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像养成”是一时狂欢还是格局再造?

导读:区别于偶像产业链相对成熟的日韩两国,中国的造星产业在近两年才刚刚兴起。内地团体乏善可陈,除了TFboys一枝独秀,其实算得上有知名度的恐怕只有效仿“秋元康”模式打造的“中国版AKB48”—— SHN48了。可见,我国偶像产业在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下,在早期一直处于效仿阶段。

受限韩令的影响,韩国娱乐在中国吃闭门羹的同时也给了“中国本土偶像”更多的机会。去年年初,爱奇艺的一档偶像竞演养成类真人秀《偶像练习生》引发了一场全民pick热潮。在社交媒体上,节目相关话题、出道的九位大厂男孩频频霸榜。在我们惊叹于“全民制作人”这股新兴力量之时,也在思考中国粉丝经济下的偶像养成是一时的狂欢还是格局再造?我们从这档定位于明星成长纪实真人秀的《限定的记忆》中或许能找到答案。

偶像格局的再次洗牌,实现从半成品向完成品转化

《限定的记忆》再次将NINEPERCENT拉回了观众视野。九位大厂男孩自成团出道的一年半里几乎是不合体的状态。这档节目虽作为呈现NINEPERCENT最后的告别演出,但从某种程度上讲,它确实满足了粉丝们日思夜想的NPC合体心愿。

成团后专注个人发展似乎成为了当红偶像团体的共同命运,其中以制霸国内男团市场多年的TFBOYS为首。而这对于吃“团魂”的粉丝来讲无疑是当头一棒,也算是造星工程上不得已的小缺失。

“偶像养成”是一时狂欢还是格局再造?

那么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作为限定团,成员们本属于不同的经纪公司,在发展空间上存在着竞争关系。而且成员排位分配决定了资源,带动着不同的商业价值。在《限定的记忆》第一期节目中尤长靖就表达了作为NINEPERCENT最后一名成员,出道的幸运与焦虑。在出道的这段时间里,他经常问自己:为什么自己的粉丝少,为什么别人会更喜欢他。

团魂的缺失,反过来导致团体命运与成员们的个人发展空间。虽处于同一团体,但发展形式让每位成员有着不同的竞争力。从暂时找到方向的蔡徐坤来看,个人的单打独斗很难反哺到团体的未来发展上。

“偶像养成”是一时狂欢还是格局再造?

如今NINEPERCENT的解散预示着偶像格局的再次洗牌。从最初练习生们是否出道,能否获得平台给予的资源和曝光度,决定权在大众的手上。在出道的这一年半里,NINEPERCENT经历了成团到离团的巨大转变,不过这也意味着他们正从半成品向完成品转化。

《限定的记忆》这档节目则展现了表面光鲜亮丽的偶像们在成长中的困境。比如以第九名成绩高位出道的尤长靖并非手握各种资源,仍需要自己努力争取工作机会。在《中国新说唱》中他担任帮唱嘉宾助阵《飘向北方》就是自己争取来的,如今的晋级和好评源于他一直以来的不断精进,积极主动。朱正廷同样面临了很多现实问题,在第二期节目中他袒露了心声“不是说出道以后就什么都好了”,大家都在赛跑,自己又不是天赋行选手,只有每天凌晨的舞蹈教室加时练习才能给他安全感。

与其被动等待被洗牌,倒不如不断调整自己的状态并跟随市场的变化,将限定团的命运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这是NINEPERCENT的自救,也是让整个行业状态趋于良性发展。NINEPERCENT正逐渐树立起在男团市场的实力标杆。

延续“偶像”的生命周期,为新兴职业正名

在《偶像练习生》播出时,练习生们往往坐拥一大批“亲妈粉”,她们爆肝投票,实时关注偶像们在台前的营业状态。她们亲自目睹偶像们从懵懂少男一步步成长为真正明星,在整个过程中参与感是偶像养成模式的精髓。可往往在台前粉丝们容易深度参与和互动,但到了幕后只有感同身受的故事才能让她们更有代入感。这就考验了《限定的记忆》这档节目的记实能力。为了实现九位男孩的真实对谈,节目通过纪录片的叙事方式,展现偶像不为人知的一面。

“偶像养成”是一时狂欢还是格局再造?

在中国,“偶像”一词在一定程度上有着某种贬义色彩,他们通常被形容为“年纪尚轻,面容姣好”,但实力与影响力严重不匹配的流量小花,小生们。《偶像练习生》主打的“全民制作人”概念虽打通了粉丝与节目多层次、大规模的互动。但从宏观来看,它还只是属于年轻圈层群体的狂欢,远远没达到泛大众的层面。因此,NINEPERCENT在享受偶像红利的同时,大众对他们的偏见仍然存在。朱正廷在《限定的记忆》中回应了“男艺人化妆的质疑” ,尽管日常被人吐槽,但朱正廷还是以平常心对待外界的舆论,并在节目中表示这是一种尊重粉丝的行为。不难看出,偶像精致绝美的外表下有一颗坚毅的心。偶像给予粉丝的往往是正能量,也是一种情感投射。

“偶像养成”是一时狂欢还是格局再造?

纵观整个偶像产业链条,从练习生培训、舞台表演、全民票选、成团出道,中国偶像产业也步入正轨。“偶像”也越发趋近于一种职业,需要大众的理性对待。它考验的不仅是大众的包容度,更是整个产业链的成熟度。《限定的记忆》这档限定团的团综在NINEPERCENT成团一年半、准备解散之时才进入大众的视野,是否因为行业不成熟而陷入炒冷饭的尴尬呢?仔细思索不难发现,“偶像”这一职业在占领用户心智的同时,同样处于为自己正名的阶段,而这需要时间和积累的过程。《限定的记忆》恰恰是为了延续偶像的生命周期,构建一个成熟稳定的市场环境,引导观众正确认识“偶像”这一新兴职业。

聚焦偶像生态实现创新表达,布局全产业链

在《偶像练习生》火爆之后,《青春有你》、《以团之名》、《创造营2019》等多档同类型节目涌现。每一档节目就有上百名练习生竞争,最后能够出道的也只有几十人。从市场环境来看,圈层性将愈发明显,未来像蔡徐坤这种顶级流量也将很难再出现。而对于大多数出道的新人来讲,出道了并不意味着成功,而是竞争才真正开始。

与日韩相比,国内缺乏适合偶像团体宣传和运营的市场环境,偶像和经纪公司面临着更大的考验。前期经纪公司靠平台和内容制作方将自家艺人成功推出,提升知名度。这也意味着偶像出道的一路以来,需依靠各种平台和节目才能拥有流量。

“偶像养成”是一时狂欢还是格局再造?

各大制作公司为弥补这一市场缺口,推出了不同类型的节目来完善偶像产业链条。其中爱奇艺出品的打歌节目《中国音乐公告牌》就是中间的一环,它为偶像的歌舞作品提供了持续曝光的平台。有了前端媒体资源、平台流量的强绑定,再加之经纪公司的持续运营,为偶像行业发展注入了动力。而《限定的记忆》作为偶像制造产业链的最后一环呈现幕后NPC,更是要打通偶像全产业链,聚合强势资源为产业赋能。

从台前到幕后,从集体到个人,从小众到大众,偶像养成正在经历从狂欢到格局再造的转变。

《限定的记忆》这档节目呈现了偶像养成类真人秀最真实的状态。虽然在偶像输出高度井喷的时代,“售后难以为继”的问题很难在短期内解决,但节目向我们提供了适用于本土的市场模式和商业逻辑,在实现探索的同时为偶像持续的曝光和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布局整个产业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