夸人品味好,罵人品味壞——品味到底是個啥?

巴爾扎克,按照當時人的描述,是個俗氣貪吃的胖子,每當騙到筆預付稿費,他便迫不及待去搞花裡胡哨的裝飾,勾搭貴婦人。同時代的諸位,大家都覺得他沒品味,甚至對他推重不已的毛姆——毛姆認為巴爾扎克、托爾斯泰、陀神和狄更斯是史上四大小說家——都覺得他故事講得好,可是文筆差。

但這不妨礙如今,您書架上放一本巴爾扎克的書,客人翹大拇指:有品味!

勃拉姆斯從小窮困,所以得去賣酒的地方彈鋼琴養活自己,沾染了一身市井氣。據說第一次去李斯特家拜訪,聽他彈琴,居然沒禮貌地就睡著了。到他成名後,上流社會依然覺得他沒什麼教養,粗魯沒品味,他自己都承認。

然而這不妨礙他寫出第一首交響曲,就被當時人稱作“第十交響曲”——從此貝多芬的九大部有了真正的接班人。

如今您聽勃拉姆斯的音樂,也算是有品味的象徵了吧。

貝多芬《第九交響樂》當年首演時,門德爾松的父親(一個頗有品味的銀行家)去聽了,覺得是烏鴉叫,毫無品味。那個年代,維也納人覺得聽羅西尼的歌劇才有品味;貝多芬?不夠優雅。

但現在,貝多芬的歷史地位毋庸置疑。您聽奧芬巴赫們的輕歌劇?太小巧了,不如聽貝多芬有品味。

陶淵明的詩在鍾嶸《詩品》的評價裡不高,沒什麼品。但到宋朝,蘇軾覺得陶淵明品味高得不得了;自那之後,讀陶淵明詩便成了品味象徵了。

麥爾維爾《白鯨》剛出版時,賣得極差,美國人民覺得:這玩意就一個土裡土氣的航海捕鯨小說;一百年後,這玩意被承認為名著了,品味絕高。有一段時間,英國還有人把讀《白鯨》與讀《尤利西斯》並列,覺得這玩意有品得沒邊了。

這些曾經被認為很沒品的傢伙,創造了一些後世人等追著覺得特有品的文本。

那麼問題來了:這幾位爺,算是有品還是沒品呢?

或者更進一步:品味到底是什麼?

彼得·梅爾先生寫過本書,《有關品味》,裡面大談魚子醬的吃法、雪茄的抽法、老式旅館的選法、巴拿馬草帽、訂做西服諸如此類。

但他也不失揶揄地表示過,有品味的關鍵是,不要矯揉造作擺譜;儘量砸錢在最高級的東西上。

說來說去,“若無其事地砸錢”,就是他老人家的品味了。

不太好聽,但咱們可能接近真相了。

19世紀時,法國大師丹納認為:路易十四到路易十五那段,宮廷裡的法國人最有品。

那時候,諸位爵爺與夫人,各自談吐雅緻,說話語調不高不低,書信簡潔幽默,善於揶揄,陽傘華服天鵝絨,用瓷器,觀繪畫,精細典雅,逛著花園子,在客廳裡溫文爾雅地聊天,是所謂攝政風格到洛可可風格。

19世紀大革命之後,大家還時常回憶18世紀,覺得那樣田園牧歌的儀態和打扮,算是有品味。

但其實早在18世紀,百科全書大神狄德羅已經對此不爽了。在狄德羅看來,所謂品味,大概就是:別冒頭。

我們回看18世紀流行的品味,很容易發現:那就是在一大群受了類似教育的人群裡,亦步亦趨,不要做過度的事。

在他們的許可範圍內表現出一種儀態上政治正確的溫和與有趣,就算是有品味。

為什麼這種品味會被認為是至高無上的呢?

因為這種品味的代表人等,出自宮廷,掌握著話語權。

事實是:品味是一個浮動的東西,是一個有話語權的圈子

裡默認的,中庸平衡的政治正確。

但品味,作為一個沒有可度量標準的玩意,是會改變的。

《泰坦尼克號》裡有個經典細節:女主角收藏當時還沒成大名的畢加索的畫——1912年泰坦尼克號沉沒時,畢加索年過而立,剛搞了幾年立體主義,的確還挺先鋒,沒成為經典。

她那個工業巨頭未婚夫道:“相信我,這貨不會成名的。”

而Rose拿的這幅畫,正是如今的經典《亞威農少女》。

夸人品味好,骂人品味坏——品味到底是个啥?

回到巴爾扎克。

他在不止一篇小說裡,談論如何追逐品味:

——去貴婦人的宅子與舞會里多加歷練。

——在衣食住行每個方面都閱歷與見識。

——背下天鵝絨、葡萄酒、菸草、傢俱、歷史方面的知識。

如此,自然便顯出品味來。

大仲馬更惡毒些,《基督山伯爵》裡,基督山一個水手出身的人,只要對巴黎的貴族們顯得“我來自東方”,對歷史、奢侈品、航海、銀行業務都格外在行,又顯出有錢,自然就品味超凡了。

貝阿特麗絲·羅斯柴爾德——聽到這個姓氏,您就懂了——早年喜歡新派藝術,認為古典藝術挺土的;到大家都喜歡新派藝術時,她在尼斯海岬造了一個純路易十六+威尼斯混搭風的別墅。

那時社交圈都覺得她有品味爆了——為什麼呢?

因為她確實有錢買得起路易十六王后以前用的東西,以及,她一個羅斯柴爾德家的人,確實有錢有勢到讓大家都拜服她裙下。

夸人品味好,骂人品味坏——品味到底是个啥?
夸人品味好,骂人品味坏——品味到底是个啥?

所以啦:品味是會變化的,而掌握品味標準的,通常是最有話語權的人。

如果您志在融入一個圈子,那隻要稍微跟隨著大家亦步亦趨,適當地微笑緘默,便會顯出有品來:因為品味的話語權,通常不由你操控,也不必強自去擺譜。

如果您的實力夠硬氣,大可以繼續特立獨行。最後也完全可以靠自己的實力,讓大家都覺得您才是品味的標準——雖然這可能需要一定的時間。

雷諾阿在被罵了半個世紀粗俗後,到七十多歲親眼看自己的作品進了盧浮宮(當然,他的作品現在主要在奧賽)。藝術史家半開玩笑地說,主要是雷諾阿(和莫奈)活得夠長,來得及看見自己成為傳奇。

雖然他們自己估計沒太在乎,一直在繼續畫自己想畫的東西。

夸人品味好,骂人品味坏——品味到底是个啥?

如果您發現了,這玩意其實很無聊,那就對了。

一個時代的品味,站遠了看,就是這樣子:

浮動的、飄忽的、跟風的、朝令夕改的、旨在讓身處其中的人亦步亦趨不敢逾越的、為了營造鄙視鏈而存在的玩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