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之父”——张百熙,他的行书严谨方整,行纵有列,一丝不苟

“北大之父”——张百熙,他的行书严谨方整,行纵有列,一丝不苟

张百熙(1847-1907)字野秋,一作冶秋,号潜斋,出生湖南长沙沙坪。同治十三年(1874年)进士,先后任山东乡试副考官、山东学政、四川乡试正考官、日讲起居注官、国子监祭酒、江西乡试正考官、广东学政、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礼部右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工部尚书、吏部尚书、京师大学堂管学大臣、户部尚书、邮传部尚书等职。

今人谈北京大学者,莫不以蔡元培为宗师,其实北大之父,实为六十年前之长沙张百熙也。

其时名京师大学堂,原创自戊戌政变之际,最初总办为余诚格,庚子之乱,生徒星散,慈禧回銮后,以张百熙在西安奏对称旨,遂命为管学大臣。张苦心孤诣,锐意经营北大,以于晦若为总办,以吴挚甫为教长,张鹤龄副之,一时名流,网罗殆尽。先开师范、仕学、译学、医学四馆,继又开进士馆预备科,自是五方秀士群集此最高学府,文学彬彬振朝野矣。

张为人气度宏廓,有为有守,其任北大监督时,曾在丰台置有空地一千余亩,以为举办七科大学之用,其计划不可谓不远大,惜因清廷疑忌,不得展其怀抱,乃辞去学务一切差使,改任邮传部尚书,郁郁而殁,士林争悼惜之!如皋冒广生尝挽以联云:「爱士似王阮亭,微向遗疏陈情,动天上九重颜色;怜才若龚芝麓,为数揽衣雪涕,有阶前八百孤寒。」盖纪实也。

张殁后,其门弟子尝醵金七千两,欲为张铸铜像,嗣因其家粥不继,遂以此款权储一京号生息,以资生活,讵不久此京号倒闭,款亦被干没,故张身后实一贫如洗也。

有时候我们会看到有些书法家写丑书,比如针管书法、用拖把写书法、在水中写书法、吼书等等,如果这些书法家看到清朝进士的书法,会让他们感到汗颜。这位清朝进士就是张百熙,他是同治年间的进士,一生并不是以书法为业,但是他的书法打脸很多写丑书的人。

“北大之父”——张百熙,他的行书严谨方整,行纵有列,一丝不苟

张百熙在书坛的名气并不大,他只是古代文人中的一个,文人写书法并不是很少见,像我们熟知的苏轼、祝枝山等等书画大家,都是以文人自居,书画只是他们治学道路上的一种必备技能。而张百熙对待书法就是以一个文人的眼光看待,并不是把书法放在自己治学的首位。

“北大之父”——张百熙,他的行书严谨方整,行纵有列,一丝不苟

从张百熙的书法中可以看出,他在书法上学习了赵子昂和董其昌,有着秀润之风,字里行间流露出大家风范。虽然张百熙在楷书和草书上有着独到的见解,但是要说能代表他书法水平的当属行书。他的行书自然流畅,并没有跌宕起伏的气势,但是整体带来一种从容之风。

“北大之父”——张百熙,他的行书严谨方整,行纵有列,一丝不苟

他的行书严谨方整,横有行纵有列,写的一丝不苟。有书法家曾说,不论张百熙的书法造诣如何,但从他的书法纵横布局来看就知道是一位高手,尤其是竖行,从开始到结尾都在一条线上,这是很多书法家达不到的。有的书法家在书写的时候会将宣纸折叠之后再书写,而古代书法家,甚至很多文人却没有这样做,信手拈来,横竖整齐,没有紊乱之感。

“北大之父”——张百熙,他的行书严谨方整,行纵有列,一丝不苟

在这点上很多书法家都达不到这样的水平,如果再仔细欣赏张百熙的书法,会发现他的书法 不仅外观美观,而且笔法精湛。整幅书法字与字之间并没有相连的笔画,却带来一种呼应紧密之感,使整幅书法成为一个整体。

“北大之父”——张百熙,他的行书严谨方整,行纵有列,一丝不苟

张百熙的书法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沉寂,后人只知道他在世的时候兴办学堂,致力于文化发展,而忽略了他在书法上的造诣。直到后来人们才发现张百熙是一个被遗忘的书法家,他的书法遵循着古人的笔法,又能自出新意,写出了新境界,实在让人钦佩。

“北大之父”——张百熙,他的行书严谨方整,行纵有列,一丝不苟

曾有人说,张百熙的书法不仅在清朝的书坛可以占有一席之地,这样的书法放在当代的书坛也是佼佼者,尤其是打脸那些写丑书的人。张百熙作为一个文人,并不是专业的书法家却可以把书法写到如此境界,让很多书法家感到汗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