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遞業:“雙十一”漲價存變數

法治週末記者 宋媛媛

10月11日,在距離“雙十一”還有整整一個月的這一天,中通快遞宣告將從11月11日起提高快遞費用,隨後圓通快遞也在10月15日宣佈漲價。

與之似曾相識的是,在過去的3年裡,每到“雙十一”前,都是中通首先宣佈漲價其餘快遞公司緊隨其後,電商節快遞漲價幾乎成了行業慣例。

然而,漲價勢必丟掉客戶,不漲價又面臨蝕本。如今的快遞業競爭已進入白熱化,“價格戰”愈演愈烈,以至於不到十年時間,快遞企業的平均收入約減少一半。

在現實矛盾中,這次電商節快遞“漲價風”能否成為快遞業擺脫低價競爭困局的法寶,又或只是“曇花一現”?

中通打響“雙十一”漲價首槍

10月11日,中通快遞發佈《關於旺季高峰應對預案的告客戶書》,稱“為了確保旺季期間快遞服務安全,應對旺季場地、運輸、用工等費用的上漲,中通快遞將從2019年11月11日起調整快遞費用。具體調整幅度,由當地服務網點根據總部指導建議並結合各自實際情況實施”。

10月15日,圓通快遞緊隨其後發佈了《圓通速遞關於旺季高峰應對預案的告客戶書》,稱將於“雙十一”起調整快遞收費。

據瞭解,“四通一達”(包括中通、圓通、申通、百世、韻達)在“雙十一”漲價不是今年獨有,從2017年起,已連續3年在電商節前期宣佈漲價。

與往年不同,10月11日,中通發佈了漲價通知後,引起眾多網友的關注,話題熱度超出往年。

法治週末記者注意到,10月11日,相關微博話題#中通快遞雙十一漲價#僅在第二天,閱讀人數就超過了兩億次。

還有不少網友在評論區裡留下了自己的看法。

不少網友吐槽漲價:“現在送快遞、收快遞越來越敷衍了,把快遞往櫃子裡一放就了事,甚至往驛站門口一扔,哪怕驛站沒有開門。”

另外,據財經網官方微博發佈的“你覺得‘雙十一’快遞該漲價嗎?”投票的9164名網友中,有1871人選擇了“應該”,佔比約為20%,有7293人選擇了“不該”,佔比約為80%。

而在中公財經官方微博發佈的“你認為中通‘雙十一’漲價做法明智嗎?”投票的網友共122人,79人選擇“不明智,會流失用戶”佔比約為65%。

法治週末記者注意到,在“漲價”“上漲”“提價”引發網友熱議的同時,“服務品質”“服務安全”“客戶滿意度”也成為了關注的重點。

不少網友建議,在快遞價格提升的同時,快遞公司也應保證更穩定的服務質量,並提升各環節應對各種突發情況的能力。

為何今年“雙十一”快遞漲價如此受關注?

快遞專家趙小敏在分析快遞漲價時曾指出,電商節本該降價,近幾年快遞卻每每唱反調,容易引發公眾質疑。另外,目前主流快遞公司都已完成上市,對於物流高峰期的處理能力理應有所提升,理應提質增效,卻頻頻爆出漲價宣言,這是引發熱議的一個因素。

雖然飽受質疑,但快遞行業也有自己的苦衷。

國家郵政局監測信息顯示,2018年11月11日至16日業務高峰期間,全國郵政、快遞企業共處理郵(快)件18.82億件,同比增長25.8%。而在2018年“雙十一”當天,共產生快遞物流訂單13.52億件,同比增長25.1%,當天郵政、快遞企業共處理4.16億件,同比增長25.7%,是日常處理量的3.2倍。

據預測,今年的“雙十一”,最高日處理快遞量將超過5億件,達到歷史新高。然而,工作量驟增與快遞用工短缺並存。

法治週末記者注意到,在58同城的招聘信息中,江蘇蘇州、常熟、南京等多地,“雙十一”期間招募兼職快遞員,記件日薪甚至達到500元,而平時僅為每天100元。

申通快遞副總裁範紀華曾表示,快遞行業用工難現象比較普遍,並且隨著一年一度的電商節的開展更加明顯。他指出,在2009年之前,快遞企業基本服務於企業,工作時間跟作息時間是與企業同步的,但是自從網購行業興起,尤其是“雙十一”開始以後,工作時間完全顛覆了。再加上中國人口紅利不斷減少,導致快遞業用工成本增長較快,給快遞企業帶來巨大壓力。

