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新增7院士,湖南兩院院士達73人

華聲在線11月22日訊(三湘都市報·華聲在線記者 黃京 楊斯涵)今天,中國科學院與中國工程院分別公佈2019年院士增選結果,湖南共有7人入選,全部來自高校。其中,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的分別為國防科技大學王懷民教授和國防科技大學李東旭教授。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的分別為湖南大學王耀南教授,國防科技大學姚富強教授,中南大學柴立元教授,湖南師範大學劉少軍教授,湖南農業大學劉仲華教授。除國防科大3位新增院士外,其餘4位院士均為我省科技領軍人才培養對象。目前,湖南兩院院士達73人(含外聘院士)。

中國科學院院士王懷民:

我省新增7院士,湖南两院院士达73人

【院士檔案】

王懷民,分佈計算領域專家。國防科技大學副校長兼教育長、教授。1962年4月出生於江蘇省南京市,籍貫江蘇淮安。1983年畢業於原解放軍信息工程學院(現戰略支援部隊信息工程大學)應用數學專業,1988年、1992年在國防科技大學獲得計算機軟件與理論學科專業碩士、博士學位。“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傑青獲得者,“萬人計劃”百千萬工程領軍人才,軍隊科技領軍人才,中國計算機學會會士。2019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長期從事面向網絡的分佈計算研究,在分佈計算模型、技術與平臺方面取得系統性和創造性成果,為我國分佈計算核心關鍵技術自主創新、為國家和軍隊網絡信息系統建設和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主持研製的分佈計算軟件平臺,是首批完成軍品設計定型的國產軟件,在重要指揮信息系統實現長時間可靠服務;主持研製面向互聯網的虛擬計算環境,在雲間資源按需聚合的虛擬計算模型和技術上取得突破,為構建高效可信的雲計算平臺提供了系統性支撐;主持研製可信的國家軟件資源共享與協同生產環境,提出基於網絡的軟件開發群體化方法,支撐我國開源軟件開發和教育服務平臺建設。曾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1項、二等獎2項,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2項。

中國科學院院士李東旭:

我省新增7院士,湖南两院院士达73人

【院士檔案】

李東旭,女,1956年10月生於四川樂山,我國航天器振動控制專家。1981年12月畢業於國防科技大學固體力學專業,1993年獲國防科技大學固體力學專業博士學位,現任國防科技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我國新型快響衛星型號總師;是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指導教師,全國巾幗建功標兵,軍隊傑出專業技術人才獎獲得者,軍隊院校育才獎金獎獲得者。

長期從事撓性航天器振動控制研究,對我國航天科技和振動控制學科發展及跨越提升都做出了系統創造性貢獻。以第一完成人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3項、二等獎4項。

2019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中國工程院院士姚富強:

我省新增7院士,湖南两院院士达73人

【院士檔案】

姚富強,男,1957年5月出生,安徽樅陽人,通信抗干擾技術領域專家,研究員,博士生導師。1982年畢業於原海軍高級電子工程專科學校雷達工程專業,1993年獲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通信與電子系統專業博士學位。現任國防科技大學第六十三研究所總體研究室研究員。全國創新爭先獎獎狀表彰對象,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軍隊傑出專業技術人才獎獲得者,軍隊科技領軍人才。

長期從事通信抗干擾技術研究與工程實踐,為通信抗干擾的工程科技發展和我軍通信裝備建設做出突出貢獻。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6項,中國指揮與控制學會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

2019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中國工程院院士王耀南:機器人助力中國“智”造

我省新增7院士,湖南两院院士达73人

【院士檔案】

王耀南,男,1957年11月,出生於雲南省龍陵縣,機器人技術與智能控制專家,湖南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共黨員。現任湖南大學電氣與信息工程學院院長、湖南大學機器人學院院長、機器人視覺感知與控制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主任,兼任中國自動化學會常務理事、中國人工智能學會監事、教育部科技委能源與交通學部委員等。

王耀南長期致力於機器人感知與控制技術研究和工程應用。圍繞我國高端製造的重大需求,開創機器人自主加工動態規劃與決策控制技術體系,提出系列高速高精視覺感知與自適應魯棒控制方法,解決了多機器人高效協同製造的技術難題,發明機器人靈巧精準作業控制技術。率先研製出工業移動作業機器人、精密檢測分揀機器人和智能製造機器人自動化加工柔性生產線,併成功應用於航空、艦船、汽車、電子、醫藥等620餘家國內外企業,取得了顯著的社會經濟效益,創建了機器人國家工程實驗室,推動了我國製造業轉型升級。圍繞我國重大工程建設的需求,突破大型多機組高效運行控制與優化調度關鍵技術,發明系列電力特種作業機器人,主持研製出高可靠自動化成套控制系統,成功應用於西電東送電站、南水北調泵站等國家重大工程,實現了大型電站和泵站安全可靠的穩定運行。

