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迴歸 騰訊股王地位不保?

2014年9月15日,阿里在紐交所遞交IPO申請後,在香港的路演上,馬雲曾感概道,“有人說,香港失去了阿里巴巴這個機會,我自己覺得是阿里巴巴錯失了香港。”

那個時候,市場上就有人覺得,阿里是會再回來的。

一、阿里為何在美國上市後,又在香港上市?

為什麼說,阿里是再次赴港上市呢?

早在2007年,阿里巴巴旗下B2B業務在香港IPO,募資116億港元,實現超募265倍,成為當時中國互聯網公司融資規模之最。掛牌後,其股價一度較13.5港元的發行價飆漲三倍,問鼎“香港新股王”。

然而,隨後2008年,全球經濟危機爆發,阿里B2B業務受到巨大影響,股價開始崩盤。2008年3月,阿里破發,10月跌至3.42港元低位,較發行價跌去30%。之後,於2012年阿里以發行價13.5港元退市。

2014年,阿里在香港退市兩年之後,想要再次登錄港交所,但由於港交所不支持“同股不同權”政策,不得已,阿里選擇了美國上市,因為美國市場允許“同股不同權”。

由於阿里實行同股不同權的合夥人制度,使其形成了董事會僅領導公司,合夥人絕對領導董事會的企業決策架構模式。

也就是說,如今阿里巴巴的股權結構(軟銀持股25.8%,馬雲持股6.1%,蔡崇信持股2.0%,其他為公眾持股),如果按照“同股同權”,馬雲持有的股份不能讓他在董事會里說了算,而軟銀則是阿里巴巴的實際控制者。

而“同股不同權”,顧名思義,即使軟銀持股最多,但它只是阿里巴巴的財務投資者,而不是權力最大者。

於2018年4月30日,香港正式啟動了新的上市規則,並接納了擁有同股不同權股權架構的企業來港上市,或此類企業來港二次上市。此後,港股便迎來了一批同股不同權企業。也讓阿里的迴歸成為了可能。

2014年,阿里在紐交所上市的時候,以高達250億美元的融資額規模,創造了當時有史以來的最大IPO。當天收盤市值就有2314億美元,直接超越了Face-book,成為當時市值僅次於谷歌的全球第二大互聯網企業。

時隔七年,阿里再登港交所,這次阿里在香港二次上市有望募資至多129億美元,其在港發行價略低於其在紐約的股票交易價格。這筆交易或將成為今年全球最大的股權募資。

11月15日,阿里正式啟動香港上市,將於11月26日在港交所主板上市,股份代號9988。本次將發行5億普通股新股。

有消息透露,阿里擬將ipo價格指引定在每股176港元左右。

二、阿里VS騰訊

據瞭解,阿里的美股市值已經超過了騰訊。也就是說,阿里到了港股上市後,或將替代騰訊的港股“股王”地位。

然而,據悉阿里巴巴在港股市場的口碑並不太美麗。其首次在港上市報價13.5港元,2012年退市時還是13.5港元,分毫不差。而且,當時上市期間,股價高開低走,絕大部分投資者虧損慘重,以至於大多投資者對阿里是“既害怕又想要”。

而騰訊這些年來,隨一直位居“港股股王”,但也有令人發愁的股價跌落時候。

從支付到文娛,再到雲計算,騰訊與阿里的“明爭暗鬥”,隨著阿里的赴港上市,開始搬到股盤上較量。

近一年來,阿里巴巴的股價上漲了33%,而騰訊只有2%的漲幅。

在營收增長方面,從第三季度營收和利潤增長看,阿里的淨利潤增長率為40%,營收增長40%,得益於對高鑫零售、網易考拉等新業務的收購。

而騰訊第三季度營收增長率21%,淨利潤增長率為24%,低於阿里巴巴。

據瞭解,兩者之間的差距主要出在相關政策、經濟狀況的改變。比如,2018年的遊戲停發版號、影視內容的嚴厲審查等,影響了騰訊的遊戲收入、廣告收入。不過,從三季報看,這些影響正在減弱,市場在恢復增長。於第三季度,騰訊智能手機遊戲增長25%、社交廣告增長32%。

三、阿里拉獨家,騰訊投對手

阿里與騰訊如今的操作,一個是“收入囊中”,一個是“協作共贏”。

在電商領域。阿里巴巴不斷“收集”各種零售業態,餓了麼、盒馬、高鑫零售、考拉等,用於做大營收。

而騰訊則選擇投資京東、美團、拼多多、唯品會等零售業態,但其投資營收是在企業上市後一次性計提,並不計算在財報的營收中。

通過對新興電商、零售企業的投資,以及對智慧零售在微信生態中的探索,騰訊似乎打造了一個全新的零售佈局,形成了對阿里的合圍之勢。

然而,據市場人士分析,儘管騰訊投了一堆公司,但由於本身的整合能力相較阿里較差,這樣一來,業務開展和在資本市場的競爭力便不言而喻。“散兵遊勇看上去規模雖大,但像京東和拼多多這樣的公司在騰訊體系裡幾乎難以協同,相互競爭之下導致騰訊的競爭力相對減弱。”而相反,阿里的投資版圖既清晰又都具協同性。

所謂“越是壟斷越分散,越是分散越壟斷”,騰訊與阿里之間的暗流湧動很是耐人尋味。

有意思的是,在去年2017年12月於廣州舉行的《財富》全球論壇上,46歲的馬化騰將阿里巴巴形容成了一個貪婪的房東,因為阿里巴巴的線上市場淘寶會向商戶收取費用。

四、

關於騰訊與阿里在港股中的地位,勤豐證券資產管理董事總經理連敬涵認為,阿里巴巴能否取代騰訊,成為新一代的股王,暫屬未知之數,不過,倘若阿里巴巴成功躋身藍籌股之列,屆時才真正挑戰騰訊的地位。

此外,有投資者擔憂阿里巴巴的上市會不會令資金從騰訊轉移。對此,富昌證券聯席董事譚朗蔚認為,阿里巴巴與騰訊兩家業務不太一樣,不存在“誰代替誰”問題,前者著重電商和雲業務,後者更多發展遊戲和廣告業務,建議投資者不妨同時考慮該兩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