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最差的人反而對自己的能力最自信?背後的真相到底是什麼

英國女作家弗朗西斯·哈丁說:做一個說真話的人是最冒險的事情。有時候,人必須要選擇沉默,或者被迫沉默。但如果沒人敢說真話,人們怎麼知道真相到底是什麼?即使你不敢對他人講實話,也請永遠不要對自己說謊。

朋友小小最近情緒有些低落,原來,他們單位在研究課題時,她指出了一個同事方案中的瑕疵,對方當時表情就有些不自然,第二天在走廊裡碰到,人家視她為空氣,直接從她面前飄過,從那以後,她們的關係再也沒能回到從前的親密。

小小鬱悶地對我說,我們是那麼鐵的閨蜜,就因為說了句真話,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了?

我們暫且不討論小小溝通上的對與錯,單說她道出了事實真相,讓兩人友誼產生裂痕這個問題,為何吐露真言反而讓關係變得更糟糕?

讀完心理學家塔莎·歐里希的《真相與錯覺》,我明白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了。

塔莎·歐里希對《財富》500強企業及高管進行了實地考察和研究,並結合數百項研究成果,通過大量案例,為我們揭示了自我認知的謬論與陷阱:如何發現真實的自己,怎樣從別人那裡得知關於自己的真相,如何在未來的路上謙遜正確地前行。

能力最差的人反而對自己的能力最自信?背後的真相到底是什麼

《真相與錯覺》封面

什麼是自我認知?

自我認知是指明白自己是誰,別人怎樣看待我們,以及如何融入周圍世界的能力。認知能力是正確審視自己的思想、情感及行為,能站在別人角度考慮問題的能力。

時代飛速發展的今天,我們的情商在不斷上升,認知能力卻下降了。

斯坦福大學心理學教授大衛·杜寧發現:那些能力最差的人往往對自己的能力最自信。隨後賈斯汀·克魯格也有了相同的發現,人們把這種現象稱為"杜寧-克魯格"效應。

兩位學者的研究表明,那些在不同測試中表現最差的受試者,往往會高估自己的能力。在百分制測試中得到12分的人,認為自己最少能得62分。

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

誰給了他們自信的勇氣?不是無知者無畏,是我意識障礙讓他們出現了錯覺。

01、自我意識障礙的5種表現

認知盲點

我們在評價自己的能力時,或多或少都存在些誤差,會不知不覺用誇大的錯覺做判定,高估自己的能力,而不是以客觀實際為基礎,作出準確判斷。有趣的是,越是覺得自己專業精通的人,越容易受到認知盲點的侵襲。

中學時代,我很喜歡語文,覺得這是我擅長的科目,成績一定會優於其他同學,實際上我的大多數考試分數並沒比其他同學高多少,我潛意識地拔高了自己語文知識的掌握程度,盲目樂觀地認為,擅長即意味著高分數。

能力最差的人反而對自己的能力最自信?背後的真相到底是什麼

情感盲點

憑第六感決策事情的經歷,相信很多人都有過。有時候,我們自認為對事情瞭解很全面很到位,堅信自己的決定都是理性思考的結果。但是,我們忽略了大腦不喜歡動腦筋,喜歡毫不費力的思考。也就是說,我們經常會被情感左右,憑直覺做出決定,甚至包括一些重要決定。

行為盲點

這是我們經常遇到,卻很少意識到的盲點。

我的同學是名出色的講師,一次演講中,她覺得自己狀態不佳,內心不斷進行自責:剛才的表達為何不有力一些?講的笑話大家為何不笑?有些人居然在交頭接耳?前排的領導好像在看時間?結束後,她向組織者徵求反饋意見,對方的反應令她萬萬沒有想到:太棒了,他們愛死你的演講了!

怎麼會這樣?心理學家認為,不能清晰客觀瞭解自身行為,是視角不同所致。不能準確評估自己的演講,是因為沒能從觀眾的角度看待自己。

希臘神話中伊卡洛斯想要逃離克里特島,便戴上父親用蠟和羽毛做成的羽翼。父親警告伊卡洛斯不能飛得太高,太高意味著太陽會讓蠟融化。也不能太低,太低海水會沾溼羽毛,增加負重。但伊卡洛斯不聽父親的勸導,決定往高處飛,結果羽翼上的蠟被太陽融化,伊卡洛斯從高空墜落,丟了性命。

