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噶尔部到底有多少实力,兵强马壮,为何与清朝对抗了70多年?

羽菱君


准噶尔汗国自康熙十八年(1679)建立至乾隆二十年(1755)灭亡,与清朝并存的时间跨度确实长达70余年。从严格意义上讲,这70年时间清朝与准噶尔汗国本部并不是一直处于对抗状态,其中也是有“蜜月期”的,就比如说策妄阿拉布坦(噶尔丹侄子)和康熙皇帝结成联合战线联合整死噶尔丹,这一时间段准噶尔的领袖与清朝皇帝就合作的非常愉快。

但是,双方在大部分时间确实处于敌对状态当中,而且其汗国巅峰时期的疆域囊括整个北疆、回部,并臣服哈萨克汗国,俨然是中亚霸主,其人口却只有“二十余万户,六十余万口”,所以实力确实不容小觑。而准噶尔汗国之所以能成为中亚霸权,与清朝对峙几十年,我认为有如下原因:

第一、独特的地理区位条件,为准噶尔汗国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处于漠西的准噶尔汗国其地理条件是好于漠南蒙古和漠北蒙古的,西域之地水草肥美、土壤肥沃,有大片地区适合种植,可以形成规模较大的农牧业,而且铁、铜、金等矿产极为丰富,准噶尔汗国所处地区物质条件是相当丰厚的。

《圣武记·乾隆荡平准部记》:今西域南北二路地大物奫,牛羊、麦面、蔬蓏之贱,浇植、贸易之利,金矿、铜矿之旺,徭役、赋税之简,外番茶马、布缎互市之利,又皆什伯内地。


而丰富的物产就决定了准噶尔汗国相对于其他历代游牧政权拥有过硬的“天赋”,像历史上的匈奴、突厥、柔然,甚至是与汗国同时代的喀尔喀蒙古都是以单一的游牧经济为主体,而准噶尔汗国则不然,当地的物质条件,使它成为了一个兼有游牧业、农业、手工业、冶矿业并存的政权,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准噶尔汗国在抗压性上远远高于历史上大多数游牧政权。

而历代的准噶尔汗国的领袖,如巴图尔珲台吉、噶尔丹、策妄阿拉布坦、噶尔丹策零都致力于把当地的资源禀赋加以利用,成为其战争机器的一部分。

首先、自噶尔丹开始历代准噶尔汗国领袖除了发展传统游牧经济,对土地耕种也很重视。

对如噶尔丹就在汗国境内“相土宜,课耕牧”,将耕种业和畜牧业放在了并重的位置上,而且成为了准噶尔汗国的国策,据《准噶尔汗国史》记载,在策妄阿拉布坦时代,“他们的耕地越来越多”,其产出农作物包括小麦、大麦、黍、稷等多种作物。“那里的土地含盐多,所以蔬菜也长得很好”。而噶尔丹策零也大力发展农业来满足汗国的需求。

《准噶尔汗国史》:在噶尔丹策凌执政时期,也像他的父亲和祖父执政时期一样,种庄稼是受奖励的。

而其劳动力来源则大部分来自被征服的回部人口,当然也有部分厄鲁特蒙古从事农业。



其次、注重军事科技,建立手工工场和矿场利用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进行武器生产。

准噶尔汗国利用外籍俘虏和工匠建立手工工场,发展了皮革、呢绒、造纸、布匹、印刷等产业,甚至实现了自产枪炮这样的产业突破。早在噶尔丹时期,由于对热兵器的需求就已经开始火枪和火药的自产,“嘎尔旦取沙油汁,煮土成硫磺,取泻卤土煎硝,色白于雪”,而在此时也完成了火枪的“国产化”,在给清朝的贡品中厄鲁特鸟枪就赫然在列。




