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無處安放”的共享單車到吾心歸處的“深圳村落“

繼去年跨越20多個城市拍下50多處共享單車墳場的《無處安放》影像系列引起社會關注後,最近,攝影師吳國勇帶著他跑遍深圳近200個自然村後新創作的《深圳村話》出現在大眾視野裡。

从“无处安放”的共享单车到吾心归处的“深圳村落“

△ 在被高樓大廈包圍著的下沙村廣場上,村裡的黃氏宗親聯誼會及客家人傳統的“大盆菜”宴。上萬人同吃大盆菜的流水宴席創造了新的吉尼斯世界紀錄。——選自《深圳村話》影像系列

從一個話題風暴中心到另一個話題風暴中心,今年56歲的吳國勇卻對這一切看得雲淡風輕。曾為水利工程師的他用自己幾十年形成的理性思維對攝影題材進行梳理,細緻、嚴密的邏輯貫穿作品始終。

在與他對話前,讓我們先花費一點兒時間,沉下心來欣賞吳國勇這兩個影像系列的部分攝影作品。

- 無處安放——中國共享單車墳場奇觀 -

从“无处安放”的共享单车到吾心归处的“深圳村落“

△ 武漢武昌

从“无处安放”的共享单车到吾心归处的“深圳村落“

△ 廣州海珠

从“无处安放”的共享单车到吾心归处的“深圳村落“

△ 石家莊欒城

从“无处安放”的共享单车到吾心归处的“深圳村落“

△ 西安西鹹

从“无处安放”的共享单车到吾心归处的“深圳村落“

△ 廈門同安

从“无处安放”的共享单车到吾心归处的“深圳村落“

△ 東莞萬江

从“无处安放”的共享单车到吾心归处的“深圳村落“

△ 南京建鄴

从“无处安放”的共享单车到吾心归处的“深圳村落“

△ 杭州下城

从“无处安放”的共享单车到吾心归处的“深圳村落“

△ 福州晉安

从“无处安放”的共享单车到吾心归处的“深圳村落“

△ 襄陽襄州

从“无处安放”的共享单车到吾心归处的“深圳村落“

△ 上海虹口

从“无处安放”的共享单车到吾心归处的“深圳村落“

△ 北京朝陽

从“无处安放”的共享单车到吾心归处的“深圳村落“

△ 上海靜安

从“无处安放”的共享单车到吾心归处的“深圳村落“

△ 廣州海珠

从“无处安放”的共享单车到吾心归处的“深圳村落“

△ 昆明五華

从“无处安放”的共享单车到吾心归处的“深圳村落“

△ 東莞東城

从“无处安放”的共享单车到吾心归处的“深圳村落“

△ 武漢蔡甸

从“无处安放”的共享单车到吾心归处的“深圳村落“

△ 武漢洪山

从“无处安放”的共享单车到吾心归处的“深圳村落“

△ 深圳龍崗

从“无处安放”的共享单车到吾心归处的“深圳村落“

△ 天津王慶坨

从“无处安放”的共享单车到吾心归处的“深圳村落“

△ 長沙天心

- 深圳村話:一座城前生今世糾纏共生的進化樣本 -

【廣場】

从“无处安放”的共享单车到吾心归处的“深圳村落“

△ 上合村文化廣場

从“无处安放”的共享单车到吾心归处的“深圳村落“

△ 水圍村文化廣場

从“无处安放”的共享单车到吾心归处的“深圳村落“

△ 塘下湧村文化廣場

从“无处安放”的共享单车到吾心归处的“深圳村落“

△ 南嶺村文體中心

【牌坊】

从“无处安放”的共享单车到吾心归处的“深圳村落“

△ 皇崗村牌坊

从“无处安放”的共享单车到吾心归处的“深圳村落“

△ 丁頭村牌坊

从“无处安放”的共享单车到吾心归处的“深圳村落“

△ 田心村牌坊

从“无处安放”的共享单车到吾心归处的“深圳村落“

△ 低山村牌坊

【宗祠】

从“无处安放”的共享单车到吾心归处的“深圳村落“

△ 皇崗村-莊氏祠堂

从“无处安放”的共享单车到吾心归处的“深圳村落“

△ 羅田村-韋齊賴公祠

从“无处安放”的共享单车到吾心归处的“深圳村落“

△ 俄地嚇村-陳氏宗祠

从“无处安放”的共享单车到吾心归处的“深圳村落“

△ 六約村-李氏宗祠

【諸神】

从“无处安放”的共享单车到吾心归处的“深圳村落“

△ 村中諸神

从“无处安放”的共享单车到吾心归处的“深圳村落“

△ 家廟前虔誠祈禱的女人

- 對話吳國勇 -

(注:以下拍者君簡稱“拍”,吳國勇簡稱“吳”)

拍:您原為水利工程師,後下海經商,是怎麼接觸攝影並對其感興趣的?

