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昶:奔向田間地頭“拔窮根”——記浦北縣三合鎮新村村駐村第一書記

劉昶:奔向田間地頭“拔窮根”——記浦北縣三合鎮新村村駐村第一書記

2019年2月,欽州市政府辦公室(外事辦公室)的幹部劉昶被組織選派到浦北縣三合鎮新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作為一名英語翻譯的他,負責國際交流與外賓接待等工作,與扶貧工作的交集少之又少,但第一次接觸扶貧相關工作就讓他感觸頗深。那是2017年3月,劉昶作為英語翻譯陪同分管扶貧的欽州市領導前往位於泰國曼谷的聯合國亞太經社委員會,參加“第四屆亞太可持續發展論壇”。論壇首日,欽州市領導就欽州的可持續發展以及脫貧減貧的經驗做法作了精彩的主旨發言,得到各國代表的一致讚許,還同聯合國副秘書長阿赫塔爾進行面對面交流。作為一名翻譯官,能親口將中國的扶貧成就、將欽州的扶貧成果講述給國際友人,劉昶倍感自豪。成為脫貧攻堅偉大工程一員的想法自那時起便在劉昶心中生根發芽。

當得知時任新村村第一書記無法繼續進行扶貧工作時,他便主動接下了這根脫貧攻堅的接力棒。然而,劉昶來到新村村接任駐村第一書記時,他對村裡的情況幾乎一無所知。

進屯入戶調查走訪,做到精準施策

到村上任後,劉昶瞭解到新村村是浦北第二大貧困村,貧困戶多,分佈散,工作量很大。尤其是今年新村村有整村脫貧目標任務,更是讓他倍感壓力。但同時讓他高興的是,駐村工作隊員都是後盾幫扶單位的精兵強將,村幹部也能心往一處想,勁兒往一處使。於是,劉昶迅速進入角色,化壓力為動力,在村“兩委”幹部的配合下,帶領駐村工作隊挨家挨戶走訪調研。沒有基層工作經驗,他就向鎮幹部、村幹部取經,與工作隊員、村信息員探討交流工作方法;不熟悉扶貧業務,他就白天下村,晚上研讀上級文件,研究扶貧政策;語言不通,他就拉著會講普通話的村民做翻譯,有時連比劃帶猜,本地人幾分鐘就講清楚的事情,他往往要花十幾二十分鐘才能理解。幾個月下來,雖然皮膚曬黑了,鞋底磨平了,但是村裡的路摸熟了,村裡的話聽懂了,村裡的貧困戶記住了,群眾的所思所盼、熱點難點清晰了。

劉昶:奔向田間地頭“拔窮根”——記浦北縣三合鎮新村村駐村第一書記

“三合鎮新村村是浦北縣‘十三五’規劃貧困村,全村有農戶1438戶5595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197戶829人,已脫貧119戶566人,貧困發生率已從14.8%降至4.7%。2019年,新村村要實現62戶貧困戶231人脫貧摘帽,貧困發生率將降至0.55%。”劉昶如數家珍般介紹著村裡的數據,大到產業發展、集體經濟,小到哪戶今年建了新房,哪戶家裡種了百香果,他都瞭若指掌。把村裡的底子摸清後,劉昶便圍繞脫貧攻堅各項工作,集中解決重點難點問題。

劉昶:奔向田間地頭“拔窮根”——記浦北縣三合鎮新村村駐村第一書記

每次入戶走訪中,劉昶都會與貧困戶促膝長談,深入瞭解“兩不愁三保障”是否真落地以及該戶致貧突出問題,為脫貧精準把脈。有年輕勞動力的動員外出務工,需要在家照看小孩的動員種植養殖,無勞動力的申請帶資入股與小額信貸分紅,實現穩定資產收益分紅。劉昶一直把習近平總書記的話掛在嘴邊,“只有開對了‘藥方子’,才能拔掉‘窮根子’。”

推進基礎設施建設,解決群眾後顧之憂

為徹底打贏脫貧攻堅戰,加快鄉村振興發展,劉昶以扶貧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配套建設為突破口,統籌推進貧困村在交通、教育、醫療、水利等基礎設施項目建設,努力改善村民生產生活環境。

劉昶:奔向田間地頭“拔窮根”——記浦北縣三合鎮新村村駐村第一書記

“要想富,先修路”的至理名言早已人人耳熟能詳,劉昶也非常重視道路基礎設施的完善。他積極利用扶貧項目庫上報村裡繼續修建的進村路、“致富路”,半年之內,上報的10條道路已盡數完工,實現自然村村村通水泥路。今年6月底舉行的第二次精準幫扶“三方”見面會上,新村村脫貧榜樣人物,同時也是致富帶頭人的韋愛娟在散會前突然站起來說:“以前我家門口的進村路沒有硬化,一到下雨天就特別泥濘,鄉親們非常苦惱。駐村工作隊瞭解到情況後立刻幫我們修了路。現在每到陰天下雨,我都想到,如果沒有你們,我們還是要走在泥濘不堪的路上。真的感謝你們,感謝劉書記!”說著留下了激動的淚水。

水是生命之源,亦是農民的命根。劉昶深知水源的重要性。通過實地調研與分析研討,劉昶將急需修建的人飲工程項目與水利設施項目統籌上報,建設總投資200餘萬元。人飲工程受益貧困家庭共20戶,7月開工的被單碑水壩項目惠及新村村6個生產隊200餘畝農產的生產。

