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国的尚贤与排外,本土集团与外来名士的利益之争

一、秦国早期外交

公元前1044年,周武王率八百诸侯,约五万联军在牧野与商军交战。由于商朝大军在远征东夷,故迎战的商军除了少部分精锐外,其余皆为奴隶临时武装起来的部队。商军数量有多少呢?周人记载商军有70万之众,诗经里描述为“商军如林,无边无际”,史学家推断商军数量约有17万。真正坚持抵抗的商军是以恶来为代表的嬴族,奴隶大军一接阵就倒戈相向了。恶来虽然力可搏虎,有万人敌之称,但他还是被周军击败了,死于乱军之中。

大秦帝国的尚贤与排外,本土集团与外来名士的利益之争

牧野之战

嬴族就是秦国的前身,恶来之父飞廉逃向东夷诸国,准备伺机起兵反周。三监之乱时,飞廉策动东夷诸国反抗周王室。周公旦亲率天子六军远征东夷,一路灭国五十三个,嬴族首领飞廉亦战死。周王室大军所向批靡,唯有嬴族血战不休,重创周军;周公旦深感嬴族强大,于是将嬴族全部迁到西部的陇西,给周王室养马且抵御西戎。

《清华简·系年》第三章:周武王既克殷,乃设三监于殷。武王陟,商邑兴反,杀三监而立彔子耿。成王屎(践)伐商邑,杀彔子耿,飞廉东逃于商盖氏,成王伐商盖,杀飞廉,西迁商盖之民于邾吾,以御奴且之戎,是秦之先,世作周危(卫)。

嬴族本是商朝望族,周王朝建立后,嬴族沦落为周室奴隶部族,自然无法与再诸侯交往。周王室防备嬴族,戎人敌视嬴族,本是东方部族的嬴族在陇西生活异常艰难,可谓举目无亲,四周皆敌。按周王室的本意,就是让嬴族死在戎人的海洋之中,这样既消灭了强敌,又不落人话柄。但是周王室低估了嬴族的生存意志,嬴族居然在西戎的海洋里开辟了一片根据地,尽管是铁与血换来的。

大秦帝国的尚贤与排外,本土集团与外来名士的利益之争

秦国军队

嬴族为生存与发展,采取了两种外交政策:其一、尽力侍奉周王室,以功劳渐渐提高嬴族地位;其二、对戎人既打又和,确保嬴族能发展壮大,同时不会遭到戎人的全力围攻。那个时候,嬴族的人才全部来自于本族内部,既无外来人才的途径,也没有招外来人才的需求。嬴族不断的跟戎人通婚,唯其如此,才能让嬴族人口繁衍壮大,如果仅仅是族内通婚,嬴族就完了。

嬴族善于养马,他们将养马技术交给戎人,或者派出善于养马的人去给戎人部落的马治病,以此维持跟嬴族亲善的戎人部落的关系,总是打仗并非上策。另一方面,嬴族将善于驾车的人送到王室给贵人们驾车,造父就因驾车技术良好,万里送周天子东归而获得封赏,进而改善了嬴族的政治地位。

大秦帝国的尚贤与排外,本土集团与外来名士的利益之争

造父封赵

嬴族还奉行联姻政策,当然是跟西戎部落或西部诸侯联姻,嬴族还没有资格跟中原诸侯国或者王室联姻。嬴非子的父亲大骆就娶了申侯的女儿为妻,有了这层关系,申侯就在天子面前帮嬴族说话。嬴非子善于养马的消息被犬丘人告知了周孝王,而周孝王考查后,认为嬴非子养马的本事可以为王室西扩助力,于是就打算立嬴非子为大骆的嫡子。申侯之女有儿子成,且继承了大骆的爵位,于是申侯给王室建议册封嬴非子为秦附庸,就这嬴族样由奴隶部族升级为王室附庸。

《史记.秦本纪》申侯乃言孝王曰:"昔我先郦山之女,为戎胥轩妻,生中潏,以亲故归周,保西垂,西垂以其故和睦。今我复与大骆妻,生适子成。申骆重婚,西戎皆服,所以为王。王其图之。"于是孝王曰:"昔伯翳为舜主畜,畜多息,故有土,赐姓嬴。今其后世亦为朕息马,朕其分土为附庸。"邑之秦,使复续嬴氏祀,号曰秦嬴。

秦国(附庸)建立后,跟申国关系良好,跟犬丘戎的关系也良好,跟其他戎人的关系却越来越紧张。原来戎人各个部落都没有王室封号,属于化外之民;秦人却得到了王室册封,王室又经常攻掠西戎,故西戎各族仇视秦国。西戎诸部打不赢王室,不代表他们收拾不了秦国,周厉王时代,西戎反王室,灭犬丘大骆一族。周宣王册封秦仲为大夫,领兵征讨西戎,秦仲死于战阵之上;秦仲的五个儿子从王室借兵七千,再伐西戎,得胜而归,秦国首领庄公升为西垂大夫。

