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大唐詩人中的“探花郎”?

如果為唐朝的大詩人排個名,到底誰高踞榜首?李白和杜甫誰能榮膺“狀元”?一一大笑曾不止一次的被問及。

常言道:武無第二,文無第一。說實話,這真的是個很無奈的話題。

整個唐代湧現了2536位有名有姓的詩人,李白與杜甫無疑聯袂站在方陣的最前排,無可爭議。

一個詩仙,一個詩聖,一個泰山,一個北鬥,一個現實主義的表率,一個是浪漫主義的先驅,他倆繡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確實很難區分,也沒必要去做這個無用功。

誰是大唐詩人中的“探花郎”?

狀元、榜眼並列了,三甲只餘下一個名額了,那就說說探花郎吧!倒底誰是唐代繼李杜之後的第三大詩人,這曾經是又一樁筆墨官司,公理婆理還有大姑子小舅子的理各執一端,打了多年也沒有明確的定論。

大笑反覆斟酌,有望進前三甲的,應該有詩傑王勃,詩佛王維,詩家天子王昌齡,詩王白居易,詩鬼李賀,與小李杜李商隱、杜牧。

一、被高估和低看的王昌齡

在大唐詩人方陣中,王昌齡是個奇特的存在:一方面被高估了,居然有詩家夫子甚至詩家天子王江寧的名號;一方面又被低看了,在一線大詩人中,並沒有得到應有的關注。

據史載:“唐人《琉璃堂圖》以昌齡為詩天子。”今人猜測,詩家天子這個名號王昌齡怕接不住,也許是詩家夫子之誤一一隻差一個出頭嘛;而夫子又如李白“吾愛孟夫子”的孟浩然,可以解做先生或者老師。算來算去,恨不能把王昌齡的尊號給算成村裡的學究了。

誰是大唐詩人中的“探花郎”?

但是,如果把夫子解做與孔夫子那個夫子的近義呢?如果……

大笑竊以為,王昌齡與李白同時代,能被贊為詩家天子或詩家夫子的名號,流傳1000多年,絕非偶然,自有其道理。

王昌齡對唐詩有兩大貢獻:

第一個貢獻就是把七言絕句這種精短詩體,推向成熟並進而達到巔峰。

初唐時,詩壇還是五言詩的天下,七絕只有70多首傳下來。盛唐詩人王昌齡、李白大力倡導,並撰寫出大量的上乘七絕,才使這種詩體作為主要的唐詩體載確立下來。盛唐七絕共四百七十二首,其中王昌齡就有七十四首,幾乎佔了六分之一。所以,王氏有七絕聖手的美譽。

七絕地位的確立,對中唐、晚唐乃至後世影響深遠。比如,毛主席也寫了不少七絕。

王昌齡的七絕名作、佳句不勝枚舉,第一代表作是那首被譽為唐人七絕壓卷之作的《出塞》,這首詩同時堪稱邊塞詩的巔峰之作。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征程人未還……”千年之前,萬里之外,從宇到宙,從時間到空間,這就是一首小詩的力量,確是神品。

誰是大唐詩人中的“探花郎”?

明代文學家陸時雍在《詩鏡總論》中評價了王李二人的七絕:“王昌齡多意而多用之,李太白寡意而寡用之。昌齡得之錘鍊,太白出於自然,然而昌齡之意象深矣。

王昌齡詩緒密而思清,長於寫景,情景交融。存有文集六卷,今編詩四卷。

王昌齡對唐詩的第二大貢獻,是奠基、開創了邊塞詩派。

大唐自開國之始就邊患不斷,但從初唐四傑以後,詩壇幾乎沒有邊塞詩作。

開元十三年,27歲的王昌齡匹馬單槍遠赴西北河隴邊疆,獨特的生活閱歷和感悟,轉化為大量的邊塞詩,也逐步形成了雄渾、磅礴、豪放、悲壯、瑰麗的風格,體現出詩歌的陽剛之美。

此時,岑參才11歲,高適還沒有開始邊塞生活。

誰是大唐詩人中的“探花郎”?

