逯薇:中年人,請在住滿人的小家裡,留一個自己的專屬空間

逯薇,同濟大學建築系畢業。在14年當中,她用30000小時研究“住宅”的方方面面,參與了超過20萬套住宅設計。

2017年5月,逯薇創立個人工作室“家的容器”,希望用輕鬆簡單的家居繪本形式,表達關於居住的專業硬核知識,幫助更多的人提高“住商”。

所以,千萬別再抱怨家越住越亂、越住越小,來跟逯薇學兩招,“御宅”可以更美好。

點擊查看演講視頻:

大家好,我是逯薇。

我是一名前地產建築師,從2003年開始,就在龍頭地產企業從事住宅的設計和研發工作。在工作的十幾年間,我發現一個非常有趣又極其矛盾的問題:很多的年輕人,如在座的各位一樣,千辛萬苦地湊足了首付,揹負了30年的貸款,終於買下了屬於自己的那套小房子,可是卻不知道怎麼住好它

逯薇:中年人,請在住滿人的小家裡,留一個自己的專屬空間

我參觀過很多普通居住者的家,那些房子都很好,可是他們卻住得很差。這個矛盾讓我覺得很困惑,所以從2016年開始,我就選擇以畫漫畫的方式,把自己十幾年對於居住這件事情的理解畫出來,跟更多的普通居住者分享。

所以我現在的身份不是一個建築師了,而是一個家居漫畫家。我出了一套書叫《小家,越住越大》,一共有三本,很多讀者說:熟讀小家一二三,裝修從此變簡單。

40年來,國人的居住空間越來越大

但住得仍舊很“窘”

我先問大家一個問題,小家,多小算小?

很多人會說看面積。其實,面積不是決定一個家大和小的關鍵。60平米在北京就是一房一廳,如果這1房1廳,單身居住,舒適度很高,矛盾很小。如果是一家三口來住,人均居住面積20平米,居住的難度就會大大增加。所以真正決定一個家大或者小的,並不是面積,而是人均面積。

人均居住面積受時代、經濟、社會條件的影響。在過去的40年間,中國的人均居住面積,從1978年的3.6平米,到2018年增長了10倍,變成了36平米,這是我們國家非常了不起的飛越和變化。但特別不好意思的一件事情就是,我自己家人均居住面積只有平均值的一半,拉低了全國人民的平均數據。

逯薇:中年人,請在住滿人的小家裡,留一個自己的專屬空間

可能會有朋友問我說:“你是一個地產從業者,天天還給人家設計住宅,做了幾十萬套住宅設計,你自己家怎麼住得這麼窘迫?” 我自己家是一個90平米三房兩衛的小戶型,在這個小小的房子裡住了我們一家5口祖孫三代,所以人均面積就是18平米。

那我為什麼住得這麼窘呢?

首先,我來自深圳,深圳這座城市是一個移民城市,我們夫婦雙方都不是本地人,90%的深圳年輕夫婦雙方不可能都是深圳本地人,所以小朋友一出生,我們的老人都會來到這個城市幫我們帶孩子。大部分情況下要等到小朋友上到小學高年級才會離開,這意味著將近十年的三代同居狀態。

逯薇:中年人,請在住滿人的小家裡,留一個自己的專屬空間

其次,如同所有一線城市一樣,房價是一個不可迴避的很高的門檻,深圳現在的市區均價是6萬,稍微好一點的城區是破10萬的,所以換房的難度非常大,更何況它還限購、限貸,我也沒有房票了。

再次,就是我們的小朋友要在旁邊的學校上小學、上中學,所以我至少要在這個房子裡面住9年左右。實話實說,即便我設計過大量住宅,在這樣一套房子,要讓家人住得舒服,壓力依然是很大的。

住好這樣的一個家,總共分幾步呢?