据史料记载准噶尔专职生产器械的鄂托克(称为乌鲁特)有5000多户,专司火炮的“包沁”有1000多户,已经具备大规模生产轻重鸟枪的能力。

《西域图志·卷四十一》:以铁为腔,中施硝黄铅弹之属。或高二三尺,圆径三寸,驾于驼背施放。或高二三尺,圆径五六寸,木架上施放。或长四尺余,制如内地鸟枪,手中施放。


甚至在噶尔丹策零时代为了弥补火力不足,着意发展火炮部队,在瑞典军官列纳特的协助下,“噶尔丹策凌的军队使用的计有4磅炮15尊,小炮5尊和10磅臼炮20尊”。至于刀剑、盔甲等等的生产更是不在话下,已经利用当地的铁矿进行量产。准噶尔军训练时“先鸟枪、次射、次刺击”,投入战场后,携带鸟枪以及弓矢佩刀,已经隐隐然有了龙骑兵的雏形,所以这支准噶尔部队在装备和战术上为任何一个游牧民族所不及。事实上清军在乌兰布通之战前的乌尔会河之战初战失利也是吃了火器的亏,无法突破准噶尔军的阵营,失去了先机。

《清圣祖实录·卷一百四十六》:厄鲁特发鸟枪,军退,前队兵及喀尔喀兵复进,喀尔喀畏其鸟枪,先却。诸札萨克兵力薄,亦退。




坚实的物质基础和生产力的发展,还带来了军事组织的变革,噶尔丹策零时期从其所辖的鄂托克中挑选精锐及其家属组成了21个昂吉,任用一批亲信台吉统领,根据《西域图志》记载,这二十一个昂吉只承担汗国极其少量的赋税和劳役,而且还能得到回疆、二十四鄂托克的赋税供应,这意味着噶尔丹策零已经开始尝试编组兵农分离的军事组织,进行职业军队建设,这样就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准噶尔军队的战斗力。

《西域图志·卷二十九》:准部一切贡赋及重大差务则鄂拓克承输,若零星供给,合二十四鄂拓克、二十一昂吉均输焉。

《西域图志·准噶尔全部纪略》:其外复取乌梁海及叶尔羌、喀什噶尔、阿克苏、和阗四城回人租,入其二十一昂吉,为各台吉所有,而统属于准噶尔之汗。

并且准噶尔汗国还占有回疆广大的区域,派“完卜”这样的税吏于回疆收税,仅仅叶尔羌地区就可以收上10万腾格的货物(一腾格约等于一两白银),这些货物被收上来之后被运往北疆支持准噶尔的财政。



所以,准噶尔汗国虽然本部人口不过60万,但控制的区域则人口高达200万之多,且矿产丰富,农业发达,军队建设完备,本身就是一个实力强悍的政权。

第二、代有雄主,铸就中亚霸权。

像准噶尔汗国这样的游牧政权,拥有强有力的领袖将政权捏合在一起是至关重要的,否则就容易分崩离析(事实上准噶尔汗国灭亡的部分原因就是内乱),而准噶尔汗国自僧格之后出现了噶尔丹、策妄阿拉布坦、噶尔丹策零三位强人,政权经过动荡之后还能稳定下来并延续前任奖励农牧业、发展手工业、礼贤下士以招徕人才的政策推进汗国内部的建设,这一点连清朝都不得不承认,就比如说噶尔丹策零,清廷称其为“狡谲习攻战,颇能怜下人称贤”。

而就是噶尔丹策零的领导下,准噶尔汗国在和通泊击败了前来讨伐的清军,使汗国得以续命一波。

第三、地理距离遥远,后勤压力巨大,难于征讨,准噶尔汗国容易形成局部优势。

清朝本质上是一个农业国家,准噶尔汗国远在西域,若想要远征必须有充足的供应,所以清朝发动对准战争时必然是作战士兵少,勤杂人员众多,否则粮饷就难以为继。所谓“兴师莫难于转饷,而出塞尤甚”,就比如说康熙三十六年消灭噶尔丹后,准噶尔汗国正经历短暂的衰弱期,如果后勤充足,可以一鼓作气,“立可郡县版籍”,但是就是康熙考虑到了后勤不足以支撑持续用兵,不得已退兵,给了准噶尔汗国重新崛起的机会。

