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線路四:周文雍陳鐵軍烈士陵園、周文雍故居,謝創故居,萬隆客棧

紅色線路四:周文雍陳鐵軍烈士陵園、周文雍故居,謝創故居,萬隆客棧

面對敵人的槍口,革命伴侶周文雍、陳鐵軍堅貞不屈、為黨奉獻的精神深深感染著後人;回到家鄉成立中共開平縣特別支部的謝創在全面抗戰爆發後,恢復重建了開平的黨組織;隱蔽鬥爭中我黨的重要聯絡點萬隆客棧見證了老一輩共產黨人矢志不渝、不畏犧牲的堅定信念。

我市推出的第四條紅色教育線路選定了周文雍陳鐵軍烈士陵園、周文雍故居,謝創故居,萬隆客棧這三個點,均是開平市重點打造的紅色資源,每個點都蘊含了一段感人的革命歷史。近年來,開平市陸續對三個點進行了進一步升級改造,同時通過查閱史料、實地走訪等形式,進一步挖掘周文雍、陳鐵軍、謝創等革命烈士和革命先輩的生平事蹟,以及萬隆客棧承載的革命故事,經過收集整理、重新布展後向遊客展示,吸引了一批又一批黨員群眾參觀學習。

周文雍陳鐵軍烈士陵園、周文雍故居

呈現“鮮活”革命歷史

“頭可斷,肢可折,革命精神不可滅。壯士頭顱為黨落,好漢身軀為群裂。”這是共產黨員周文雍被捕後在監獄牆壁上寫的一首不朽詩篇。1928年2月6日,在廣州紅花崗刑場上,在為黨的事業獻身的最後時刻,青年伴侶周文雍和陳鐵軍用獨特的方式將埋藏心底的愛情公之於眾,然後昂然面對敵人的槍口,從容就義。

為了紀念週文雍和陳鐵軍,我市在開平百合鎮茅岡村修建了周文雍陳鐵軍烈士陵園。越過一座座古樸碉樓,進入茅岡村後,一座高大雄偉的烈士紀念碑便映入眼簾,肅穆而矗。距離紀念碑的不遠處,周文雍和陳鐵軍的雙人銅像手挽著手,目光溫柔而堅定。周文雍、陳鐵軍烈士的堅貞不屈、為黨奉獻的精神深深感染著後人,該陵園也是我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中共黨史教育基地和黨員教育基地。

推開紀念館大門,映入眼簾的是刻有陳鐵軍、周文雍名字的銅像碑,右邊放著一塊紅色宣傳欄,寫著入黨誓詞,再往右是用浮雕技術刻上的周文雍的獄中詩。明亮燈光、浮雕背景,大廳佈置美觀又精緻。為了讓參觀者獲得更好的參觀體驗感,去年,紀念館展覽廳進行了新一輪的升級改造,在“廣州起義”“刑場上的婚禮”部分增加了更多的展示內容,同時還新增了浮雕、蠟像、模擬場景等,更加形象生動地再現周文雍和陳鐵軍的生平,為參觀者呈現“鮮活”的革命歷史。此外,紀念館還設置有會議室、討論廳,供參觀後的黨組織群體討論學習。

在百合鎮鳳凰裡周文雍故居,周文雍使用過的壁櫃、方桌、木箱,都完好保留著。如今,故居原先的建築牆體、屋面和閣樓等破損部分已進行修復加固,腐朽門窗完成了更換,風化褪色的灰塑、彩畫、裝飾也按原樣式、原工藝進行了修復。今年7月,周文雍故居被公佈為第九批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謝創故居

承載紅色記憶 傳承奉獻精神

一棟中山樓、一座祖屋、一間草房,勾勒出了謝創故居的輪廓。如今的謝創故居整體風格還保留著當年的模樣,充斥著舊日氣息的紅磚綠瓦灰牆,彷彿將人帶回70多年前。為了方便參觀者瞭解故居和其主人的歷史,裡面擺放了謝創的雕像,屋內的牆壁上也佈置了一系列謝創生平事蹟介紹以及故居曾經見證過的紅色歷史。