我想要把我自己的一些小小的經驗教訓,給大家分 4 步做一個分享。

不必向日本主婦取經

收納之道,懶最重要

首先,住好一個家的第一步就是“收納”。

這個詞在10年前,沒有幾個中國人瞭解。在5 年前,它也還是一個新生事物。但在今天,收納是一個超級網紅詞彙,你在網上可以看到非常多的收納達人,見到非常多的收納神器,還有很多所謂的日本主婦教你各種各樣的“收納術”。

我個人對於“收納術”這個詞是有一點不同看法的。為什麼?《道德經》中講“術”、“法”、“道”。“術”就是最末一級,如果以一棵樹來比方的話,它就是樹葉,是末端。“法”是樹幹,是方法。“道”,則是一切的起點,是樹根。

如果你從“收納術”切入這個問題,你會發現你會學得無窮無盡,永遠學不完那些精巧的疊衣服方法、疊襪子辦法。但是假設你從收納之道開始著手,你會發現,收納是極其簡單的,簡單到一句話就可以概括,那就是:收納之道、懶最重要。

只要大家牢牢記住“收納之道,懶最重要”的這個“懶”字,你會發現無數的問題都找到了解決方法。

逯薇:中年人,請在住滿人的小家裡,留一個自己的專屬空間

舉一個例子,這個場景(如上圖)是我早年做用戶訪談,在一個三代同堂的家裡看到的。這個客廳裡,老人和孩子的物品,佔據了這個客廳絕大部分的空間,看上去很小、很狹窄。但是我要告訴大家的是,這個房子面積是160平方米,這個客廳有25平方米大。這其實超過了我們大部分的居住條件。

它的市場價值應該在1500萬以上。但從圖片就可以看出,這家人住得不好。有孩子的家庭,物品原本就多,加上客廳是所有人彙集的地方,三代人的東西都在這裡重疊。

為了避免自己家出現這個情況,我就在自己的小小戶型裡,在我的客廳和餐廳從頭到尾,就是圖片中的黃框顯示的部分,設計了這麼一組超級大櫃子,這組櫃子足足有6.3米長,從玄關貫穿到陽臺,拉通整個客餐廳起居空間,顯而易見它的容量是非常巨大的。

逯薇:中年人,請在住滿人的小家裡,留一個自己的專屬空間

對於全家人而言,這個櫃子就是我們家的“擎天柱”,無論是孩子的玩具,還是老人的藥品,我和我先生的書,來自於我們每天打掃衛生的吸塵器,我們都在其中給它找到了一個非常便利的收納空間,要用的時候一下子就能夠拿出來。

這個聽起來挺不錯的,但是這麼大的櫃子要不整一個櫃門,每天擦灰就是特別絕望的事情。所以肯定要給它一個櫃門,不能夠把所有的東西都露著。

櫃門怎麼設計呢?常規來講就是像大家看到的這樣,我們一般會做二八開或者七三開,一大半不好看的東西我們會把它關起來,用一扇櫃門蓋住。你覺得挺漂亮的區域,整個佛龕、掛一幅畫,這些想要展示給更多人看的擺設,我們就把它們明露出來做展示。

逯薇:中年人,請在住滿人的小家裡,留一個自己的專屬空間

照理說,這樣就行了,對吧?可是我以前住過房子,也曾經有過這麼一組類似的大櫃子。我們在那個房子裡住了大概5、6年的時間,我發現了一個特別困惑的現象:這個大櫃子它會長蘑菇,長在什麼地方呢?就長在這些我本來希望它美美噠的地方。

這些“小蘑菇”有小孩子順手的玩具、有老人的水杯、有老花鏡,可能還有我先生順手放在上面的充電寶。這樣的蘑菇長了一批又一批,你怎麼都收割不完。

那怎麼會發生這樣的情況?站在家人的角度看,其實是因為我的設計不夠“懶”。他們每次要往裡面放東西,都需要拉開櫃門才能夠擱進去,這個動作是很麻煩的,所以他們選擇順手把東西一擱,放在了那些我原本希望美美噠做陳列的地方。我的設計不符合人性。

所以在新家裡,我就做了一個符合人類懶惰天性的改變。怎麼做呢?還是這樣的區分,但我用一個大布簾子,替代了原來所有的櫃門,這個大布簾子的頂端是整個拉通的。如果我要打開這個簾子,所有的東西都可以一目瞭然。假設突然之間來了一個客人,我來不及往裡面藏東西,我就會呼啦呼啦地把這些簾子全部拉上,就從“一目瞭然”到“一了百了”之間做切換。