大秦帝国的尚贤与排外,本土集团与外来名士的利益之争

秦人出征

周幽王时代,戎人攻占镐京,杀王掠民,秦襄公领兵勤王,击败戎人,又千里护送周平王东迁,功成之后,周平王册封秦襄公为诸侯,秦国正式立国。秦国立国之时爵位为伯爵,理论领地只有七十里,但是周平王将关中大地以及戎人占领的土地全部赐给秦国,故秦国立国之时就有西周故地八百里。

《史记.秦本纪》平王封襄公为诸侯,赐之岐以西之地。曰:"戎无道,侵夺我岐、丰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与誓,封爵之。襄公于是始国,与诸侯通使聘享之礼,乃用骝驹、黄牛、羝羊各三,祠上帝西畤。


二、百里奚与蹇叔

秦国(伯国)立国之后,开始与中原诸侯互通有无,不过秦国跟楚国备受歧视,原因是秦乃西戎,楚乃南蛮。跟楚国抗拒中原文化不同,秦国是全面虚心接受中原文化,周王室的礼仪被秦人照搬过来了,连文字都采用的是周人文字。秦国立国后,主要的任务是收复失地,也就是被戎人占据的西周故土,经过数代秦人浴血奋战,秦国终于将戎人赶回陇西河谷,尽占关中大地。

大秦帝国的尚贤与排外,本土集团与外来名士的利益之争

春秋主要诸侯国

由于中原诸侯轻视秦国,故秦国跟中原诸侯交往较少,联姻也少,至到秦穆公娶晋国公主开始,秦国才登上国际舞台。中原诸侯国林立,大部分都是西周时代册封的诸侯,有的还是夏朝时代就存在的诸侯国。关中地区尽归秦国所有,尽管秦国地大物博,但仍被视为蛮夷,秦穆公为了跟中原接轨,晋献公为了拉笼秦国,秦晋两国联姻了。

《史记.秦本纪》缪公(秦穆公)任好元年,自将伐茅津,胜之。四年,迎妇于晋,晋太子申生姊也。

秦穆公娶晋国公主为妻,同时也取得两位国际型大才,也就是百里奚与蹇叔。百里奚是以奴隶的身份陪嫁到秦国的,不过他半路逃走,一直逃到楚国去了。秦穆公知道百里奚乃贤才,亡国之后才成为奴隶的,于是用五张羊皮从楚国边境小吏手中赎回了百里奚。百里奚感激秦穆公的知遇之恩,又将自己的好友蹇叔介绍到秦国为当官。秦穆公任命百里奚为大夫,蹇叔为上大夫,共领秦国之政,一时秦国大治。

大秦帝国的尚贤与排外,本土集团与外来名士的利益之争

晋国长公主

百里奚入秦,为秦国带去了周朝先进的文化、政治和耕作技术,使秦国由一个偏僻的小国一举成为可与晋国、楚国争高低的强国,成为名副其实的春秋五霸,为以后秦国兼并六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秦国最早的水利工程就是百里奚主持修建的百里渠。在秦国的崛起起,百里奚和卫鞅是不可或缺的两个人才。

《孔子家语.贤君》景公问政焉。孔子答曰:「政在节财。」公悦,又问曰:「秦穆公国小处僻而霸,何也?」孔子曰:「其国虽小其志大,处虽僻而政其中,其举也果,其谋也和,法无私而令不愉,首拔五羖,爵之大夫,与语三日而授之以政,此取之虽王可,其霸少矣。」景公曰:「善哉。」

百里奚、蹇叔、由余三位外来人才助秦穆公称霸西戎,灭国十二,拓地千里,诸侯毕贺,天子致伯!史载百里奚"三置晋国之君","救荆州之祸","发教封内,而巴人致贡;施德诸侯,而八戎来服",由此可见秦国的真正崛起始于秦穆公跟百里奚的君臣合作。正所谓“马无夜草不肥,国无人才不兴”,从百里奚开始,虽然进入秦国的人才不多,但是秦国尚贤用贤的名声到是传出去了。

大秦帝国的尚贤与排外,本土集团与外来名士的利益之争

秦穆公和百里奚

秦穆公到秦孝公近三百年的时间,秦国再无大才,秦国国势日微。这三百年里,秦国无大才,主要原因有三:其一、晋国扼守东方,名士难以入秦,尽为晋国所用;其二、秦国偏远,中原名士认为秦国乃蛮夷之地,口口相传,皆不愿往;其三,秦国国势日废,无明君强臣招揽天下名士,秦国本土势力不愿意名士入秦。