飛向高處這個行為盲點,讓伊卡洛斯付出了生命代價。

能力最差的人反而對自己的能力最自信?背後的真相到底是什麼

伊卡洛斯之死

自我崇拜

美國著名史學家丹尼爾·布爾斯廷說,我們愛上了自我形象,連同臆造出來的形象,這些最終都成了自己的形象。

自我崇拜讓我們覺得自己才華出眾、獨一無二、捨我其誰。因為覺得優秀,認為自己的需求遠比他人重要,對於想要的東西,理所應當擁有優先權。規則面前也沒必要和別人一樣循規蹈矩,方便之門應該為出色者開放。自我崇拜讓我們產生了牛人的特權與錯覺。

本文作者塔莎·歐里希認為,自我崇拜的根本原因在於:感覺自己很優秀、很獨特,比真正成為優秀、獨特的人要簡單得多。

感覺良好效應(Feel Good Effect)

自我感覺良好者認為自己的IQ、EQ都高於常人。這類人很容易陷入自我陶醉,喜歡有意無意賣弄自己的過人之處。對外,他們會引起大家普遍反感,對內,他們接受不了任何批評,連小麻煩也搞不定,甚至一個小挫折也可能擊垮他們。

美國喜劇演員喬林·卡林對此有妙趣橫生的評價:"現在的孩子都聽不到對他們人格塑造至關重要的話了:'你輸了,鮑比。你真沒用,鮑比。'他們已經習慣了溫和的話語和態度,從未聽過關於自己的真相,直到20多歲,老闆把他們叫進來吼道:鮑比,把你桌上的垃圾清理乾淨,然後給我滾蛋!你個廢物!"

場景是不是熟悉又好笑?自我感覺良好者往往高估自己的實力,隨易做出一些當時感覺很酷,長遠看卻失敗的人生決定。

能力最差的人反而對自己的能力最自信?背後的真相到底是什麼

除了自我意識障礙外,自我認知中還有兩點也很重要,那就是謬論與謊言。

02、來自自己的謬論

長久以來,人們把自我反省當做增強洞察力的一種有效手段,但實際上自我反省與洞察力之間毫無關聯。無效的自我反省會讓人焦慮、沮喪,對自己產生懷疑,帶來悲觀情緒。

存在於我們自己身上的3個謬論:

1:反省會產生自我意識

自我反省會掩蓋和迷惑自我認知真相,給我們一種錯覺,認為自己找到了問題的癥結。實際上,自我反省浪費時間不說,還會帶來自卑和自責,產生負能量,拖拽自我認知的後腿,對提高洞察力沒有絲毫幫助。

2、寫日記有助於提高洞察力

說寫日記能提高洞察力絕對是個謬論。寫日記與不寫日記相比,並沒有獲得更多自我意識,日記只不過是釋放自己喜怒哀樂的一種途徑,而且,記載的瑣碎事情並沒有在心理上獲得更多益處,只是完成記錄過程而已。

能力最差的人反而對自己的能力最自信?背後的真相到底是什麼

3、反芻(chú)思維有利於認知

反芻思維的意思是:反覆在意自己的恐懼、缺點和不安全感的心理狀態。反芻思維讓我們長時間陷入自責,或是抓住過去做的糗事不放,循環播放當時失態的情景,沒完沒了地陷入自我懲罰的怪圈。

03、來自外界的謊言

內在意識是通過審視自己而獲得洞察力,外在自我意識則要把關注點轉向外界,瞭解他人是如何看待自己的。

外在意識最大的障礙是:即使是最親近的家人、朋友、同事,在說出對你的真實看法前也會猶豫再三,躊躇不決。

來自於外界的3個謊言:

1、 沉默效應

當人們覺得透露某個信息會讓別人感到不爽、痛苦或憤怒時,通常會在不相干的外圍群體議論,對當事人則假裝不知情,什麼也不說,選擇用沉默和隱瞞代替說出真相。

能力最差的人反而對自己的能力最自信?背後的真相到底是什麼

2、 虛假謊言

如果撒謊比說出真相輕鬆,人們更願意說善意的謊言。你不會對朋友說,你牛逼哄哄的樣子很討厭;你也不會對同事說,你剛才的報告乾癟乏味,簡直爛極了;你更不會對閨蜜說,你穿這件花襯衫看上去比你媽還老10歲。我們會面不改色地說假話,尋求一團和氣的假象。