吳:我接觸攝影還是在上世紀80年代初。那時候我剛畢業參加工作不久,被領導安排編輯一本工程畫冊。在帶著攝影師外拍完成這本畫冊的過程中,我開始喜愛上了攝影,並買了自己第一部相機,是國產的鳳凰牌135相機,花了我幾乎4個月的工資。

那時我是一名技術員,主要還是得搞好本職工作,只是業餘時間玩玩,再後來下海經商就更沒有時間玩了。到2010年左右,我對經商徹底厭倦了,才又重新拿起了相機。

重新拿起相機開始系統學習攝影的最初幾年,我只是一名攝影發燒友,是滿世界追光逐影的“單反大爺”中的一員。除了將國內那些攝影聖地都跑了個遍,我還跑到國外去拍“人文片”。

當時的確很亢奮,但拍著拍著就覺得沒意思了,這些所謂的大片跟自己沒有任何關係。於是我開始嘗試把相機作為一種表達工具,去關注自己身邊的人和事,關注這個社會。

拍:從風光攝影到紀實攝影,您轉變的契機是什麼?您覺得這兩個攝影領域有什麼相通與不同?

吳:在我看來,風光和紀實這兩個攝影領域最大的區別是,風光攝影很難有思想上的內涵,只能給人短暫的愉悅,而紀實攝影卻能表達出我們對社會獨自的觀看,這是讓人著迷的。

我很慶幸在我作為發燒友期間,就接觸到了拍攝《新國人》的紀實攝影師李政德老師,他為人純粹,對我影響很大。

另一方面,從自身來說,轉變的原因也可能跟我天生不安分的性格有關。

拍:《無處安放》和《深圳村話》這兩個題材對您的攝影之路起到了什麼影響?

吳:其實《深圳村話》的開拍時間要遠早於《無處安放》,前者從2012年就開始拍了。這是我從風光轉到對身邊事物觀看的一種自然而然的選擇,但那時更多的是獵奇式的街拍,表達還是混亂蕪雜的。

我對共享單車“墳場”深入拍攝的過程才是自己的蛻變期。在不斷尋找拍攝單車墳場的過程中,我覺醒並感受到了攝影的力量,這種力量牽引著我不斷往前,用相機完成自己的觀看。

與此同時,國內攝影圈的許多大咖如鮑昆、羅大衛、李政德、王久良等老師都對這一項目予以肯定並給出了具體的指導,這也讓我的攝影語言快速完善起來。反過來讓我重新理清了關於深圳“城中村”的觀看錶達方式。

拍:拍攝《無處安放》時您跑了國內20多個省的50多處共享單車墳場,《深圳村話》您也記錄了近200個自然村,這種拍攝模式對您而言有哪些挑戰?與您的個性有什麼聯繫?

吳:《無處安放》和《深圳村話》雖然題材不同,但都是田野調查的類型化拍攝手法,基數龐大的拍攝模式對我來說並不是問題。

因為我不是攝影科班出身而是一名理工男,完成建模後的實施步驟除了跑得辛苦點,過程反而簡單,和寫一篇論文差不多。

理性、按部就班的理工男性格對完成這種題材大有裨益:為拍到理想中的“極致”畫面,《無處安放》裡的許多單車墳場以及《深圳村話》裡的很多村,我都會跑很多趟。

拍:拍攝這兩個題材的困難之處是什麼?

吳:困難當然很多,比如拍攝《無處安放》時怎麼尋找到那些隱藏的單車墳場,排除各種干擾拿到素材;拍攝《深圳村話》時如何從蕪雜的拍攝內容中理出一個系統的表達思路,等等。

但回過頭看,最大的困難其實還是我們對這個社會的認知水平有限。如果對世界沒有自己的理性思考,那就沒辦法有自己獨特的觀看和表達。

所以我們還是要不斷強化學習攝影之外的東西。

拍:接下來有什麼新的攝影計劃?會繼續拍攝這兩個題材嗎?

吳:柏拉圖的“洞穴理論”很形象地反映了我認知的變化過程,也許我只是剛踏出洞口的那個人吧,舉目四望是一個遼闊嶄新的新世界,所以要拍的東西實在是太多了。

無處安放的共享單車墳場已經消失了,我接著在拍《無處安放2》,這是反映共享汽車與網約電動車墳場的,已拍了一段時間了,還在繼續跟蹤拍攝中。《深圳村話》反映的是我生活的城市,我想為深圳的“城中村”做一部百科全書式的“肖像”記錄,希望能做成吧。

另外,我現在正在進行的一個攝影項目是“香蜜湖”。香蜜湖度假村是中國大陸最早的一個大型遊樂場,1981年開業,現早已歇業並在拆除中,不久之後這裡將崛起深圳一個新的CBD。其本身帶有深刻的共情記憶、歷史符號等價值,太值得用攝影表達了。事實上我已經拍了幾年了,希望能很好地完成吧。

校對 劉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