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貝兒》:束縛你的,不只是愛

“一個人如果沒有自己的見解,那會是多麼可怕的事啊!——契訶夫《寶貝兒》”

一個人若是沒有自己的見解,就沒有對生活的主動性。他的一切喜怒哀樂只能依附於別人,這樣的人註定要悲劇一生。

做自己的決定者 |《寶貝兒》:束縛你的,不只是愛

俄國作家契訶夫的短篇小說《寶貝兒》,講的就是一個只會依附於人,沒有自己見解的女人。

主人公奧蓮卡是一個不能沒有愛的女人,她的愛需要有所依託。在結婚之前,她愛過她的父親、姑媽以及法語老師。

後來,她嫁給什麼樣的人,就覺得對方做得事情最有意義、最有趣,甚至模仿對方的口吻說話。她不是水性楊花,而是命運好像有意捉弄她似的,第一個第二個丈夫都病死了,獸醫情人又被徵調遠方,她不得不一次次為自己的愛尋找歸宿。

當沒有人愛的時候,她空虛到“根本就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要活在這個世界上”。

最後,當她看到獸醫的兒子薩沙後又母愛爆棚——“從未如此忘我地獻出過自己的心靈”,薩沙對她是否同樣依戀,似乎一點也不重要。她只是需要有一個人可以讓她愛,就可以了。

大家都叫她“寶貝兒”,就有一種憐憫在裡頭,是她的卑微讓人覺得可憐。

做自己的決定者 |《寶貝兒》:束縛你的,不只是愛

她不是卑微於某一個人,而是卑微於愛。

她不會放不下任何人,只是放不下自己的愛。當有新的寄託時,昔人往事都在她的記憶裡不復存在。

奧蓮卡只是契訶夫筆下一個虛構的人物。但現實中,這樣的女孩並不少見。一段感情結束後,馬上急於投入到另一段感情中,她們的世界,除了愛,沒有任何其他感興趣的,或是可以填滿生活的內容。她們容易去愛,也容易被傷害。她們不明白:

為什麼總是遇不到對的人?為什麼受傷的總是我?為什麼一戀愛自己就像變了個人,小心翼翼,處處討好?

其實,這一切都有跡可循。

一、 愛的卑微,源於依賴型人格障礙

一個對生活灰心絕望,整日抱怨的戲院老闆,她被他的不幸所感動;還處在喪夫的悲痛中,木材廠經理幾句安慰的話,就撩撥了她的芳心;經理去世後,她又順其自然地和經常來家裡閒坐的獸醫好上了。

在愛中,她可以忘記整個世界。和戲院老闆在一起時,她覺得“世界上最重要、最了不起、最不可或缺的東西就是戲院”;和木材經理在一起時,她覺得“自己生活中最重要、最不可缺少的東西就是木材”,而戲院的戲就是瞎胡鬧,看戲“沒有什麼好處”;和獸醫在一起時,又對“牛瘟、家畜的結核病和本地屠宰場的事”倍感興趣。

只要有男人靠近她,她就毫無防備地獻上自己的愛。

她不受傷,誰受傷?

契訶夫雖然覺得她可悲,但也忍不住憐惜她,這很符合契訶夫的“情聖”體質。所以,在他的筆下,奧蓮卡並不是特別慘。至少她所依附的男人,也真心對她。

做自己的決定者 |《寶貝兒》:束縛你的,不只是愛

而現實卻比故事殘忍多了。

生活裡,像奧蓮卡這樣的女人,極容易遇上渣男。因為她們渴望依附於某個人,而這種渴望是盲目的、急切的、非理性的,所以也是危險的。她們以為只有一段新的戀情才能撫平上一段戀情的傷痕,可這樣的冒險往往讓她們輸得萬劫不復。

在上一期《奇葩說》中,辯手大王的一句話戳中了很多人:

“但凡別人對我好一點點,我就覺得這就是愛了,就想付出全部去愛。”

這是典型的依賴型人格。這樣的人害怕獨處,孤獨讓他們覺得無助。他們害怕被拋棄,當親密關係終結時,會異常絕望。

就像奧蓮卡在每一任丈夫離開時,都有一句模式化的哭訴:“你把我丟給誰去照料呀?”