劉昶:奔向田間地頭“拔窮根”——記浦北縣三合鎮新村村駐村第一書記

新村村各項扶貧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項目建設正穩步推進,破解制約發展的交通與水利瓶頸,切實改善貧困村群眾生產生活條件,進一步加快鄉村振興步伐。道路與水利工程的修建已在帶動產業發展、促進當地群眾增收致富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築起安全的“小家”,打造幸福的“大家”

“我家未脫貧是因為住房不達標,我雖然沒什麼文化,也不太會講話,但我不等不靠,積極外出務工,增加收入。我家裡主要困難是三個小孩都在讀書,一個考研,一個高三複讀,一個專升本,實在沒有資金建房。劉書記了解到我的情況後,十分支持和贊同我對子女教育的重視。他立刻為我申請危改補助資金,還多方籌措建房資金。多虧了他,我家已建起了新房,目前正在安裝門窗。我相信年底一定能實現脫貧的。”預脫貧戶代表高如魁在精準幫扶“三方”見面活動上發言時說道,說到這裡時嘴角不經意地露出了一絲幸福的笑容。

劉昶:奔向田間地頭“拔窮根”——記浦北縣三合鎮新村村駐村第一書記

劉昶在組織幫扶幹部和駐村隊員進村入戶排查新村村群眾住房情況時,發現全村仍有27戶貧困戶住在危房,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住房保障一直是“兩不愁三保障”中最難啃的硬骨頭,由於貧困戶不願搬出老房子,又缺乏建新房的資金,村裡的危改工作一直進展緩慢。瞭解到這個情況,劉昶立即行動起來,一方面不分白天黑夜入戶動員,跟貧困戶講政策、擺事實,一方面主動聯繫鎮住建部門落實危改指標,同時多方籌措危改資金,將第一書記專項幫扶資金與市領導聯鎮包村資金、後盾單位資金統籌解決危改“硬骨頭”。

劉昶:奔向田間地頭“拔窮根”——記浦北縣三合鎮新村村駐村第一書記

最終,劉昶真誠為民的心感動了一戶又一戶貧困戶。駐村以來的短短八個月,危房改造的硬骨頭就被他啃了下來。截至2019年11月,新村村所有住危房的貧困戶均擁有了穩固的新房,全村的住房保障率也從年初的96.94%提升至99.17%。望著新建的樓房,高如魁高興地說:“多虧了劉書記,更感謝政府的好政策,我們終於住上新房了!”

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帶領貧困群眾就業增收

如何讓困難群眾更快地脫貧致富,怎樣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成了劉昶的心頭事。劉昶組織村“兩委”會、黨員、村民代表大會經常性召開,分析致貧原因,討論怎樣更好的利用現有優勢因素,謀劃發展產業帶動脫貧致富、怎樣拓寬群眾脫貧致富渠道、如何進一步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實力。

劉昶:奔向田間地頭“拔窮根”——記浦北縣三合鎮新村村駐村第一書記

經調研發現,村裡有不少家庭主婦閒暇時間較多,勞動力有富餘,就業增收有潛力。針對此情況,劉昶積極對接縣人社局,制定集體經濟增收方案,引進了兩個扶貧車間,分別從事茶葉採摘和體育護具加工,吸引83名勞動人口就業增收,其中貧困戶20戶。僅兩個扶貧車間,就可為新村村集體經濟增收3.2萬元。新村村通過發展壯大集體經濟,讓不少村民的錢袋子鼓起來了。2019年,全村實現集體經濟收入7.2萬元。集體經濟發展壯大了,貧困群眾收入更多了,脫貧的成效更加穩固。

劉昶:奔向田間地頭“拔窮根”——記浦北縣三合鎮新村村駐村第一書記

抓好產業發展是穩定脫貧的根本之策。劉昶立足新村村實際,大力發展以優質稻、柑橘、百香果、茶葉為主的特色種植業、以黑豬為主的特色養殖業和以越州黃欖基地核心示範區、燊生生態園為招牌的鄉村旅遊產業,全村扶貧產業從弱到強,多點開花,既實現了貧困戶增收,又增加了產業抗風險能力,走出了符合本地實際的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之路。

“讓村裡的黨員發揮先鋒模範作用,帶動貧困群眾增收脫貧很關鍵。黨員甘海燕帶動15戶貧困戶種植茶葉100畝,黨員韋愛娟帶動10戶貧困戶種植百香果44畝、富硒紫米20畝 。”三合鎮分管扶貧領導吳邦傑介紹說,在新村村,黨員帶著群眾群眾苦幹實幹實現增收脫貧的氛圍逐漸形成。

劉昶:奔向田間地頭“拔窮根”——記浦北縣三合鎮新村村駐村第一書記

從機關幹部走出辦公室、下到鄉村,在脫貧攻堅“主戰場”上奮力拼搏,帶領群眾改變了千百年來的貧困狀況,劉昶自身也得到全面鍛鍊和提升,並迅速成長起來。劉昶勇挑重擔、真抓實幹,立足崗位、履職盡責,面對脫貧攻堅重點難點工作,迎難而上,以只爭朝夕的幹勁,勇挑擔子,把藍圖變成現實、將願景化為實景。目前,新村村62戶貧困戶231人脫貧摘帽“八有一超”各項指標已全部達標,現已進入鎮級公示階段,貧困村貧困發生率將降至0.55%;貧困村脫貧摘帽“十一有一低於”各項指標均已達標,新村村將如期實現整村脫貧摘帽。

浦北縣脫貧攻堅信息宣傳辦 吳達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