至此,原本苦苦支撐的邊塞詩頓時生動、豐滿起來,在盛唐的詩壇裡雄踞一席。後來岺參、高適等在此基礎上進一步開疆拓土,使邊塞詩派卓然而成大派。

此外,王昌齡的送別詩和閨怨詩也有傑出建樹。

50多歲,王昌齡反鄉途中被亳州刺史閭丘曉殺害。如果再給王昌齡幾年時間,他的詩集會更厚實,詩名也會更高,在詩壇的地位自然也會更尊崇。

二,多才多藝、禪意凜冽的王維

如果拚顏值,如玉樹臨風般的王維,是探花郎當然之選,也就沒別人什麼事了。如果論詩作、論貢獻,王維也是建樹多多,可圈可點。

王維少年得志,二十一歲狀元及第,出仕後官至尚書右丞,所以又稱“王右丞”。

王維得享“詩佛”大名絕非幸至,世有“李白是天才,杜甫是地才,王維是人才”之說。

他與孟浩然創立並領銜的山水田園詩派,開一脈風氣之先,清新雋秀,佳作累累,對後世影響深遠。

誰是大唐詩人中的“探花郎”?

王維博學多才,除詩人身份之外,又是傑出的畫家,還通曉音樂,篤信佛教,以擅長將樂理、畫理、禪理融入詩而著稱。

連詩畫兼精的超級大高手蘇東坡也曾盛讚:“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成為高贊王維作品的最著名、也是最權威的評價。

所謂“詩佛”,不僅是說王維詩歌中的禪意,更主要的是表達了對他在唐朝詩壇地位的肯定。王維雖不能比肩李杜的詩仙、詩聖,但是與詩豪、詩魔、詩傑、詩鬼等相比,則是不遑多讓了。

“一生幾許傷心事,不向空門何處銷!”少年得志的王維,由於受到了幼年喪父、中年喪妻並失去子息之望等人生大悲,和宦海失意的影響,中年以後過著半官半隱的生活,體現到作品裡,則是多清冷幽深,出離塵世,禪意凜冽。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是王維的一種高境界,也是新境界。

王維在詩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無論邊塞詩、山水詩、愛情詩還是贈別詩,都有流傳千古的精品佳篇。

誰是大唐詩人中的“探花郎”?

比如《使至塞上》,比如《山居秋溟》,比如《送元二使安西》,比如《相思》。包括十七歲時所作《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也是廣為傳誦的精品……

王維也有逆襲李杜的時候。在唐代的詩選中,殷璠的《河嶽英靈集》不僅不收杜甫的詩,而且收王維詩比李白還多。顯然,遴選者更欣賞王維的詩作。

三,數質雙高與國際範的白居易

與王昌齡一樣,白居易也有一個嚇人的詩壇名號:詩王。同時,他也兼有一個名號:詩魔。

白居易自幼聰穎過人,讀書仍十分刻苦,讀得口都生了瘡,手都磨出了繭,年紀輕輕的就白了頭。如此瘋魔痴迷,遂得號詩魔。

記得上中學時,介紹唐詩的課文都是李白、杜甫與白居易三大詩人並列,後來撥亂反正,白的位置後退了一步,才進一步突出了李杜的泰山北斗地位。

誰是大唐詩人中的“探花郎”?

大唐詩人探花郎如果矚目白居易,至少有兩條是無可替代的。

一是數量全唐第一。

白居易留詩3000多首,全唐詩都算上也就五萬多首,他一個人就佔了十幾分之一。李白存詩也就900多首,杜甫1400多首

白居易不僅僅是數量為王,而是一位多產高質的詩人。

他的詩有諷諭、閒適、感傷、雜律等類。基本風格是平易淺切,明暢通俗,因而能雅俗共賞,流傳極廣,在中外影響很大。和元稹友誼甚篤,世稱“元白”;晚年與劉禹錫唱和甚多,人稱“劉白”。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據說白居易在日本備受尊崇,幾至封神。平安時代的《本朝麗藻》中說:“本朝詩人才子無不以白氏文集為楷模矣”。在有日本的紅樓夢之稱的《源氏物語》中,引用白居易的詩更是高達108處。

這大致是白居易稱王的主因吧。

二是倡導新樂府運動並身體力行。

白居易是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也是杜甫的有意識繼承者。

誰是大唐詩人中的“探花郎”?