3、 鴕鳥思維

為逃避現實,像鴕鳥一樣把頭埋進沙子裡拒絕面對外界。鴕鳥思維以自己不需要反饋、不應該尋求反饋、不想尋求反饋等藉口故意躲避自我認知的提升,粉飾自己的無知與懦弱。

04、改變盲目自信,提升自我洞察力的6個方法

美國著名科幻作家弗蘭克·赫伯特說,發現不瞭解的事物,便是認知開始之時。

瞭解和接受現實,是具備和不具備自我認知最重要的區別。關注自己並不意味著瞭解自己,自認為有自我意識和真正擁有自我意識是兩回事。

《情感勒索》的作者格雷琴·魯賓認為,自我認知是幸福生活的關鍵,但瞭解自己並非易事。我們很容易被自己想象出來的樣子或他人認為該有的樣子而矇蔽,直至完全失去洞見真相的能力。

試圖一下子突破自我意識障礙、規避所有盲點、看清謊言與謬論是不切實際的,嘗試以下6個方法,會讓我們逐步提高認知能力,向洞察力邁進。

1、丟掉摸石頭過河的想法,假設目標實現的樣子,讓理想與現實重疊

養成將期望與實際做對比的習慣,分析理想與現實的差距是如何造成的,是自我意識出現了障礙?還是被謬論和謊言所矇蔽?下一步怎麼做才能縮小差距,將盲點影響減少到最小。

比如搬到一座新城市、找到一份新工作、決定與戀人確定關係,想一想執行這些決定,最好的情況是什麼?最壞的情況又是什麼?有沒有備選的措施?

能力最差的人反而對自己的能力最自信?背後的真相到底是什麼

2、熟悉的領域當然是你的資本,但仍然要深耕細作

牛頓說過,在真理的大海面前,我就像是一個在海邊拾貝殼的孩子。

牛人科學家尚且如此謙遜,何況我們這些凡人?

克服心中自我崇拜的怪獸,正確看待自己的成功,認可別人的成就,是突破認知盲點、規避盲目自信的重要手段,它決定了我們在謙遜正確的路上能走多遠,能走多久。

3、主動出擊,尋求別人對自己能力的反饋

你不主動,就不要怪別人上演真實的謊言。老話說的好,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我們需要同事、朋友、家人在我們過度自信時對我們說真心話,指出我們難以察覺的真相,用殺威棒殺殺我們的威風。

4、活在當下,審視自己到底是誰

美國作家路易斯·拉摩說,很少有人活在當下,人們永遠在期待未來或懷念過去。

專注眼下並不難,但大家似乎更愛幹讓自己分神的事:微信、刷劇、手遊、閒聊、毫無意義的擔憂等等。分心會讓我們的思維發散、行動滯後,無法集中注意力做好當前的事情。

審視當下,既要看到自己好的一面又要看清壞的一面,清晰瞭解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控制好自己的行為,真正的洞察力才會出現。

能力最差的人反而對自己的能力最自信?背後的真相到底是什麼

5、 探索過去模式的不妥之處,及時作出糾偏

對比過去和現在,發現自己過去尚未成熟的模式,會對今後行動產生警醒作用。可以從工作、人際關係開始,思考積極情緒和消極情緒有沒有固定思維模式,運用這些模式對事情的發展帶來了什麼影響和變化?對自己的成長有何益處?

過去我認為一個朋友很是乏味,最近一次聚會卻玩的很嗨,事後我意識到,以前我與她交往總是心不在焉,一副無精打采的樣子,這種相處模式阻礙了我與朋友之間深層次的互動,由此我知道了問題出在了哪裡。

6、 有的放矢,確保收穫自我認知果實

有研究表明,人們不能吸取經驗教訓的原因是很少花時間反思自己的發現。運用檢查這個工具,每天花5分鐘時間問問自己,哪些事情進展順利,哪些事情受阻,學到了什麼,明天怎麼做效果才會好?日積月累,洞察力帶來的總體影響將會令你驚歎。

能力最差的人反而對自己的能力最自信?背後的真相到底是什麼

塔莎·歐里希還在書中強調了洞察力的7大支柱:價值觀、熱情、追求、理想環境、優勢與劣勢、影響。她認為,有意識加強這7方面的練習,會讓我們儘快找到自我認知。

《真相與錯覺》旨在幫助那些渴望實現從自我矇蔽到自我洞察的人,讓他們收穫不同以往的經驗,做出明智選擇,擁有穩定的關係,在日漸複雜的世界中生存與發展,過上更美好的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