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最差的人反而对自己的能力最自信?背后的真相到底是什么

英国女作家弗朗西斯·哈丁说:做一个说真话的人是最冒险的事情。有时候,人必须要选择沉默,或者被迫沉默。但如果没人敢说真话,人们怎么知道真相到底是什么?即使你不敢对他人讲实话,也请永远不要对自己说谎。

朋友小小最近情绪有些低落,原来,他们单位在研究课题时,她指出了一个同事方案中的瑕疵,对方当时表情就有些不自然,第二天在走廊里碰到,人家视她为空气,直接从她面前飘过,从那以后,她们的关系再也没能回到从前的亲密。

小小郁闷地对我说,我们是那么铁的闺蜜,就因为说了句真话,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了?

我们暂且不讨论小小沟通上的对与错,单说她道出了事实真相,让两人友谊产生裂痕这个问题,为何吐露真言反而让关系变得更糟糕?

读完心理学家塔莎·欧里希的《真相与错觉》,我明白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了。

塔莎·欧里希对《财富》500强企业及高管进行了实地考察和研究,并结合数百项研究成果,通过大量案例,为我们揭示了自我认知的谬论与陷阱:如何发现真实的自己,怎样从别人那里得知关于自己的真相,如何在未来的路上谦逊正确地前行。

能力最差的人反而对自己的能力最自信?背后的真相到底是什么

《真相与错觉》封面

什么是自我认知?

自我认知是指明白自己是谁,别人怎样看待我们,以及如何融入周围世界的能力。认知能力是正确审视自己的思想、情感及行为,能站在别人角度考虑问题的能力。

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的情商在不断上升,认知能力却下降了。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大卫·杜宁发现:那些能力最差的人往往对自己的能力最自信。随后贾斯汀·克鲁格也有了相同的发现,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杜宁-克鲁格"效应。

两位学者的研究表明,那些在不同测试中表现最差的受试者,往往会高估自己的能力。在百分制测试中得到12分的人,认为自己最少能得62分。

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

谁给了他们自信的勇气?不是无知者无畏,是我意识障碍让他们出现了错觉。

01、自我意识障碍的5种表现

认知盲点

我们在评价自己的能力时,或多或少都存在些误差,会不知不觉用夸大的错觉做判定,高估自己的能力,而不是以客观实际为基础,作出准确判断。有趣的是,越是觉得自己专业精通的人,越容易受到认知盲点的侵袭。

中学时代,我很喜欢语文,觉得这是我擅长的科目,成绩一定会优于其他同学,实际上我的大多数考试分数并没比其他同学高多少,我潜意识地拔高了自己语文知识的掌握程度,盲目乐观地认为,擅长即意味着高分数。

能力最差的人反而对自己的能力最自信?背后的真相到底是什么

情感盲点

凭第六感决策事情的经历,相信很多人都有过。有时候,我们自认为对事情了解很全面很到位,坚信自己的决定都是理性思考的结果。但是,我们忽略了大脑不喜欢动脑筋,喜欢毫不费力的思考。也就是说,我们经常会被情感左右,凭直觉做出决定,甚至包括一些重要决定。

行为盲点

这是我们经常遇到,却很少意识到的盲点。

我的同学是名出色的讲师,一次演讲中,她觉得自己状态不佳,内心不断进行自责:刚才的表达为何不有力一些?讲的笑话大家为何不笑?有些人居然在交头接耳?前排的领导好像在看时间?结束后,她向组织者征求反馈意见,对方的反应令她万万没有想到:太棒了,他们爱死你的演讲了!

怎么会这样?心理学家认为,不能清晰客观了解自身行为,是视角不同所致。不能准确评估自己的演讲,是因为没能从观众的角度看待自己。

希腊神话中伊卡洛斯想要逃离克里特岛,便戴上父亲用蜡和羽毛做成的羽翼。父亲警告伊卡洛斯不能飞得太高,太高意味着太阳会让蜡融化。也不能太低,太低海水会沾湿羽毛,增加负重。但伊卡洛斯不听父亲的劝导,决定往高处飞,结果羽翼上的蜡被太阳融化,伊卡洛斯从高空坠落,丢了性命。