《圣武记·雍正两征厄鲁特记》:圣祖以其旷莽辽隔,费转输,又策妄方献噶尔丹之尸,外驯昵,遂画阿尔泰山以西至伊犁捐俾游牧,复成西域大部落。

大家可以看一看清朝历次征讨准噶尔的用兵数据,就可以发现清朝主动向准噶尔汗国进攻的战役每次兵力就是5万人左右,和通泊之役为5万人,“上筑大将坛,率满洲、绿营等五万兵讨之”,而乾隆灭准之役,“两路军各二万五千、马七万匹”。


而准噶尔汗国的极限动员兵力为多少呢?噶尔丹时期准噶尔出兵“三分国中人相更番”,其出兵攻打喀尔喀蒙古之时,出兵为3万人,所以我估计准噶尔汗国极限可动员军队9万人左右,所以清朝做为农业文明国家,因为转运粮饷的局限性,每次动员攻打准噶尔汗国的军队并不能占有压倒性的优势,所以如果准噶尔汗国内部齐心协力,团结在一个稳定的核心下,赢面是非常巨大的。


而清朝最后拿下准噶尔汗国正是由于汗国自噶尔丹策零之后,内斗不断,加上疫并流行,导致人口大减,乾隆皇帝看准时机,趁机发动灭国大战,将西域归于版图之下,“凡辟疆周两万余里”。

以上三大点,我认为就是准噶尔汗国与清朝对峙70余年的原因。

引用文献:《清圣祖实录》、《啸亭杂录》、《准噶尔汗国史》、《圣武记》、《西域图志》、《秦边纪略》


论史


提起准噶尔就不得不提及噶尔丹,正是在噶尔丹统治时期,才使得原本隶属于卫拉特蒙古四大部落之一的准噶尔逐渐强盛起来。噶尔丹通过强大的军事实力,打败和硕特部首领兼卫拉特盟主的鄂齐尔图汗,统一了卫拉特蒙古诸部,于1678年(清康熙十七年)建立了准噶尔汗国。

那么,准噶尔汗国的实力究竟如何?为何能与清朝对抗长达73年之久呢?

疆域辽阔 实力不俗

准噶尔汗国自1678年建立,到1760年亡国,存续时间长达83年之久。巅峰时期(1719年)疆域面积高达700多万平方公里,如今的新疆、西藏等地都是它的势力范围。

新疆正是乾隆皇帝于1757年平定准噶尔汗国后命名的,取“故土新归”之意。蒙古人向来骁勇善战,只是由于内部分裂导致凝聚力不足。

历史上,成吉思汗在统一蒙古后,蒙古人建立起了横跨亚欧大陆的大元帝国。噶尔丹极力仿效先祖,建立了一支强大的准噶尔骑兵,横扫中亚,攻灭叶尔羌汗国,迫使哈萨克汗国,乌兹别克汗国对其俯首称臣。

大举东征 对抗清朝

噶尔丹在西征大获全胜之后,开始把目光转向东进。1688年(康熙二十七年),噶尔丹率骑兵三万,越过杭爱山,大举进攻喀尔喀蒙古,土谢图汗抵抗失败被杀。噶尔丹乘势击败车臣部和扎萨克图部,获得大片领土,喀尔喀蒙古被迫内迁,向清朝求援。

电视剧《康熙王朝》中,康熙曾评论噶尔丹“狼子野心”。事实确实如此,在侵占喀尔喀蒙古以后,噶尔丹长驱南下,抵达赤峰附近的乌兰布通,严重威胁着京城安危。

康熙帝经过周密布署后,两度亲征噶尔丹,先于1690年8月1日在乌兰布通(今内蒙克什克腾旗境内)大败准噶尔骑兵。又于1696年5月13日在昭莫多(今蒙古乌兰巴托以南宗莫德市)再次击败噶尔丹。两次兵败之后,准噶尔实力大损,无法再对清朝构成直接威胁,噶尔丹兵败自尽,准噶尔消停了一段时间。