新樂府運動由於前有杜甫開創的傳統,後有元結、顧況繼其事,張籍、王建為先導,到了“元白”時期,更是明確地提出了“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的一整套理論,加之元稹、白居易創作了大量新樂府詩歌,給當時以極大影響,促成這一文學運動取得了很大成就。

在中唐、晚唐,一度比較看重元白的詩和王孟山水田園派的詩。也曾有一股“逆流”,認為白詩最了不得,可以和李杜分庭抗禮,甚至力壓李杜,所以白居易的“詩王”名號似乎更響了。

唐代詩選中,殷璠的《河嶽英靈集》不收杜甫詩,高仲武的《中興間氣集》不收李白詩,姚合的《極玄集》則李白和杜甫的都不收。

文壇領袖韓愈不以為然,他在《調張籍》中寫道:

李杜文章在,

光焰萬丈長。

不知群兒愚,

那用故謗傷?

蚍蜉撼大樹,

可笑不自量。

白居易的人生主張,是“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終其一生,白居易過的比較滋潤,也屬於人生大贏家那一類的。

誰是大唐詩人中的“探花郎”?

官當的大。說大,至刑部侍郎、太子少傅,往小了說被貶時還做了幾個州的刺史,比如貶在杭州時還疏通了西湖九井。

詩寫的多而好。這一條就不用多說了。

享受生活及時行樂。儘管後半生屢屢被貶,但醇酒韶樂美女,樊素小蠻,也落得逍遙快活。

終年75歲。在那個時代是高壽了。

其他幾位入圍者

名列初唐四傑之首的王勃,人稱詩傑。

他十四歲就寫下了滕王閣序並詩這樣光耀千古的名作。是他,寫下了“海內存知已,天涯若比鄰”的豪放與曠達,“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壯闊與精微。

誰是大唐詩人中的“探花郎”?

可惜天妒詩才,年僅26歲就英年早逝,不然以他的天份、成就和追求,誰敢說不能問鼎三甲呢?

詩鬼李賀,系李唐皇族子弟,但家道沒落了。他聰敏早慧,大器早成,童年就能寫詩做文章,15歲時已經很有名了。但是因為避諱,被迫不得應進士試。後來做了三年奉禮郎,便辭官還鄉。

毛澤東很欣賞李賀的詩,盛讚他是“英俊天才”。

李賀的詩充滿濃烈的浪漫主義色彩,想象奇譎,色彩瑰麗,獨樹一幟,有“長吉體”之稱。

印象深刻的是李賀時常騎個毛驢外出去寫生,一旦有了詩意、好句,就在驢背上拿出紙筆錄下來,扔進背後的揹包,策驢再走……

李賀27歲就鬱郁而死,是唐朝詩壇上又一位早逝的著名詩人。

此外,還有善作無題、善用典故、善寫七律的李商隱,和把七絕寫出新高度的杜牧。“小李杜”與王勃、李賀一樣,是陪榜的,本擬如數家珍一一道來,但限於篇幅,只好割愛了。

誰是大唐詩人中的“探花郎”?

珍珠大笑 文學學士,攜筆從戎後曾任原瀋陽軍區前進報社文藝副刊編輯、主編,主任編輯,獲得中國新聞獎、解放軍新聞獎、共青團新聞獎以及省以上新聞獎、徵文獎計數十個,獲得省"優秀新聞工作者"榮譽稱號,也曾入圍新浪草根名博的歷史文化新人,榮立二等功兩次、三等功五次,有新聞文學作品集《鐵血男兒》面世,有多種報告文學、散文、雜文、詩歌刋於紙媒或收錄於各類選本中,曾任十餘種書籍的編委、主編、編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