謝創故居位於開平市塘口鎮以敬村,是中共開平縣特別支部成立人之一謝創的住所。據介紹,謝創18歲赴美求學,23歲加入美國共產黨,27歲轉為中共黨員。1935年回國後,謝創積極開展抗日救亡運動。謝創從教育入手,把以敬村建成一個革命據點。於1937年春建成的以敬小學,成了當時抗日救亡陣地。謝創還經常組織劇團演出,擴大宣傳,發動群眾開展抗日鬥爭。他還培養先進思想指導員為黨員發展對象,聯絡開平地區失去組織聯繫的黨員。1937年,謝創成立中共開平縣特別支部。

謝創故居是以敬村最重要的紅色資源,今年以來,以敬村再次對謝創故居進行了改造。“我們對主樓外圍進行了修葺,並將原來柴房位置建設成集會客、黨組織生活開展、小放映廳功能於一體的活動室,同時完善周邊綠化及配套建設。”以敬村黨總支“第一書記”謝秀濃介紹:“未來,我們還計劃在旁邊公園設置小劇場,參觀者可看到各類話劇等,感受宣傳紅色歷史、革命故事的創新形式。這個創意來源於謝創,為了宣傳抗日,謝創不拘傳統,創新了許多宣傳方式。”

作為紅色教育基地,謝創故居不僅是體現謝創革命精神的載體,承載了以敬村的紅色記憶,也向世人展示著謝創不忘初心、敢為人先、為人民服務的精神風貌。這樣的精神,如今的以敬村繼續傳承發揚。比如,在工作日,以敬村委會工作人員都會主動將個人午休時間延後30分鐘,為只能利用下班時間來辦事的村民群眾提供服務,這一舉措獲得村民的好評。

萬隆客棧

見證隱蔽鬥爭歷史

講述革命故事

街上商鋪林立,人來人往,在其中一個不起眼的客棧裡,中共地下黨成員在這裡接頭,開展地下革命活動……這一幕是影視劇裡經常出現的畫面。其實,在開平市月山鎮水井革命老區,也有這樣一個隱蔽鬥爭的中心——萬隆客棧,1941年至1944年期間,它見證了中共中區特委在開平水井墟一帶開展隱蔽鬥爭的歷史。

萬隆客棧建於上世紀初,是原水井鎮牛坑村大和堂的張公祠。1941年春,中共中區特委委員、組織部部長李國霖隱蔽在開平縣水井獅山村共產黨員張丁家,以販米為掩護進行革命活動。1942年3月,他們在水井墟租賃張公祠建立中共秘密交通聯絡站,並以開辦客棧等形式進行掩蔽活動,客棧取名為“萬隆客棧”。此後,“萬隆客棧”便成為中共中區特委成員集中開會和研究工作的重要地點,肩負著接待上級黨組織領導同志、收集敵偽情況、及時轉送情報、增強群眾抗日救國意識等任務。

1994年,萬隆客棧因年久殘舊而倒塌。1999年,原水井鎮籌資15萬多元在原址重建了3層、面積約250平方米的萬隆客棧革命紀念館。該紀念館於2016年被評為江門市黨員教育基地、江門市中共黨史教育基地。

2018年,開平市對萬隆客棧革命紀念館進行了修繕升級。如今,紀念館內設有中共中區特委隱蔽鬥爭圖片展、圖書閱覽閣,展示了革命前輩的親筆題詞。

今年9月曾去萬隆客棧革命紀念館參觀學習的來自江門監獄的黨員宋偉傑感觸良多:“那個年代我們的革命先輩在各種圍追堵截的夾縫中堅持革命鬥爭,我們如今幸福穩定的生活都是他們不畏犧牲、流血奮鬥的結果。我們應該傳承先輩精神,在自己的崗位上不忘初心,努力奮鬥。”

溫馨提示:更多相關內容,請關注微信公眾號:中華英烈網(ID:zhonghuayingliewang)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