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毛泽东的情怀感受共产党人的初心丨观往知来

从毛泽东的情怀感受共产党人的初心丨观往知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要结合党史和新中国史的学习深入下去。回顾党的历史,我们无不为革命领袖的平民情怀所深深感动,正是这种情怀使共产党人的初心得以极大地彰显。走进历史深处,在烽火硝烟的延安时期,毛泽东等革命领袖在日常生活中始终践行共产党人的初心,透过尘封的历史,我们依然为其革命理想所感染,为其社会正义、人类大义所感怀,使共产党人的初心在领袖的点滴日常中彰显。

对党的纯洁性的追求,促使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从严治党,从而使中国共产党人担负起领导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使命。这种纯洁性犹如暗夜的灯塔,指引着中华民族向着光明的前景奋斗不息。

在“处决黄克功事件”中,毛泽东给边区高等法院院长雷经天的信中说:“黄克功过去的斗争历史是光荣的,今天处以极刑,我及党中央的同志都是为之惋惜的。但他犯了不容赦免的大罪,一个共产党员、红军干部而有如此卑鄙的,残忍的,失掉党的立场的,失掉革命立场的,失掉人的立场的行为,如赦免他,便无以教育党,无以教育红军,无以教育革命,根据党与红军的纪律,处他以极刑。正因为黄克功同志不同于一个普通人,正因为他是一个多年的共产党员,正因为他是一个多年的红军,所以不能不这样办。共产党与红军,对于自己的党员与红军成员不能不执行比一般平民更加严格的纪律。”

同样,在延安时期,还有一位战功显赫的干部肖玉璧因贪污而被边区高等法院判处并执行了死刑。肖玉璧十几岁参加革命,随红军南征北战,先后负伤80多处,为革命立下赫赫战功。肖玉璧还和毛泽东颇有交情,在极度困难的1940年,为了让肖玉璧早日康复出院和出于对肖玉璧全身伤情的考虑,毛泽东把中央特批给他的每天半斤奶的取奶证交给医生,并叮嘱医生每天中午到中央机关管理处取回牛奶给肖玉璧。然而,这个战功显赫的肖玉璧,没有倒在战场上,却在担任边区贸易局副局长岗位上贪污税款3050元,边区法院按照《惩治贪污条例》决定对肖玉璧处以极刑。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在行刑前征询毛泽东的意见,毛泽东深深地吸了两口香烟后问道:“你还记得1937年的黄克功案吧?和那次一样,我完全拥护法院的判决。”

毛泽东眼里,任何领导干部都不能居功自傲,更不能做出危害国家和人民利益的事情,正是这种自我革命精神使中国共产党永葆初心。作为世界第一大党,中国共产党始终以纯洁性感召人民,从而凝聚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迎来了新中国70年发展的辉煌。

对人民的素朴情怀,使毛泽东心里装着人民,始终与人民站在一起。他曾说过:“我就怕听穷苦老百姓的哭声,看到他们流泪,我也忍不住要掉泪。”正是共产党人的这种平民情怀,赢得了广大民众的支持,从而使共产党的领导夯实在民心的基石上。

从党中央到达陕北延安之初对“中央医院”的命名,可以深刻感受到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初到陕北延安的中央机关缺医少药,面临着无设备、无人员的困境。长征过来的医护人员大多数随着八路军上了前线,中央只留下了一个军委卫生部直属医护所,难以满足需求,亟须筹建一所新的医院,名称初定为“中央干部医院”。当把这个意见上报中央后没有得到同意,毛泽

东说:“叫‘干部医院’,老百姓有病了看不看?眼下我们延安的医院很少,许多病人都得不到医治。我看,还是叫‘中央医院’好,这个医院面向延安和边区党政军民,要为群众服务。”据统计,延安中央医院在成立后的8年中,总共救治了各科伤病员15000余人,接生孩子3000多人。

一句“救孩子要紧”,使我们深深感动于领袖的初心。1948年3月底,毛泽东渡黄河后乘坐吉普车,由城南庄去西柏坡。一路上翻山越岭,在山路上艰难爬行。经过一道两面峭壁的大山沟时,看见前面路边的草丛中隐隐约约好像有人。等到走近后,警卫员看清是个八九岁的女孩躺在路边茅草上,双眼紧闭,脸色蜡黄,身边坐了一个30多岁的农村妇女,正在流泪哭泣。司机刹车后,毛泽东跳下车大步走到那女人和孩子身边,摸摸孩子的手和额头,关切询问孩子的病情。面对只剩下一支盘尼西林的困境,毛泽东指示说,救孩子要紧。孩子得救了。后来,毛泽东多次感慨:农民缺医少药,闹个病跑几十里看不上医生,要想个法子让医生到农村去。