飞向高处这个行为盲点,让伊卡洛斯付出了生命代价。

能力最差的人反而对自己的能力最自信?背后的真相到底是什么

伊卡洛斯之死

自我崇拜

美国著名史学家丹尼尔·布尔斯廷说,我们爱上了自我形象,连同臆造出来的形象,这些最终都成了自己的形象。

自我崇拜让我们觉得自己才华出众、独一无二、舍我其谁。因为觉得优秀,认为自己的需求远比他人重要,对于想要的东西,理所应当拥有优先权。规则面前也没必要和别人一样循规蹈矩,方便之门应该为出色者开放。自我崇拜让我们产生了牛人的特权与错觉。

本文作者塔莎·欧里希认为,自我崇拜的根本原因在于:感觉自己很优秀、很独特,比真正成为优秀、独特的人要简单得多。

感觉良好效应(Feel Good Effect)

自我感觉良好者认为自己的IQ、EQ都高于常人。这类人很容易陷入自我陶醉,喜欢有意无意卖弄自己的过人之处。对外,他们会引起大家普遍反感,对内,他们接受不了任何批评,连小麻烦也搞不定,甚至一个小挫折也可能击垮他们。

美国喜剧演员乔林·卡林对此有妙趣横生的评价:"现在的孩子都听不到对他们人格塑造至关重要的话了:'你输了,鲍比。你真没用,鲍比。'他们已经习惯了温和的话语和态度,从未听过关于自己的真相,直到20多岁,老板把他们叫进来吼道:鲍比,把你桌上的垃圾清理干净,然后给我滚蛋!你个废物!"

场景是不是熟悉又好笑?自我感觉良好者往往高估自己的实力,随易做出一些当时感觉很酷,长远看却失败的人生决定。

能力最差的人反而对自己的能力最自信?背后的真相到底是什么

除了自我意识障碍外,自我认知中还有两点也很重要,那就是谬论与谎言。

02、来自自己的谬论

长久以来,人们把自我反省当做增强洞察力的一种有效手段,但实际上自我反省与洞察力之间毫无关联。无效的自我反省会让人焦虑、沮丧,对自己产生怀疑,带来悲观情绪。

存在于我们自己身上的3个谬论:

1:反省会产生自我意识

自我反省会掩盖和迷惑自我认知真相,给我们一种错觉,认为自己找到了问题的症结。实际上,自我反省浪费时间不说,还会带来自卑和自责,产生负能量,拖拽自我认知的后腿,对提高洞察力没有丝毫帮助。

2、写日记有助于提高洞察力

说写日记能提高洞察力绝对是个谬论。写日记与不写日记相比,并没有获得更多自我意识,日记只不过是释放自己喜怒哀乐的一种途径,而且,记载的琐碎事情并没有在心理上获得更多益处,只是完成记录过程而已。

能力最差的人反而对自己的能力最自信?背后的真相到底是什么

3、反刍(chú)思维有利于认知

反刍思维的意思是:反复在意自己的恐惧、缺点和不安全感的心理状态。反刍思维让我们长时间陷入自责,或是抓住过去做的糗事不放,循环播放当时失态的情景,没完没了地陷入自我惩罚的怪圈。

03、来自外界的谎言

内在意识是通过审视自己而获得洞察力,外在自我意识则要把关注点转向外界,了解他人是如何看待自己的。

外在意识最大的障碍是:即使是最亲近的家人、朋友、同事,在说出对你的真实看法前也会犹豫再三,踌躇不决。

来自于外界的3个谎言:

1、 沉默效应

当人们觉得透露某个信息会让别人感到不爽、痛苦或愤怒时,通常会在不相干的外围群体议论,对当事人则假装不知情,什么也不说,选择用沉默和隐瞒代替说出真相。

能力最差的人反而对自己的能力最自信?背后的真相到底是什么

2、 虚假谎言

如果撒谎比说出真相轻松,人们更愿意说善意的谎言。你不会对朋友说,你牛逼哄哄的样子很讨厌;你也不会对同事说,你刚才的报告干瘪乏味,简直烂极了;你更不会对闺蜜说,你穿这件花衬衫看上去比你妈还老10岁。我们会面不改色地说假话,寻求一团和气的假象。

