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戰決勝 感恩奮進——雲南寧蒗脫貧攻堅和感恩教育雙推進記略

新華社昆明11月21日電 題:決戰決勝 感恩奮進——雲南寧蒗脫貧攻堅和感恩教育雙推進記略

新華社記者字強

走進雲南省寧蒗縣,寫有“自強、誠信、感恩”的彝、漢文字宣傳標語隨處可見。在這片貧瘠的土地上,隨著脫貧攻堅和“自強、誠信、感恩”主題教育實踐活動深入推進,廣大貧困群眾團結一心,感恩奮進。

寧蒗縣地處滇西北橫斷山脈中段,俗稱“小涼山”,1950年和平解放,1956年成立彝族自治縣。發展起步晚、交通阻隔、自然條件惡劣是寧蒗深度貧困的主要原因。全縣28萬人口中,現還有2.8萬人未脫貧。

扶貧先扶志。面對艱鉅的脫貧攻堅任務,寧蒗縣自2016年起,深入開展“自強、誠信、感恩”主題教育實踐活動。

近兩年來,寧蒗縣委縣政府領導班子成員、各級黨員幹部、駐村扶貧工作隊員走村入戶,深入淺出地宣講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及黨的十九大精神,耐心細緻地對村民進行思想教育,引導、鼓舞、感化貧困戶,激發他們戰勝貧困、創造美好生活的內生動力。

寧蒗縣委書記楊承新告訴記者,過去較長一段時期,村民普遍存在“爭當貧困戶”“坐等政府送小康”的消極思想和行為,脫貧攻堅工程一度十分難推進。近兩年來,通過開展多層次、多形式、全方位的“自強、誠信、感恩”主題教育實踐活動,廣大貧困戶普遍樹立了“貧窮落後不光榮”“等、靠、要不是辦法”“黨和政府拉一把,自己走一步”的共識,全縣形成了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的社會氛圍。

三年前,西川鄉還只是一個“一方山水難養一方人”的貧困鄉。後來鄉黨委政府因地制宜,大力推廣種植花椒,扶貧幹部手把手帶著村民開荒、育苗、施肥,現在全鄉花椒種植面積突破7萬畝,產值達3000萬元。小小花椒樹,成為致富大產業,西川鄉已是遠近聞名的“花椒之鄉”。

“我家種植了100多棵花椒樹,三年來,收入有10萬元。”西川鄉界馬村貧困戶劉你坡激動地告訴記者。

西川鄉的產業扶貧是寧蒗縣抓實脫貧攻堅工作的一個縮影。

楊承新說,聚焦“兩不愁、三保障”目標,寧蒗全力補齊產業、住房、交通、教育、健康等短板,堅決啃下易地搬遷這塊硬骨頭,走一條斬斷貧困代際傳遞,加快城鎮化進程和鄉村振興相結合的路子。今年底全縣82個貧困村能達到預脫貧標準,明年一定可以與全國一道如期脫貧摘帽。

“脫貧攻堅改造了農村社會,也帶來文明的曙光。”在寧蒗縣委宣傳部副部長李學忠的記憶裡,過去“小涼山”農村人九十點鐘才起床,晌午過後,隨便下地乾點農活,太陽一偏西就收工,晚上大家約在一起閒談是非。男人一有錢便買酒喝,經常喝得大醉,在村裡遊蕩。女人則沒有任何地位可言,什麼髒活累活苦活都幹。

李學忠說,如今,男人每天早早就幹活去了,晚上坐在家裡看電視,一家人聊的是收入、孩子的教育、黨的恩情。女人則越來越受人尊重,大部分農村婦女變成了女能人。

這一切改變,是感恩教育的結果。“扶貧幹部比親人還親!”說起黨的關懷,劉你坡連連稱讚。他說,扶貧幹部每隔三五天就來家裡噓寒問暖,宣傳政策,每次來都顧不上喝水就離開了。

“不讓一個民族、一個人掉隊。”黨中央的誓言在“小涼山”得到堅定踐行。在寧蒗縣,讓人感受到的是一幅幅民族團結、鄉風文明、村莊美麗的動人畫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