再度兴乱 发起挑战

噶尔丹死后,侄子策妄阿拉布坦继承汗位,准噶尔汗国逐渐强大起来。1716年(康熙五十五年),准噶尔进兵西藏,占领拉萨。

1718年(康熙五十七年),康熙帝派兵从青海进军援藏,却得到全军覆没的噩耗。随后二次派兵,任命皇十四子胤禵为大将军王,督兵入藏,直到1720年(康熙五十九年)才彻底获胜,将准噶尔逐出西藏。1755年(乾隆二十年),乘准噶尔内乱,乾隆帝发兵5万,分西北两路向伊犁进军,击败准噶尔大汗达瓦齐组织的军队,占领伊犁。

1757年,清军平定阿睦尔撒纳发动的叛乱,准噶尔汗国自此灭国。清军又用了三年时间,剿灭支持叛军的大小和卓,彻底平定新疆全境。

准噶尔汗国立国83年,疆域面积高达700多万平方公里,数次兴兵作乱,但均被清军平定,最终亡国。但其实力不容小觑,对抗清军长达73年之久,如若不是内部分裂引发动乱,鹿死谁手,尤可未知!城


历史茶坊


从清朝康熙初年到乾隆中期,始终困扰着“康熙”、“雍正“、“乾隆”三位大清帝王的一个问题就是西北爆发叛乱的准格尔部,尤其是葛尔丹成为大汉之后,更是不断地侵占和袭扰边关和内地,是典型的捣乱份子。根据史料记载,准格尔部其实并没有多么强大,他的人口最多时只有60万,军队数量也从来没有超过10万,根本没有强大到清王朝对它束手无策的地步。但是,就是这么一个看似不是很强大的少数民族部落,却前前后后和清朝战斗了将近百年,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奇迹也是创造了历史。但是,我们深入研究就会发现,其实事情没有那么简单,准格尔部没有一些人想的那么强势,清朝也没有那么的软弱,之所以延续很长的战争状态是因为当时双方当时的自身特点和所处的形势而导致的。

一、占据除了人数之外各种优势的准格尔部。准格尔部是西北部的一个以游牧为生的少数民族,他们平时善骑射,作战勇猛,亦军亦民,部队特点机动灵活,后勤补给方式简单便捷,还通过边境交易从沙俄手中装备了不少火器。又在葛尔丹这样出色的大汗的带领下,凭借着这样的优势数次打败了劳师远征,不服水土,不适应西北游牧民族作战特点以及后勤补给严重困难的清朝军队,甚至康熙皇帝两次御驾亲征都没有占到一点便宜,要不是仗着人数众多的优势,或许会败的更惨。

二、康熙皇帝8岁登基,14岁亲政,先后除鳌拜、平三藩、收台湾,看似轰轰烈烈,创下了不朽功勋。同时也耗费了大清国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不能集中全部力量去对付准格尔,才使得准格尔有恃无恐,持续壮大。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是清朝内地连续的战争导致无暇顾及西北局势才给了准格尔部可乘之机。

三、康熙和雍正时期无法平定准格尔叛乱其实不在于战术以及军队数量上的原因,而是在于后勤补给和粮草的供应上,也就是当时国力空虚的最直接体现。而到了乾隆中期,国内局势逐渐稳定下来,内地基本上没有大的战争爆发,而且经过康熙、雍正、乾隆初年三代人的共同努力,朝廷国库充盈,财力雄厚,乾隆皇帝可以集中全国的力量专心对付准格尔部,在条件对等的基础上,人数优势和综合国力强大的清王朝的优势逐渐显现出来,最终打败了准格尔部,平定了西北。

我是文史墨客,不当之处,请多指教,期待与您的交流!








文史墨客


在初中地理课本上,有一节介绍新疆地形的内容。讲到新疆北部有一个盆地叫准噶尔盆地。但是关于这个名称的由来却鲜为人知。今天的准噶尔盆地其实是三百年前准噶尔汗国的腹地。当时强盛的准噶尔汗国盘踞在中亚,阻止了俄国南下,并与大清帝国抗衡了60多年,这个国家究竟有多强的实力呢?