三、孔子与老子

孔子是春秋晚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在鲁国当官,不到三月,鲁国大治。齐国怕鲁国大治后会威胁齐国的霸权,就指使鲁国的三桓驱逐孔子离鲁。孔子55岁开始周游列国,68岁时返回鲁国,前后游历天下13年之久。

根据记载,孔子先后到过卫、曹、宋、郑、陈、蔡、楚诸国,他始终在鲁国周围打转,期望鲁国召他回去治国,因此并没有远游。孔子曾打算西去晋国,但由于时局不好,结果只是在黄河边上感慨了一番:美哉!水洋洋乎,丘之不济,命也夫!最终连黄河也没过。

大秦帝国的尚贤与排外,本土集团与外来名士的利益之争

孔子临河而叹

孔子没有去秦国,一则路远无盘缠,秦国太过遥远;二则他心系鲁国, 不愿远行。孔子的周游列国是十分艰辛的,难度远远超过现在的“穷游”!因孔子的观念在当时乱世是难以践行的,因而在各国都受到冷遇。一次孔子与弟子走散,孔子呆在东门旁发呆,子贡问郑国人孔子在何处。郑国人说东门边有个老头子像一只丧家之狗在发呆,这就是“惶惶如丧家之犬”的来源。

老子是比孔子更加出名的一位圣人,他学究天人,超脱凡尘,在世间如神仙一般的存在。老子晚年西行入秦,过函谷关,秦人听闻圣人驾到,礼仪备至。函谷关守将尹喜请老子著书立说,以开世人心智,于是老子奋笔而书,写成五千言的《道德经》传世,之后西行,不知所终。尹喜持《道德经》在终南山筑草楼观研读,从此终南山成道家名山。

大秦帝国的尚贤与排外,本土集团与外来名士的利益之争

老子入秦

老子入秦还见了当时的秦国国君秦献公,他给秦献公留下一则预言:周故与秦国合而别,别五百岁复合,合十七岁而霸王出。这则预言精准的预测了秦国的国运。


四、求贤令

有了老子的预言,秦国上下更加振奋,毕竟圣人预言对一个国家很重要,上至将相,下至平民,都相信圣人预言。秦人之所以沉浮三千年不亡,全靠舜帝的一则预言在坚持。当年秦人先祖伯益辅助大禹治水有功,舜帝赐伯益嬴姓,且预言:尔后嗣将大出。

秦献公薨后,其子秦孝公即位,秦孝公立志强秦,不惜断指明誓。奈何秦孝公本人并非政务大才,又兼秦国穷弱无人才,秦孝公只能感叹“为之奈何”!幸好有百里奚后人百里子提醒,秦国无才,何不向天下列国求贤?秦孝公恍然大悟,颁布了《大秦求贤令》,向天下列国求贤。

大秦帝国的尚贤与排外,本土集团与外来名士的利益之争

秦孝公

《大秦求贤令》昔我缪公自歧雍之间,修德行武,东平晋乱,以河为界。西霸戎翟,广地千里。天子致伯,诸侯毕贺,为后世开业,甚光美。会往者厉、躁、简公、出子之不宁,国家内忧,未遑外事,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献公即位,镇抚边境,徒治栎阳,且欲东伐,复缪公之故地,修缪公之政令。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秦孝公以秦穆公为榜样,立志从山东六国求贤,以治秦强秦为目的,不拘学派与出身。法家名士卫鞅由魏入秦,三说秦孝公,以《强秦九论》说动秦孝公,从此君臣俩生死同心,变法强秦,虽死无憾。秦孝公是天生的明君,卫鞅是天生的强臣,明君与强臣相结合,自然而然会爆发出强大的变法力量。

变法者,利益之重新分配也。商鞅变法触动了秦国本土权臣的利益,因此商鞅最终死于权臣之手。变法开始后,原来的执政大臣甘龙上大夫被束之高阁,冠以太师高位不再理事;军事统帅嬴虔授予太子左傅高位,不再主管军事。内政和军事大权悉数转移给商鞅,由商鞅开府理政,虽国君亦不得无故干涉变法。

大秦帝国的尚贤与排外,本土集团与外来名士的利益之争

商君变法

嬴虔还应太子犯罪的牵连被割了鼻子,深仇大恨难以忘却。秦孝公死后,甘龙跟嬴虔联手污蔑商君为叛逆,处以车裂酷刑,并夷其三族。商君虽死,其政不废,秦惠文王铁腕护法,处死了大批复辟者,并广招天下英才来秦为官为吏。商君虽死,但是秦国已强,天下名士纷纷入秦,皆得以建功立业,名垂青史。张仪、司马错、甘茂、魏冉、范雎、蔡泽、李冰、吕不韦、郑国、尉僚、李斯等都是外来名士。