規模競爭白熱化 漲價或存變數

雖然中通和圓通兩家已經宣佈漲價,但在業內人士眼中,這次快遞漲價只是暫時,價格戰仍將繼續。

“快遞價格下降的情況可能還將維持幾年。”中信建投中小市值首席分析師陳萌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曾表示,價格戰的原因主要是現在快遞公司還處在爭奪市場份額的階段,需要通過降價來獲得更多的客戶。

數據顯示,“以價換量”的低價競爭在中低端快遞市場最為激烈。

以目前在中低端市場地位較為穩固的“通達系”快遞公司為例。8月份,申通共完成業務量6.75億票,同比增長55.57%,快遞服務單票收入2.76億元,同比下滑13.48%;9月份申通完成業務量7.25億票,同比增長50.64%,快遞服務單票收入2.82元,同比下降13.50%。

圓通對外公告稱,8月份其快遞業務完成量達7.67億票,同比增長48.85%,快遞產品單票收入2.72元,同比下降16.93%;9月份,其業務完成量為8.11億票,同比增長42.19%,快遞產品單票收入2.73元,同比下降17.93%。

“業務量增長約50%,而快遞單票卻下降近兩成,這意味著快遞企業幾乎沒有什麼利潤空間。”快遞物流諮詢網首席顧問徐勇告訴法治週末記者。

“利潤幾乎為零的情況下,快遞業的‘價格戰’還能繼續,是因為行業同質化嚴重,價格調控效果比較明顯。”據徐勇介紹,以中低端市場主力“通達系”快遞公司為例,其用戶多是對於價格敏感的群體。由於差異化較小,一旦某家公司漲價,用戶很可能立即選擇別家,極易導致用戶的流失。因此快遞企業不得已紛紛將價格壓得越來越低。

“如果選擇約定集體漲價‘共享紅利’,則不僅會讓‘通達系’公司面臨風險(2014年‘通達系’集體漲價被監管部門叫停就是前車之鑑);更可能被走高端路線的順豐搶佔了‘城池’。”徐勇分析指出。

然而,快遞業的規模競爭逐漸進入到白熱化,就連一直走中高端商務路線的順豐也在採取降價措施向中低端市場拓展。

據瞭解,順豐在今年5月推出了針對特定市場和客戶的電商特惠產品。

順豐公佈的數據顯示,8月份,順豐快遞業務件量達到4.01億票,同比增加32.78%,今年以來首次超過行業均值,票均單價21.65元,同比下降7.32%;9月份,順豐快遞業務量達4.54億票,同比增長37.99%;單票收入21.77元,同比下降11.32%。

“雙十一”過後快遞公司的“劫”

一方面是低價競爭的壓力,另一方面是成本增加的負擔。在經歷了快速發展階段,自2017年起,快遞行業開啟了淘汰賽模式。

智庫服務機構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的數據顯示,2011年至2016年,是中國快遞行業發展最為迅猛的時期,在這6年的時間裡,快遞行業企業業務量增速幾乎年年超過50%;而快遞企業業務收入增速也全部保持在30%至50%的區間裡。

到2017年,中國快遞企業業務量及收入均出現大幅度下滑。一度從2016年的51.4%下滑至28%,業務收入增速則從上一年的43.5%下滑至24.7%。一直延續到2018年,去年中國快遞市場業務量增速為26.6%,業務收入增速為21.8%,均創下近年的新低。

“企業被淘汰出局,不無‘雙十一’的‘功勞’。”徐勇說,每年的“雙十一”,都被看做是快遞公司的快遞“劫”,而“雙十一”之後,快遞公司仍然“在劫難逃”。

時任天天快遞CEO的陳向陽曾公開表示,為了滿足“雙十一”、“雙十二”高峰期的需求量,大家都擴建了。但是一到淡季,場地也空著、人員也空著、車輛也空著。造成了極大的浪費。

對於“雙十一”快遞“劫”,有專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中國物流學會特約研究員、中國交通運輸協會新技術促進分會專家委員解筱文曾呼籲為“雙十一”電商活動降溫,避免人為製造電商物流的“春運”。

解筱文認為,“雙十一”電商活動給社會生活帶來了不少非理性的衝擊,惡性促銷競爭、浮躁浮誇的消費觀念等充斥其中。這實際上是一種並不是健康、合理的消費現象。

徐勇指出:“如今,快遞業面臨著變革,出路不在拼價格,而是需要依靠高科技和大數據支撐,需要差異化的發展以滿足用戶越來越多元的個性需求,唯有此才可以應對快遞行業的大變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