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文《大藏经》形成的渊源

藏文《大藏经》是藏传佛教十分珍贵的文物和文化成果,是一套大型佛教典籍丛书。约在公元14世纪由藏僧编撰而成,主要内容是从印度翻译过来的著作,包括4500余部藏文典籍。其中收录的许多经典甚至在印度都已消失很久。藏文《大藏经》由《甘珠尔》(佛语部)和《丹珠尔》(论部)两部分组成。此外还包括许多关于天文、历法和医药等方面的著作,可以说是一部非常宝贵的经典,在世界上地位极高,各国学者都对它进行深入研究。谈起藏文《大藏经》的形成历史,要从佛教在西藏的流传说起。

1、藏传佛教

公元7世纪中叶,佛教由印度和汉地传入西藏,此时正值松赞干布执政时期。一直处在和藏区原始信仰——苯教的长期斗争中的佛教,为顺民心,立足本土,吸收了苯教的一些神祇和仪式,教义上以大乘为主,大乘佛教显密俱备,尤重密宗;并视无上瑜伽密法为最高修行次第,崇信“喇嘛”(上师),形成了独特的藏密。佛教与苯教经过长期斗争和融合形成以后的佛教,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藏传佛教”。

2、三大目录的出现

相传在松赞干布执政时,曾派端美桑布扎等人到印度学习梵语,学成归来,始创西藏文字,之后为扩大佛教影响,一些藏族学者开始了译经工作,他们将梵、汉、于阗等文字的有关经论译成藏文,译师们采用逐语句翻译的方式,最大程度地忠于原著。

公元8~9世纪之间,吐蕃的译经事业蓬勃发展。翻译的佛经多了,被辗转传抄,随着传播广泛性的扩大,为避免翻译工作的重复、浪费,使得编定目录一事提上日程,于是就出现了“三大目录”,即秦浦、庞塘和登迦。藏族历史上著名的佛学大师,藏传佛教夏鲁派的创始人布顿·仁饮珠(1290~1364年)在编定大藏经目录时还曾亲见过这三种目录,这说明13世纪时还存在。不过现在只有最后一种目录幸存于丹珠尔之中。

3、第一次藏文《大藏经》的结集

13世纪,藏族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一大批藏人在元朝朝廷官居要职,藏民更是频繁出入大都从事传教、经商、进贡等活动。他们受到内地文化的熏陶与影响,加之充分的物资和文献条件使其有了进一步整理编辑佛藏的愿望,于是在世尊智剑和卫巴洛赛的主持下在那塘寺进行了第一次藏文《大藏经》的结集,分甘珠尔部和丹珠尔部。之后,由蔡巴万户长贡噶多吉主持完成一部藏文《大藏经》甘珠尔部的缮写工作,因此,被称做“蔡巴甘珠尔”。他还聘请当时名望很高的佛教学者布顿大师负责大藏经的审定工作,使得这一手写本成为藏区最具权威性的精审本,并广为流传。

藏文《大藏经》形成的渊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