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针对当时广大农村缺医少药、治不起病的严峻现实,提出要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号召医务工作者“到农村去”。在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末,每个村子都有“赤脚医生”,这些“赤脚医生”为消灭“地方病”与村民的健康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对人民深深眷注的情怀就是共产党人的初心,这种人民情怀使中国共产党永不变色,从而使党的奋斗与人民的希冀在历史的时空中交织为一条弧线,人民不仅在历史上选择了中国共产党,还以其民心的凝聚托起了中国共产党的未来。

对自我严格要求,彰显了革命领袖的磊落情怀,使共产党人的初心彰显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奋斗中。

毛泽东在延安用过十几年的腰带”,彰显了革命领袖艰苦朴素的情怀。在革命困难的延安时期,毛泽东与大家共艰苦、同劳动。一名警卫员回忆说:他那清瘦的面容,高高的个头,普普通通的着装,要是事先不知底细,乍一看去,真与普普通通的战士一模一样。一件衣服已经穿了四五年了,大家多次劝他换件新的,可他说:现在我们还很困难,还是不换了吧!那条陈列在军事博物馆里的普通皮带,如果不是

毛泽东身边工作人员一再证实,是主席从延安时期一直用到新中国成立,谁会相信这是国家主席用过的呢?艰苦奋斗,是毛泽东一贯倡导而且一生都坚持的品质。延安时期,一位刚到毛泽东身边工作的警卫员不太了解毛泽东的生活规律,只好以毛泽东办公室那盏灯做信号。一天晚上,他看见办公室的灯暗了,以为毛泽东要休息了,就走进去,却看到毛泽东仍坐在办公桌前,他以为灯没油了,就转身去取油,等他回来时,灯却又亮了,这样反复几次。他很纳闷,问了老同志才知道毛泽东是为了节省灯油。思考问题时,把灯随手调暗,看东西、写文章时再调亮。毛泽东认为,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要从一滴油、一寸布、一根线做起,积少成多,把它们用在抗战上,就会起到巨大的作用。

从毛泽东的情怀感受共产党人的初心丨观往知来

对毛岸英“约法三章”,体现了革命领袖的严格自我要求。1946年1月,在苏联生活了十年的毛岸英随苏联共产党派往延安的医生一同乘飞机回国。毛泽东得知毛岸英回来的消息后抱病去机场迎接,病情和心情因马上能见到儿子而好了许多。看到已经长大的儿子,毛泽东非常高兴,让毛岸英坐在他跟前问这问那。毛岸英回国后,中央机关食堂考虑到毛岸英在苏联生活了很长时间,在饮食上已习惯了牛奶和面包,一时半会还吃不惯陕北的小米饭,就让毛岸英和父亲一起吃小灶。两天后,毛泽东对毛岸英一直吃小灶表现出明显不满,让他去大灶吃饭,毛岸英很愉快地接受了。机关后勤部在给毛岸英配备床铺时给他准备了两床被褥,希望他睡得暖和一点,这一次,不等父亲毛泽东说话,毛岸英就自动退回去多出来的一床被褥。为了让儿子毛岸英不搞特殊化,毛泽东给毛岸英定了“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的三条规定,并让毛泽东跟着边区劳动英雄吴满有学习种地,使毛岸英受到了很好的教育。

在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党员、干部初心变没变、使命记得牢不牢,要由群众来评价、由实践来检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说到底是要解决党内存在的背离初心、丧失使命的各种问题,是“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党的初心由党的宗旨和性质决定。马克思、恩格斯早在《共产党宣言》中就庄严宣告:“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中国共产党成立90多年来,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为实现党的目标奋斗不息。党的初心和使命其实并不凌空蹈虚,而是显现在与人民水乳交融的百姓情怀中,显现于中国共产党人特别是党的领袖的生命践履中。忆往昔,缅怀毛泽东的情怀,可以更好地激发全党的奋斗意志和理想信念,有利于增强我们党的凝聚力、战斗力。看今朝,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四大考验”和“四种危险”依然严峻,我们决不能跌倒在最后几步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阔步前进,使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愈加需要我们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铭刻在每一个共产党人的心版上。

(作者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文史教研部教授)

欢迎订阅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 | 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 |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学术期刊认定A类

解疑释惑·切磋交流·探索创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