柴立元:長期奮鬥在有色冶金環境工程研究領域

我省新增7院士,湖南两院院士达73人

【院士檔案】

柴立元,1966年9月出生,工學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國家863計劃資源環境技術領域主題專家,“萬人計劃”領軍人才,教育部科技委環境與土木水利學部委員。中南大學冶金與環境學院院長,國家重金屬汙染防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國家重點領域創新團隊、教育部長江學者創新團隊及“全國黃大年式教師團隊”帶頭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

柴立元長期從事有色冶金環境工程領域的研究。近年來,負責主持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傑出青年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水體汙染控制與治理國家重大專項子課題、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重點項目、國家863重點項目、國家環保公益科研專項、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基金、教育部科研重大項目、湖南省科技重大專項等科研課題50餘項。他發表SCI收錄論文300餘篇,出版著作11部,獲授權國家發明專利100多項;編制國家與地方技術政策、規範及標準等30多項。發明的“基於微生物特異性的重金屬廢水深度淨化新工藝”“有色冶煉含砷固廢治理與清潔利用技術”等多項技術實現大規模產業化,在我國大中型涉重金屬企業廣泛應用。作為第一完成人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2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省部級科技一等獎8項。

中國工程院院士劉少軍讓中國人吃好魚,吃放心魚

我省新增7院士,湖南两院院士达73人

【院士檔案】

劉少軍,男,1962年7月出生,湖南長沙人,湖南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全國優秀教師,教育部跨世紀優秀人才,湖南省優秀中青年專家,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享受者。

劉少軍是已故著名魚類繁殖和育種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劉筠的兒子,早在幼年,他便已習慣跟隨父親去養魚基地調查研究,養魚基地多在山野之間,調研條件很艱苦,父親在水田裡搞科研,他累了,就直接睡在草棚的草垛上。也就是在那段年少歲月,父親的言傳身教,讓他早早地體會到了科研的艱苦和堅持的可貴。

“讓中國人吃好魚,吃放心魚。”這是劉少軍從小的心願。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劉少軍著手對魚類遠緣雜交和染色體倍性操作開展系統研究。幾十年堅持下來,他提出了魚類遠緣雜交可形成兩性可育品系的新觀點,建立了系統的魚類遠緣雜交理論和技術體系。其研究成果為培育新型優良魚類提供了新途徑,也為證明魚類可沿著這些可育品系的形成途徑進行演化提供了重要證據。

他主持研製出源於遠緣雜交的同源四倍體魚、改良異源四倍體魚、同源二倍體魚品系和異源二倍體魚品系等可育品系,並用之結合染色體倍性操作技術研製了在生產上有重要應用價值的優良三倍體魚和二倍體魚。其中,湘雲鯽2號、鯿鯝雜交魚和雜交翹嘴魴3個新品種獲得農業部水產新品種證書,他用倍間交配方法大規模研製的具有不育、體型美觀、肉質鮮嫩、抗逆性強、生長速度快、小刺少等優點的優良三倍體魚在全國推廣養殖,產生了顯著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

中國工程院院士劉仲華:小茶葉裡走出來的大院士

我省新增7院士,湖南两院院士达73人

【院士檔案】

劉仲華,男,1965年3月出生,湖南衡陽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一直在湖南農業大學茶學系從事教學科研工作。現任國家植物功能成分利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國家茶葉產業技術體系加工研究室主任。先後兼任中國茶葉學會副理事長、中國茶葉流通協會副會長、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副會長等。

劉仲華與茶葉的緣分始於1981年,他考入湖南農業大學。長期從事茶葉加工與資源高效利用研究的他,致力於創新茶葉加工理論技術、提高茶葉資源利用率和產業綜合效益。創新黑茶加工和茶葉深加工理論與技術體系,揭示了黑茶加工品質風味形成機理及黑茶健康屬性,創建了黑茶優質高效安全加工關鍵技術體系,強力推進了我國黑茶產業提質增效與快速發展;揭示了茶葉功能成分的生物活性及作用機制,創制的茶葉提取物製品催生了一批國際主流健康產品,引領我國茶葉深加工從追蹤日本和歐美髮達國家到領先國際同行。為我國茶葉科技進步、茶葉產業提質增效與轉型升級做出了突出貢獻。

劉仲華先後主持國家和部省級項目30多項,以第一完成人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湖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3項。獲授權發明專利39件,制訂國家標準5項。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發表SCI論文60多篇,主編或參編學術專著與高校教材13部。2019年獲得了“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農學獎)。

》》》全國連線

兩院新增選院士139

中國工程院有75位新院士(不含外籍院士)脫穎而出。本次增選後,工程院院士總數達到927人。

中國科學院有64位科學家(不含外籍院士)榮登新院士榜。經過增選,中科院現有院士833 人。

新晉院士最年輕者42

從年齡結構看,中國工程院75名新院士中,最小年齡48歲,最大年齡76歲。

中科院新當選64名院士中,平均年齡55.7歲:最小年齡42歲,是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孫斌勇;最大年齡67歲,是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郝小江,60歲(含)以下的佔87.5%。

12名女性新當選院士

從性別比例看,工程院和中科院新當選院士中均有6名女性。其中包括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技大學教授李東旭、“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一院某重點型號系列導彈總設計師”祝學軍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