五、秦国排外事件

秦国的排外事件并不多,有史记载的共有两例,一是范雎入秦避魏冉,二是秦始皇的《逐客令》。至商鞅变法后,六国名士入秦如过江之鲫,佼佼者固然少,但是秦国官府内部的文官基本上被六国人士占据。军队系统里的六国名士亦不少,比如赫赫有名的蒙氏家庭,他们本是齐国人,秦昭王时代才迁到秦国的。

大秦帝国的尚贤与排外,本土集团与外来名士的利益之争

大秦蒙毅将军

尽管秦国本土官绅阶层对此不满,但是大秦依法治国,招揽人才是国策,有法律作为后盾,谁也不敢公开排外,连打压外来人士都不敢。秦国官吏奉公执法,无结党营私的现象,因此秦国官场倾轧斗争情况较少。反观六国,官吏党同伐异,相互倾轧,贪赃枉法不胜枚举,各个重臣除了结党外,均养了不少的门客。

《荀子.强国篇》入境,观其风俗,其百姓朴,其声乐不流污,其服不佻,甚畏有司而顺,古之民也。及都邑官府,其百吏肃然,莫不恭俭、敦敬、忠信而不楛,古之吏也。入其国,观其士大夫,出于其门,入于公门;出于公门,归于其家,无有私事也;不比周,不朋党,倜然莫不明通而公也,古之士大夫也。观其朝廷,其朝闲,听决百事不留,恬然如无治者,古之朝也。故四世有胜,非幸也,数也。

秦昭襄王早中期,宣太后主政,宣太后是楚国人,因此她重用从楚国带来的人,其中她的弟弟魏冉,芈戎,儿子公子市、公子悝皆位高权重。魏冉为大秦丞相,受封穰侯,食邑万户以上;芈戎受封为华阳君,公子市为泾阳君,公子悝为高陵君;这四人合称为楚国四贵。魏冉权倾朝野,党羽众多,严重威胁了秦昭襄王的王权,甚至武安君白起都被视为魏冉的党羽!白起之死有一部分原因在于他是魏冉一手提拔起来的,且两人关系匪浅。

大秦帝国的尚贤与排外,本土集团与外来名士的利益之争

宣太后的楚国四贵

魏冉深怕六国名士入秦取代了他的相位,因此他严禁秦国边防放六国名士入秦,当然一般的士子可以入秦致仕,像商君、张仪这样的大才绝不可入秦。范雎由秦使王稽秘密携带入秦,路遇魏冉查车,范雎提前下车躲起来,才避过魏冉的盘查。按魏冉的说法,六国说客不宜入秦,他们只会捣鼓秦国,事实上就是不允许大才来代替他的位置。范雎入秦后,说服秦昭襄王亲政,逼太后还政,逐四贵离秦,范雎当了秦国丞相。

水家名士郑国受韩王安密令入秦行疲秦计,丞相吕不韦已知情况,但是他仍然派数万人跟着郑国修大渠,意在将计就计,完成从商君时代开始就规划好的关中大渠建设任务。嫪毐举兵叛乱,秦王政调兵诛之,吕不韦从旁协助。吕不韦意图用《吕氏春秋》代替《商君书》治国,秦王政不愿意,最终解除吕不韦一切职务,回洛阳老家养老。

大秦帝国的尚贤与排外,本土集团与外来名士的利益之争

郑国渠

不久秦国本土官吏将丞相府中关于郑国是韩国间谍的报告递交给秦王政,并说外国人都不可靠,明知是疲秦计,还依然实施。秦王政暴怒不止,他认为吕不韦欺骗了他,谋国不忠,谈何国士无双?秦国本土官吏立刻煽风点火,说六国人士在秦国为官,挣秦国的钱,然后回家养老,不为秦国尽忠,当驱逐所有的在秦外国人。

秦王政也是怒火攻心,签署了《逐客令》,要求秦国所有官吏,凡在秦国繁衍不满三代的,全部谴返回原籍。这个政策一实施,秦国官府空了三分之二以上,大部分官吏不得不辞官返乡,熟悉的李斯固然在遣返之列,连赵高(赵国人),蒙恬(齐国人)也在遣返之列。李斯不甘心离开秦国,因为回到楚国他没有出头之日,于是写了《谏逐客书》给秦王政。

大秦帝国的尚贤与排外,本土集团与外来名士的利益之争

谏逐客书

秦王政清醒过后,深感《逐客令》不妥,自己落入本地官绅的圈套了,但是暂时还没有台阶下。这时李斯的《谏逐客书》送到,秦王政看后深以为然,然后以此为台阶,立刻下令取消《逐客令》,并向全体臣民作深刻检讨!幸好《逐客令》没有执行几天,否则以秦国高效的行政效力,不到一个月,将有数千官吏被驱逐出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