逯薇:中年人,請在住滿人的小家裡,留一個自己的專屬空間

這個是我家客廳的實景。我們發現這個布簾子真的太符合懶惰天性了。現在畫面上黃框的位置,你絕對想象不到的是,我們每天回家的時候根本不打算拉簾子,直接把手裡面的東西繞到簾子的背後去往裡一塞就算完事了。什麼快遞紙箱、電腦包、手裡的鑰匙,連拉簾子的這個動作都徹底省掉了。

我希望大家不要被“收納術”迷住了雙眼,

大家要理解接納自己是一個懶惰的人類這個事實,懶這個天性,促進了我們的進步。

年輕人都喜歡的開放式廚房

戶型真實成交比率不到5%

住好一個家的第二步是「功能」。

「功能」決定一個家是否人性化,也決定一個家是否能夠可以輕鬆居住。

逯薇:中年人,請在住滿人的小家裡,留一個自己的專屬空間

同樣地,這是以前我的團隊一位小夥伴在入戶訪談時拍到的照片(如上圖)。大家看到在一個老人帶孩子的家庭裡,做飯的時候,老人為了方便照看,他不放心,就把小朋友放在了廚房外的嬰兒車裡。這是極其無奈的舉動,同時也是非常不人性化的一個場景,這個家住起來是不輕鬆的。

中國的大部分的廚房都是封閉式廚房,可能年輕人說“簡單啊,做開放式廚房不就完了?”

各位,如果你們在網絡上那些年輕人活躍的家居社區,看到大量的開放式廚房,誤以為說開放式廚房現在已經接近一統天下了。我要告訴大家真實的數據是什麼?真實的開放式廚房戶型的成交比率只有5%,尤其是三代同堂的家庭,會出於各種顧慮不想要把它完全開放。

不開放就封閉嗎?不是的,咱們還有中間路線。

在我們家的餐廳和廚房的牆上,設計了這樣的一扇窗。有了這樣的一扇窗,開放和封閉就是一瞬間的事情。在廚房裡做飯的人,在90%的情況下可以打開這扇窗,和餐廳裡的家人有良好的視線交流、情感交流、話題交流。原本廚房功能只是廚房功能,餐廳功能只是餐廳功能,但是多了這一扇窗之後,我們就讓這個空間有了更重要的屬於家人的交流功能。

逯薇:中年人,請在住滿人的小家裡,留一個自己的專屬空間

這是從我家廚房向客餐廳望去的畫面(如上圖),這也是來我家的朋友最喜歡的一個角度。當他們一起幫我做飯、下廚、簡單的洗一個蘋果的時候,他們會驚訝的發現,在廚房還能看電視。

功能也是一句話就可以概括:功能人性、全家輕鬆。

家的顏值常換常新

掌握3X3搭配法

接下來咱們來看第三步,家居裝修,「顏值」非常重要。

我再給大家看一張家居圖,這是我二十幾歲的時候買下的第一套小公寓。裝修風格是從2006年到2008年最流行的地中海風格。

逯薇:中年人,請在住滿人的小家裡,留一個自己的專屬空間

但是我作為這個家的實際使用者,我要給大家說一句最重要的話,“千萬不要追流行。”

人是喜新厭舊的動物,這兩天降溫了,你翻出去年買的大衣,你一定不如去年買下的時候怦然心動。衣服尚且如此,空間更是一樣。但是空間不像衣服你說扔就扔,說改就改。一套房子要大幾百萬,裝修也得十幾萬,一件傢俱也得幾千塊,不敢扔,也不方便扔。

現在網上有很多的家居分享者,他們在裝修完自己的房子之後就會拍“畢業照”,可是以我十幾年工作的經驗,這些“畢業照”往往是畢業即失業、出道即顛覆。人住在裡面,越住越厭倦,就像我住在地中海風的房子裡,沒二三年心境都變了,天天看著那個藍色的牆,彎彎的拱券,我就琢磨著想要改它。

但是那個改造成本太大了,因為風格已定,不好改了。那怎麼辦呢?如果我們能夠在一套房子漫長的居住過程中,在一開始就給它一個簡單清晰的規劃,並且在若干年的居住中間,每2、3年就給它更新一下,咱們就能夠保持顏值不崩,常住常新。

