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年前,楼市进入“暮年”!房价要降?首富“农田理论”给人启迪

今天翻了一份研报,关于第四次经济普查的一项数据,引起了我的注意。

2013年的时候,房地产开发经营从业人员的增速是61%,到了2018年,这个增速降到了11%。

5年时间,增速下降了50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物业管理的从业人员增速从80%降到了50%,房地产中介服务从业增速也从2013年见顶回落。

换言之,不管是卖新房,干物业还是做中介,从业人员增量的减少,是显而易见的。

恰恰也是在2013年,金融业从业人员增速大幅上升,由2013年的6%上升至2018年的254%,绝对值达到了1818万人。

这是个很有趣的变化,同一时间节点,两个行业出现了截然不同的走势。

按我的理解:是卖房子的人少了,卖保险的人多了。

金融二字听起来高大上,但边缘的“民工”太多,很多人在世界500强公司就业,出入CBD地标写字楼,西装革履坐公交,中午饭吃20块钱都有点心疼。

6年前,楼市进入“暮年”!房价要降?首富“农田理论”给人启迪

话说回来,底层从业人员的选择,往往能够宣告一个行业吸金能力的下降。

2013年,确实是个值得铭记的年份。

正是在6年前,楼市正式迈入了“暮年”,无论是城镇每千人新开工套数,还是劳动力人口,结婚率,都有数据上的印证。

经济学家姜超之前发布过一组数据,从1998年房改开始算起,中国新开工住宅套数快速增长,从不到200万套跃升至2013年的1400万套左右。

按照城镇人口口径计算千人新开工住宅套数,我国在2013年已接近18.5,接近日韩的历史最高水平。

也就是说,我们的房地产周期巅峰其实是2013年,而日本、韩国则分别出现在1973年和1990年。

巧合的是,在2013年,15-64岁的劳动力人口,达到了10.06亿的高峰。

随后,直接出现连续5年的负增长,平均每年减少近200万,照这个速度来看,2018年底的数字应该是9.96亿。

再看结婚率。

年轻人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不愿意结婚的?从宏观上来看,也是2013年。

2013年的时候,我国结婚登记达到了1300多万对,到了2017年,只有1063万对,短短4年时间,下降近300万对。

6年前,楼市进入“暮年”!房价要降?首富“农田理论”给人启迪

结婚率从2013年的9.9‰,到后来的9.6‰、9‰、8.3‰、7.7‰,直到2018年,只有7.2‰,经济越发达的地区,结婚率越低。

有心人应该还记得,当时楼市的“窘境”。

我找了中信建投的统计,在2013年房地产达到短期巅峰后,随后的2014年,全国近4成银行上浮房贷利率,超1成银行停止二套房贷。

受到政策影响,房价同比增速自2013年11月的9.1%持续下滑,到2014年9月达到-1.1%。

商品房的销售面积,由2013年2月的49.5%下滑,到2014年9月达到-8.6%。

销售走弱的同时,带来了库存的快速累积,商品房待售面积不断上升,2014年底待售面积已经突破7亿平米。

罗列了这么多数据,从房地产从业人员减少,到千人新开工套数、劳动力人口、结婚率的下降。

按理说,楼市早就应该跌落神坛了。

可是,后来发生的事,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

2015-2017年,从京沪深到省会,从地市到县城,从都市圈到城市圈,从高铁到地铁,从新一线到三四线,从低首付到高杠杆,从地王到千亿巨头,短短几年时间,眼花缭乱。

6年前,楼市进入“暮年”!房价要降?首富“农田理论”给人启迪

新的概念一个接一个,如脱缰野马一般的房价,大家都感同身受,我就不再多言了。

是经济学家的判断错了吗?包括业内所有看衰三四线的人都错了吗?难道2013年的巅峰,只是数据上的假象?

当然不是。

过去几年大涨的原因,大家都心知肚明:1.棚改货币化,2.宽松的信贷环境。

拆迁户们给钱不给房,投机客们随意支取信用资金。

一边是拿着全款大肆“扫楼”,另一边是零首付多套房轻易按揭。

3年时间,他们活生生的用真金白银和杠杆资金,撬动了市值百万亿级的房产,又蹿升一个台阶,范围比以前更大,波及城市比以往20年更多。

但是,钱钟书曾经说过一句话:天下就没有偶然,那不过是化了妆、带了面具的必然。

到了2018-2019这样的年份,该来的终究要来。

2018年的房价涨了没有?确实涨了,西安、杭州、成都、南京都在抢限价盘,仅仅只是上半年短暂火了一下而已。

2019年的房价变化也不大,轮到了苏州、洛阳、呼和浩特和绍兴上涨,但二手房连续阴跌的城市,已经突破了35个。

连续两年,还是在各地加足马力“抢人”的前提下,楼市上涨时间只持续了几个月,“金九银十”的传统旺季,成了降价促销的最佳借口。

今天无意间看到了首富巴菲特的一段话,给人以启迪。

6年前,楼市进入“暮年”!房价要降?首富“农田理论”给人启迪

“1980年代,我买了一块农田,但我只去过一次。农田确实长得不好,但我总不能每天跑过去,给农田呐喊加油吧?”

“气候好的时候,农田能多长些玉米,气候不好的时候就长得少些。我只要能保证这是块好田,在气候好的时候能长出很多好玉米就行了。”

房子算不算他口中的“农田”?有的算,有的不算。

上世纪90年代,“六君子”在海南读报纸,无意中看到当地人均居住面积已经超过了50平米,同期北京人均只有7平米。

20多年过去了,北京的人均居住面积依然不到10平米,这种跨越数十年,还依旧紧缺的房子,当然算“农田”。

6年前,楼市进入“暮年”!房价要降?首富“农田理论”给人启迪

只是我们不能忽略一点:有时候种地能有好收成,同样也有遭遇旱涝、欠收的年份。

买房也是一样的道理,房价有涨,也就有降。

2013年以前,人口、劳动力、购房者杠杆、城镇化、生育率,都是“好牌”,房地产可以说是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2015-2017年,见顶之后,棚改、信贷两股力量介入,再次加速上涨,进一步透支了这些条件。

2020年以后,货币、人口、行业的驱动力逐步减弱。

大型城市的核心城区,依然有大量资金“抱团取暖”,可这些一个巴掌就能数得过来的地方,又能有几个?

京沪广深、沿海新一线、中西部二线、都市圈强三线,名词一个接一个。

但是,这些城市全部加起来,在15万亿成交额、年销售17亿平米、市值近300万亿的房地产市场面前,不过是“小巫见大巫”罢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