越。而張學友已大大超過他們,所以黃凱芹更無緣四大天王了。他因一首《晚秋》也在內地獲得了一定名氣,但後來也因此與經紀人發生分歧。一直髮展不順的他,在1996年與經紀人產生矛盾後負氣出走,移民加拿大,從此淡出了香港樂壇。

許志安

許志安於1986獲得第五屆新秀歌唱大賽獲得亞軍,從而出道。當年黎明跟他同時參賽,黎明是季軍。1988年,他發行首張專輯《許志安》。雖然銷量一般,但也讓香港歌壇從此多了一位天王級實力的歌手。他常以苦情王子形象示人,聲音很有感染力。但相比實力,他在90年代的發展也只能說被埋沒了。

港樂90:那些在四大天王光環下暗自傷神的落寞歌者

在四大天王當道的90年代,許志安做過多種嘗試,都未能找到他應有的位置。雖然也有《為什麼你揹著我愛別人》等幾首歌廣為人知,還娶了天后鄭秀文,但時運不濟,歌壇失意,偶爾在外“浪漫”一下還被狗仔拍到,也真是挺“苦情”的。

杜德偉

杜德偉其實在1977年就參加歌唱比賽了,連續兩年在TVB “業餘歌唱大賽”獲得亞軍。後來去了加拿大留學。1985年回來,參加第四屆香港新秀歌唱比賽,並獲得冠軍,並由此出道,簽約華星唱片。

港樂90:那些在四大天王光環下暗自傷神的落寞歌者

杜德偉受西方音樂影響較大,他率先將靈魂樂、藍調及R&B音樂引入華語樂壇,同時引領了舞曲潮流。這樣自成一派的杜式情歌,在當時的香港樂壇是非常鮮明的,對主流樂壇是一種挑戰。如果放在21世紀以後,他可能會成為天王級的人物,但在90年代,這種風格還是無法與四大天王的大眾流行拼人氣,在很大程度上被壓制了。

蘇永康

蘇永康,也是通過1985年第四屆新秀歌唱比賽出道,他屈居杜德偉之下,獲得亞軍。1989年,他推出首張個人專輯《失眠》,但碰到這個時代交接點,在偶像風暴的衝擊下,他的演藝事業並沒有打開局面,反而從此停滯不前。

蘇永康在香港歌壇一直比較落寞,整個90年代,除了1995年面向臺灣市場推出了《男人不該讓女人流淚》,就直到新世紀來臨前,才憑藉《越吻越傷心》獲得較高人氣,另外憑國語歌《愛一個好難》在內地風靡一時,才算讓他翻紅了一把。

港樂90:那些在四大天王光環下暗自傷神的落寞歌者

此外,還有1984年在香港新秀歌唱大賽獲得冠軍的張衛健,1988年參加同一比賽的鄭伊健,他們都是以歌手身份出道,最後卻都被迫轉型去演戲了。


1999年底,黎明與張學友先後宣佈退出香港音樂頒獎禮,不再領取任何獎項。至於原因,黎明後來這樣說:“那長達10年的時間,我們四個人包攬了大部分的獎項,也造成了一些不太好的後果,不如把更多的機會留給年輕人,所以後來我決定退出頒獎禮。”

港樂90:那些在四大天王光環下暗自傷神的落寞歌者

四大天王當道的90年代,代表著華語樂壇偶像風潮的巔峰。他們四人共舉辦個人演唱會超1600場,正版唱片銷量超過一億張……不得不承認,他們四個人都很優秀,也很努力,但事實上,他們確實壟斷了香港各大頒獎禮絕大部分獎項,這已經淪為一場商業的較量,而不再是音樂的比拼。資源的過度聚集,讓四個人紅得厭煩,讓很多人無法出頭,對於整個樂壇的發展來說,永遠無法呈現一片百花齊放的良性局面,最終導致盛極而衰,確實帶來了“不太好的後果”。

那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

港樂90:那些在四大天王光環下暗自傷神的落寞歌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