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鄲印象 丨“北地佛萬座,響堂佔五千”響堂山石窟

邯鄲印象 丨“北地佛萬座,響堂佔五千”響堂山石窟

響堂山石窟又稱響堂寺石窟,坐落在河北省最南端的邯鄲市峰峰礦區。屬全國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響堂山石窟分南北兩處,相距約15公里。因石窟群在山腰,人們談笑、拂袖、走動均能發出回聲,故名響堂山石窟。響堂山石窟最初開鑿於北齊時代。之後隋、唐、宋、元、明各代均有增鑿。現存石窟三十餘座,摩崖造像四百五十餘龕,大小造像五千餘尊,還有大量刻經、題記等。

邯鄲印象 丨“北地佛萬座,響堂佔五千”響堂山石窟

據宋代《永初古今山川記》和《武安縣誌》記載,“山上有二石,其形如鼓南北相對”故有“南鼓北鼓,相隔十五”的說法。

相傳自晉時至北齊及隋代,石鼓常鳴,鳴則兵亂,屢驗有證。今二石雖不存在,但響堂山卻因此而得名。

響堂山石窟草創於北魏,建於北齊。當時,北齊定都於鄴(今河北省臨漳縣一帶) ,以晉陽(今山西省太原市附近)作為別都。位於鼓山的滏口陘,就成為北齊王朝在兩都間往來的必經之道。北齊把佛教奉為國教,高洋皇帝不惜人力物力,選擇石質優良、山水秀麗、風

景美好的鼓山開窟建寺,營建行宮。遂造就了具有鮮明時代特徵又具有濃郁地方風格的響堂石窟藝術。此後,隋、唐、宋、元、明均有續鑿。所以響堂山石窟不僅是北齊石窟藝術的典型代表,也是我國石窟藝術史的縮影。

邯鄲印象 丨“北地佛萬座,響堂佔五千”響堂山石窟

邯鄲印象 丨“北地佛萬座,響堂佔五千”響堂山石窟

響堂山石窟共包括南響堂寺、北響堂寺、小響堂寺(又稱水浴寺)三組建築群分別位於景區內鼓山的南、北、東側,相距約三十華里。這些建築順山勢而造,洞依山深鑿,佛依石造像,佛因山而弘傳,山又因佛而揚名。現存石窟三十餘座,大小佛像五千餘尊,並有大量經文碑刻,其造型風格由北魏的俏瘦秀麗發展為後世的健壯厚實,不但繼承了民族藝術的傳統,同時也吸收了外來藝術手法,為隋唐寫實雕刻藝術奠定了基礎,為北齊時期石窟藝術的代表。也是是研究佛教、建築、雕刻、藝術、書法的寶庫,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史學家范文瀾在《中國通史》中稱讚“響堂山石窟可以與龍門賓陽洞、鞏縣第五窟以及雲岡各大窟相比擬”。並且,響堂山石窟1961年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邯鄲印象 丨“北地佛萬座,響堂佔五千”響堂山石窟

北響堂寺,位於鼓山北部西側和村村東的天宮峰西坡,這裡山勢突兀,山體雄奇,群峰聳峙,怪石嶙峋,北響堂寺建造在半山腰的石壁之上。該寺現存石窟9座,其他小龕不在其內,大小佛像725尊。石窟分南、中、北三組。每組皆有以北齊造像為代表的一個大窟。

邯鄲印象 丨“北地佛萬座,響堂佔五千”響堂山石窟

邯鄲印象 丨“北地佛萬座,響堂佔五千”響堂山石窟

南響堂寺,位於臨水鎮紙坊村西北,鼓山南麓,釜陽河北岸。這裡是古太行八陘

之一的滏口陘西側要隘處, 由石窟、靠山樓閣、殿宇和古塔組成。據現存隋碑記載,南響堂寺始建於公元565年,至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歷史。南響堂石窟現存座,共有大小造像三千七百餘尊,刻有紀年題記的有38處之多,均鑿於北齊年間。窟內外及附近巖壁上還有不少隋唐等朝代補鑿的摩崖造像,其規模雖不及北響堂宏偉大,但其造型小巧精微,別具一番特色。

邯鄲印象 丨“北地佛萬座,響堂佔五千”響堂山石窟

邯鄲印象 丨“北地佛萬座,響堂佔五千”響堂山石窟

小響堂寺,位於景區鼓山東坡,與北響堂寺隔山相峙,因其規模比南、北響堂寺小而得名。據寺內明代碑記載,“茲寺在太行山之麓,群巒疊嶂,環倚左右,下有細泉一眼澗中...”故又稱水浴寺。該寺分石窟和寺院兩部分。東側為水浴寺舊址,窟前坡下有宋代經幢兩座。石窟及摩崖造像均鑿於寺院西側的一處低矮的石灰岩山崖壁 上,總長22米,有東西兩座石窟,摩崖造像兩處,大小佛龕20個。

響堂山,是一座古老的山;響堂山石窟與殿閣結合,依山而築層層疊疊,渾然一體,別具一格。響堂山石窟歷經滄桑,千百年來雖屢遭破壞,但仍為我們留下了豐富的寶藏。

交通路線

自助遊:由京深高速公路馬頭出口下,向西至峰峰礦區再沿邢都公路向北。

公交交通:邯鄲市內可乘坐4路公交車到景區。

遊覽須知

1、營業時間:8:00-17:30;

2、門票價格:北響堂25元,南響堂15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