具有依賴型人格的人長期處在自我價值缺失中而不自知

。找一個可以依附的人,就能馬上緩解獨處的不安全感,這對他們來說,就像渴了喝水一樣自然。但代價是,自主性和能動性越來越差,甚至會放棄個人趣味和人生觀去迎合討好,並極有可能再一次受到傷害。

“人生是一場冒險”這句話沒錯,但有些時候將自己置於險境的人恰恰就是自己。

二、 移情是依賴型人格的外在表現

弗洛伊德認為,移情是一個人對其他權威人物的自願誠服,一個人感到無助,迫切需要較有權威的領袖,並隨時準備聽命於這種權威的情境。而在精神分析的移情中,這幾乎和移情的對象所具有的氣質、稟賦毫無關係。

奧蓮卡在第一個丈夫死後三個月就和木材經理結了婚,木材經理病死後六個月又和獸醫在一起了。

契訶夫說,“她如果不依戀於某個人,估計連一年也過不下去。”

獸醫被徵調遠方後,她生無可戀,整個人像被掏空了一般。原先,至少可以用愛人的思想來偽裝自己自欺欺人,而現在,她對什麼都沒興趣,也沒有見解。她變得不愛說話,也沒了笑容。

當獸醫帶著兒子薩沙再次出現時,她激動地失聲痛哭,那是壓抑太久之後的釋放和爆發。她求他們住下,並把自己的房間騰出來給他們住。

做自己的決定者 |《寶貝兒》:束縛你的,不只是愛

即使她一而再地品嚐到建立於親密關係之上的安全感轟然坍塌之後的苦澀,但仍然一有機會就付出真心,不顧一切地全盤依附於人。

正如弗洛伊德所說,移情只是需要誠服於某個人,和這個人的氣質、稟賦毫無關係。所以,怨天尤人的戲院老闆,沉悶的木材經理,甚至初次見面的獸醫兒子,都能成為她移情的對象。

依賴型人格是她行為的本源,受其束縛,她需要不斷地為達到自我滿足而鬥爭,於是,就表現為向外不斷地尋求可以讓自己寄託和依戀的人。

正如文中所提到的“她需要的是那種能夠給她指明生活的方向、給她以思想,並使她的血液重新溫暖起來的愛情。”只有完全誠服於某個人,她才能達到心理上的平衡。

做自己的決定者 |《寶貝兒》:束縛你的,不只是愛

之前有一句話頗為流行,“治療失戀最好的方法就是開始一段新的戀情”。

對於具有依賴型人格障礙的人來說,這不是好方法,而是毒雞湯。它正好為她們盲目依附於人提供了依據,使她們深陷人格障礙的束縛和潛意識地移情中而不自知,不斷地消耗自己。

三、 成為自己的決定者

阿德勒在《自卑與超越》中指出:“個人典型的生活樣式是很早就會建立起來,在四五歲的年紀,我們已經可以看出其主要輪廓。生活樣式體現了一個人的人格。”

成人的依賴型人格確實和童年的某種經歷相關。但,這並不是說,具有這種人格特徵的人就要一生受其困擾。

家庭治療專家薩提亞認為:“人的一生有三次出生,第一次出生,是精子與卵子的結合,創造了一個生命;第二次出生,是母親把我們生下來,進入一個已經存在的家庭系統;而第三次出生,就是我們成為自己的決定者。

前兩度出生,人們沒有進行有意識的選擇。當人們成功地實現整合、找到新的自我意識時,就會第三度出生。”

也就是說,不管原生家庭、童年經歷對一個人的影響有多重大,我們都不要放棄主動性,只要刻意地努力去改變,人生就會向好的方向發展。

1、 多自省。

作家武志紅說:“人生裡最難的是認識自己,最容易忽視的是總結過去。

只有不迴避,多總結過往,才能更加清晰的認識自己。認識自己包括直面現在的自己和童年的經歷。正確認識自己,才能接納自己,才能去愛自己,才能在關鍵時刻有所警覺,做到自我救贖。

2、 多讀書。

有這麼一句話:“讀書能解決人生80%以上的迷茫。”

深以為然。讀書可以讓你在方寸之間,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讀書可以拓寬你的眼界,打開你的思路。

讀書,是重塑自我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3、 培養個人愛好。

愛好可以點亮生活,戰勝空虛感。當一個人在獨處時,有事可做,心思有所寄放,就不再害怕孤獨。

說到底,具有依賴型人格的人想要有所改善,就要讓自己變得更強大。只有從內在豐盈,才能對生活有更多的能動性,才能成為自己的決定者。

我是濛濛王,寫走心的文字和您一起體會人生。以上是我對《寶貝兒》一文的粗淺認識,歡迎您在評論區批評指正,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