3、 鸵鸟思维

为逃避现实,像鸵鸟一样把头埋进沙子里拒绝面对外界。鸵鸟思维以自己不需要反馈、不应该寻求反馈、不想寻求反馈等借口故意躲避自我认知的提升,粉饰自己的无知与懦弱。

04、改变盲目自信,提升自我洞察力的6个方法

美国著名科幻作家弗兰克·赫伯特说,发现不了解的事物,便是认知开始之时。

了解和接受现实,是具备和不具备自我认知最重要的区别。关注自己并不意味着了解自己,自认为有自我意识和真正拥有自我意识是两回事。

《情感勒索》的作者格雷琴·鲁宾认为,自我认知是幸福生活的关键,但了解自己并非易事。我们很容易被自己想象出来的样子或他人认为该有的样子而蒙蔽,直至完全失去洞见真相的能力。

试图一下子突破自我意识障碍、规避所有盲点、看清谎言与谬论是不切实际的,尝试以下6个方法,会让我们逐步提高认知能力,向洞察力迈进。

1、丢掉摸石头过河的想法,假设目标实现的样子,让理想与现实重叠

养成将期望与实际做对比的习惯,分析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是如何造成的,是自我意识出现了障碍?还是被谬论和谎言所蒙蔽?下一步怎么做才能缩小差距,将盲点影响减少到最小。

比如搬到一座新城市、找到一份新工作、决定与恋人确定关系,想一想执行这些决定,最好的情况是什么?最坏的情况又是什么?有没有备选的措施?

能力最差的人反而对自己的能力最自信?背后的真相到底是什么

2、熟悉的领域当然是你的资本,但仍然要深耕细作

牛顿说过,在真理的大海面前,我就像是一个在海边拾贝壳的孩子。

牛人科学家尚且如此谦逊,何况我们这些凡人?

克服心中自我崇拜的怪兽,正确看待自己的成功,认可别人的成就,是突破认知盲点、规避盲目自信的重要手段,它决定了我们在谦逊正确的路上能走多远,能走多久。

3、主动出击,寻求别人对自己能力的反馈

你不主动,就不要怪别人上演真实的谎言。老话说的好,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们需要同事、朋友、家人在我们过度自信时对我们说真心话,指出我们难以察觉的真相,用杀威棒杀杀我们的威风。

4、活在当下,审视自己到底是谁

美国作家路易斯·拉摩说,很少有人活在当下,人们永远在期待未来或怀念过去。

专注眼下并不难,但大家似乎更爱干让自己分神的事:微信、刷剧、手游、闲聊、毫无意义的担忧等等。分心会让我们的思维发散、行动滞后,无法集中注意力做好当前的事情。

审视当下,既要看到自己好的一面又要看清坏的一面,清晰了解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控制好自己的行为,真正的洞察力才会出现。

能力最差的人反而对自己的能力最自信?背后的真相到底是什么

5、 探索过去模式的不妥之处,及时作出纠偏

对比过去和现在,发现自己过去尚未成熟的模式,会对今后行动产生警醒作用。可以从工作、人际关系开始,思考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有没有固定思维模式,运用这些模式对事情的发展带来了什么影响和变化?对自己的成长有何益处?

过去我认为一个朋友很是乏味,最近一次聚会却玩的很嗨,事后我意识到,以前我与她交往总是心不在焉,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这种相处模式阻碍了我与朋友之间深层次的互动,由此我知道了问题出在了哪里。

6、 有的放矢,确保收获自我认知果实

有研究表明,人们不能吸取经验教训的原因是很少花时间反思自己的发现。运用检查这个工具,每天花5分钟时间问问自己,哪些事情进展顺利,哪些事情受阻,学到了什么,明天怎么做效果才会好?日积月累,洞察力带来的总体影响将会令你惊叹。

能力最差的人反而对自己的能力最自信?背后的真相到底是什么

塔莎·欧里希还在书中强调了洞察力的7大支柱:价值观、热情、追求、理想环境、优势与劣势、影响。她认为,有意识加强这7方面的练习,会让我们尽快找到自我认知。

《真相与错觉》旨在帮助那些渴望实现从自我蒙蔽到自我洞察的人,让他们收获不同以往的经验,做出明智选择,拥有稳定的关系,在日渐复杂的世界中生存与发展,过上更美好的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