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雪节气,在秋的萧瑟里期待雪的诗意

2019年11月22日22:58:48,地球在绕日轨道上运行到黄经340°,这个瞬间,中国人称之为小雪节气。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对小雪节气的解释是:“小雪,十月中,雨下而为寒气所薄,故凝而为雪。小者未盛之辞。”小雪是农历十月的中气,此时下下来的雨因寒冷凝结成雪,一般雪量不大,故称小雪。

二十四节气里,总有那么几个节气容易让人生出愿望,比如,雨水节气该下场润物无声的小雨吧,霜降时,早上出门该看到霜花吧,小雪和大雪节气总得飘点纷纷扬扬的雪花吧,对这几个节气,你会不会也有这样的期待?

但事实上,在二十四节气诞生地的黄河流域,不仅小雪节气下雪是难得一遇的巧合,就连最低温度也只是偶尔降到零度以下,至于景色,请看下面这张于小雪节气前一日拍摄于河南开封的图片,分明还是一派秋高气爽的深秋景致。

小雪节气,在秋的萧瑟里期待雪的诗意

节气里的“小雪”和天气里的“小雪”是不同的概念,节气“小雪”是气候,气候是某一地区大气物理特征的长期平均状态,具有稳定性。“小雪”节气表示黄河流域的最低气温在这段时间会降到0℃以下,达到降雪的温度条件,天上的降水形式能够从雨变成雪了,但并不表示就会下雪,因为要降雪,只有温度条件是不够的。

天气中的“小雪”是气象现象,天气是某一个地区距离地表较近的大气层在短时间内的具体状态,它复杂多变。要下雪,除了云下温度要低于0℃之外,还要有充分的水汽和凝结核,水汽才能凝华成雪花飘落。气象学上把下雪时水平能见距离等于或大于1000米,地面积雪深度在3厘米以下,24小时降雪量在0.1-2.4毫米之间的降雪称为“小雪”。

所以小雪节气≠下小雪,就象雨水节气≠下雨,古人以雨和雪命名这些节气,反映的是温度的变化趋势,是古人对雨雪关系的关注。

《大戴礼记·曾子天圆》里说:阳气胜则散为雨露,阴气胜则凝为霜雪。

在古人看来,雨、露、霜、雪都是阴阳之气和合交融的产物,当阳气胜过阴气就形成雨、露,阴气胜过阳气就形成霜、雪。

这个说法有一定的科学性。雨、露、霜、雪都由空气中的水汽产生,温度在0℃以上凝结成雨、露,就是“阳气胜则散为雨露”,温度在0℃以下凝华成霜、雪,就是“阴气胜则凝为霜雪”。

二十四节气中,雨水、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这些节气表面上是大自然降水形式的变化,但背后是人们对气温的观察,和对0℃冰点的关注。中国古人没有现代的温度概念,他们通过水从液体到固体的变化来判断温度变化,安排农事:0℃以上,万物生长,农人忙碌耕种;0℃以下,万物蛰眠,农人休养生息。

就下雪情况来说,在我国寒冷的西北高原,一般在公历10月就会开始下雪,一些高寒地区全年都有降雪的可能。西北、东北的大部分地区会在立冬前下雪。

黄河流域的气温一般会在小雪节气前后降到0℃以下,再过两天,西安和洛阳的最低温度会接近0℃,理论上气温再降一点,就具备出现小雪或雨夹雪的气温条件,但下雪还需要其他气象条件的配合,今冬中原的初雪什么时候下,不知道。

淮河和长江中下游地区一般在小雪节气时才陆续结束温暖的小阳春天气,降温进入气候学上的冬天,即平均气温连续5天低于10℃,但气温降到0℃以下要到12月中下旬,那时候才具备下雪的气温条件。小雪期间江南的降水还是雨水,潮湿阴冷,人体感觉比北方还冷。北方一般11月15日开始供暖,小雪节气时都已经用上暖气,屋里温暖如春,能穿着单衣吃雪糕,而在南方,屋里能比屋外还冷。

小雪时节,从黄淮到江南都依然秋色迷人,唐朝张登描写到:“甲子徒推小雪天,刺梧犹绿槿花然。”南唐徐铉在小雪节气时写到:“篱菊尽来低覆水,塞鸿飞去远连霞。”唐朝白居易有首《早冬》描写南方此时的风物:“十月江南天气好,可怜冬景似春华。霜轻未杀萋萋草,日暖初干漠漠沙。”夜晚的寒霜很轻,芳草依然萋萋,白天暖阳很快就把霜晒干了,江南的早冬如春天般可爱。

不过,名字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人们的想象,在小雪节气里,人们还是更喜爱用各种明显不是小雪节气的雪图雪诗雪词为这个黄叶飘飘,秋意萧瑟的日子助兴。比如唐朝祖咏的《终南望余雪》:“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白居易的“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雪,“资清以化,乘气以霏。遇象能鲜,即洁成辉。”这是东晋羊孚写的《雪赞》,这十六个字写出了雪的各种意象:因清冷而化成形,乘气流而舞纷飞。着物体则形鲜明,质高洁而生光辉。在经春历夏度秋之后,雪,让一年的喧嚣和热烈沉静下来,一如此月的坤卦,沉静内敛,厚德载物。

小雪节气时,在秋的萧瑟里,期待雪,也许不符合天气,但吻合易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