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肥市廬江縣白湖鎮推動傳統蟹業轉型升級:生態放養 螃蟹“吃香”

初冬時節,白湖鎮的黃陂湖大閘蟹開始大批量上市,迎來豐收季。

白湖鎮的蟹農們也到了一年中最忙碌的時候。

一農場繪就“豐收圖”

每天清晨天還未大亮,在位於白湖鎮黃陂湖大閘蟹養殖區的鄧湖村星飛水產養殖家庭農場,陳紅星、陳飛兩兄弟就早早起了床,撐一隻小船,摸黑劃到放好的網籠邊拉籠起蟹。

11月17日清晨,在鄧湖村委會主任肖基富的帶領下,沿著彎彎曲曲的鄉間小路,記者來到星飛水產養殖家庭農場的大閘蟹養殖基地。

“今天這最後一籠蟹個頭還真不小,估計個個都有三四兩重。”看看網裡一個個吐著清沫、張牙舞爪的“寶貝”,陳紅星一臉興奮。

陳飛帶領養殖基地的員工們正緊張地捉大閘蟹,並把捕獲的大閘蟹一個一個稱重,按個頭大小裝進不同網袋裡。“現在正是膏肥蟹美的時候,我們可忙慘了。”他一邊用手捶著腰,一邊樂呵呵地說。

滿塘的大閘蟹就是全年收成,看著滿載的收穫,每天再辛苦,陳紅星、陳飛的臉上也都寫滿了豐收的喜悅。

陳飛告訴記者,他們農場的大閘蟹養殖面積520多畝,年平均產量5萬斤以上,產值約260萬元。“今年每畝水面產量在200斤左右,畝產值可達1.1萬元,畝純效益超過6000元是板上釘釘的事。”陳飛喜滋滋地說。

肖基富說,黃陂湖大閘蟹一直保持人放天養的養殖模式,“生態蟹”長勢良好,現在已經大量上市,正源源不斷地“爬上”消費者的餐桌。

一片湖滋養“生態蟹”

記者在採訪中瞭解到,黃陂湖是合肥第二大淡水湖泊,整個湖區沒有任何汙染,水質各項指標均處於二類水質狀態。湖內水草豐茂,全天然的水生物資源是大閘蟹生長的理想場所。

據悉,黃陂湖上游有口溫泉,泉水常年匯入黃陂湖,為大閘蟹生長提供了豐富的礦物質元素。優良的水質成就了蟹農養殖的底氣。

最近幾年,白湖鎮以“蟹業轉型”和“生態循環”為主線,不斷改變傳統養蟹方式,全力推廣“植草、移螺、調水、稀放”的生態放養模式,養護和修復大閘蟹生態系統,推動水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每到年底,我們把池水放掉後開始曬塘,正月撒草籽。次年三月時,再放入泥螺,最後再放蟹苗。水草和泥螺,葷素搭配,既是螃蟹的主食,也能淨化水體。”陳飛對記者說。

“簡單地說,大閘蟹的生態養殖,就是一個‘前期養草、後期養蟹’的模式,有利於提高螃蟹養殖的品質和產量。”陳飛如數家珍:“這樣生產出的大閘蟹自然個體碩大,背青肚白,膏腴黃滿,滋味醇美。”

隨手在蟹籠裡抓出一隻大閘蟹,陳飛說:“你看這蟹,殼青肚白、金爪黃毛。只有好的環境,螃蟹才會有這樣好的品相。”他的語氣中透露出滿滿的自豪。

一隻蟹趟出“致富路”

精心呵護的優良生態環境,造就了出產優質大閘蟹的“溫床”,在“宜居”的自然環境中“快樂成長”的黃陂湖大閘蟹,是純天然的綠色水產品,獲批中國地理標誌保護產品,“橫行”韓國、日本、港臺等國家和地區。

據當地蟹業協會介紹,白湖鎮現有大閘蟹養殖規模約1.1萬畝,每年平均產量1200噸以上,產值達1.6億元。大閘蟹已變身百姓致富的“金鑰匙”,成了帶動白湖漁業增效、農民增收的重要主導產業。

“要生態,也要富民。要產業,也要環境。”白湖鎮黨委書記葉國玉說,近年來,白湖藉助生態養蟹,既美了環境,又推動了螃蟹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生態富民效應逐漸放大,生態環境指數與富民指數同步提升。

葉國玉表示,接下來,白湖鎮將進一步推動傳統蟹業轉型升級,打造最宜蟹居的水生態環境,提升大閘蟹生態品質和效益,積極探索蟹產業高質量綠色發展新路徑,讓當地群眾共享綠色、生態發展“紅利”。(出處:廬江縣融媒體中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