具體怎麼做呢?很簡單一句話:“硬裝白襯衫、軟裝三乘三

”。

硬裝就是房子的“天地牆”(注:即裝飾工程裡的牆面,地面,室內屋頂),就是那些不易改動的大件家居,它們應該像白襯衫一樣乾乾淨淨、去風格化。同時好好利用軟裝,好好利用那些便宜且好更換的東西,在此基礎上來做“三乘三”變化。

逯薇:中年人,請在住滿人的小家裡,留一個自己的專屬空間

具體怎麼操作呢?這就是那一家的硬裝,需要乾淨得像一件白襯衫一樣,似乎有點乏味,但不要緊,每隔一段時間你就可以一次性更換其中的3件軟裝配飾。

這三件軟裝配飾可以是窗簾、可以是地毯、可以是抱枕、甚至可以是一整吊燈。一次性更換3個,這3個裡面必須同時包含同一個視覺要素,這個視覺要素可以是顏色、可以是圖案。

逯薇:中年人,請在住滿人的小家裡,留一個自己的專屬空間

逯薇:中年人,請在住滿人的小家裡,留一個自己的專屬空間

舉例而言,假如我們這一次換上去的東西里面都包含綠色,這個家一下子就像春天一樣清新。我們再換三個包含了黃色要素以及條紋要素的物件,這個家就看上去穩重、溫馨、耳目一新。

這種方法最有效的一點就是它便宜,你換一次可能只需要1000塊。

每隔2到3年,用1件大衣的價格換來1個家重要角色的更新,何樂而不為呢?這就是三乘三搭配法,非常簡單,即使是租房的朋友也完全可以這樣來操作。

跟北宋歐陽修學習

在家裡留一個自己的專屬空間

最後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給自己在留一個「專屬空間」。住在三代同堂的家庭裡面是不缺愛的,有祖孫之愛、親子之愛、夫婦之愛,但是經常有一種愛經常會被大家忘記和忽略,那就是中年人對於自己的疼愛。

中年人是很不容易的,各位都是青年,但是時間對於所有人都是平等的,青年會成為中年,當你上有老、下有小,不得不成為這個家的頂樑柱的時候,壓力是不可避免的。

想要緩解這個壓力,你必須要在這個住滿人的小家裡,留下一個給自己的空間——一個疼愛自己的地方。在我自己家,我就選擇了我的主衛生間作為疼愛我自己的地方。

我在9歲的時候,讀了歐陽修《歸田錄》,中間的這一句話:“餘生平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馬上,枕上、廁上也。”我當時就覺得太有趣了,廁上讀書耶。堅持了整整30年,這個不為人知的這個小癖好,對我而言是特別重要的一個放鬆時刻。

逯薇:中年人,請在住滿人的小家裡,留一個自己的專屬空間

在這個家裡面,我的這個衛生間特別小,它不適合做三件套的佈置,所以我乾脆就取消了淋浴,把它變成只有洗臉盆還有馬桶的乾爽的空間。

在這個乾爽的空間裡,除了最基本的收納功能,我還為它搭配著一系列我很心愛的東西。比如說竹質的捲簾、古董的檯燈、我很喜歡的沉香味道的蠟燭,有了這樣的一些東西的加持之後,這個衛生間就變成了這樣的一個非常迷人的區域(下圖)。

逯薇:中年人,請在住滿人的小家裡,留一個自己的專屬空間

雖然它只有2平米大,但是它是我們家裡非常喜歡的地方。白天在公司在怎麼累,晚上回去老公也睡了、孩子也睡了,我在這個空間裡面稍微的坐一會兒,點一支香,看一點書,感覺自己慢慢地活過來了,這個時刻我才感覺是屬於我自己的。

所以希望各位能夠記得,愛,首先最重要的就是愛自己,請不要吝惜愛自己。

我們剛剛看到的這四步:第一步收納、第二步功能、第三步顏值、第四步愛。這四步加起來,就是“住商四要素”,所謂的“住商”,就像我們大家有智商、財商、情商一樣,把房子住成家的智慧。

所以,房子不必大,住好就是家。

在這裡祝願我們每一位朋友自己的小家都能夠越住越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