与清军的正面对抗

准噶尔汗国其实得从明朝说起。当时蒙古瓦刺部的衰落,内部逐渐分裂为准噶尔部、杜尔伯特不和土尔扈特部等几大部落。其中实力属准噶尔部最强。1676年,噶尔丹获得汗位,通过强力手段将原本松散的部落联盟整合成权力集中的汗国。从此以后,准噶尔汗国就开始征战南北。

1678年,准噶尔灭掉叶二羌汗国,将势力扩大到新疆南部;1688年,准噶尔趁着喀尔喀蒙古发生内乱,率领3万骑兵大举进攻,所到之处势如破竹。1690年的时候已经占领了克什克腾旗,这个地方距离顺天府只有大概400公里的距离。

这已经触碰到康熙帝的底线,于是康熙命令福全(康熙帝异母兄)率领清军在乌兰布统与准噶尔交战。在这场战争中, 清军取得了最终胜利,准噶尔率军逃跑。但康熙的舅舅佟国纲却被准噶尔骑兵的火绳枪击毙。

最后的游牧帝国

策妄阿拉布坦和他的儿子准噶尔策零统治时期是准噶尔汗国最辉煌的时期,幅员辽阔并且认人口众多,实力覆盖了新疆和青藏高原、西伯利亚南部和今天的乌斯别克斯坦等大部分地区,面积达到500多万平方千米,拥有30多万的兵力和500多万的人口。

虽然人口比起清朝显得略少。但是作为游牧民族,500多万的人口已经很强大了。这样一个在草原上建立起来的游牧帝国,其目标很远大,想和成吉思汗一样建立起辽阔的“蒙古大帝国”。

帝国的衰落

准噶尔汗国和其它游牧帝国一样,凭借一位强大的首领便可以迅速崛起。但崛起很快,没落也快。1745年,随着噶尔丹策零谢世,这个帝国立刻陷入汗位的争夺战中。

而此时的大清皇帝乾隆看准时期果断出兵,一举消灭了这个盘踞中亚100多年之久的准噶尔汗国。为了消灭这个游牧帝国,康熙、雍正和乾隆这个三位皇帝的都曾御驾亲征,虽然取得多次胜利,却也付出了不小的代价。


正一品贵妃




首先,我们讲一下准噶尔部的情况。在明朝建立以后,元朝的统治结束。元朝势力败退回蒙古草原,这个政权被称为北元政权。在明朝统治的前期,北元政权不断的组织力量南下。但是在遭遇明朝一系列的打击之后,北元政权内部崩溃,蒙古草原重新分裂成了各个部落,例如瓦剌、鞑靼等等。从地域上来说,蒙古又分成了漠北蒙古、漠南蒙古和莫西蒙古,准噶尔部就属于漠西蒙古,地盘在今天的西北地区。在明朝统治的末期,后金政权开始在东北地区崛起,后金政权就是后来的清朝。为了对抗明朝,清朝开始联合蒙古各部的力量。



随着局势的发展,清朝逐步控制了漠北蒙古和漠南蒙古,但由于漠西蒙古过于遥远,清朝还鞭长莫及。清朝入关以后,开始面对南明政权、吴三桂叛乱、郑氏集团等一系列的挑战。因此,根本没有时间顾及西北的准噶尔部,就在清朝忙着处理内部事务的时候,西北准噶尔部开始了大幅度的扩张。准噶尔部总计只有60多万,常备武装力量只有5万多人,与清朝的差距很大。但准噶尔部是游牧部落,武装力量基本上都是骑兵。在古代战争中,骑兵的优势非常明显,拥有巨大的机动性。在这方面,清朝明显不如准噶尔部。



除了骑兵的机动性,准噶尔部还利用地理上的优势,从北方的沙俄进口了大量的火器。从具体的情况来看,准噶尔部有一半的武装力量都装备了火器,在火器的密度上也超过了清朝。在清朝处理完内部问题的时候,准噶尔部已经成为了庞然大物,甚至能够向清朝发起主动进攻。此时的清朝由于国力有限,只能击退准噶尔部的进攻,遏制准噶尔部的扩张,但是没有力量彻底消灭准噶尔部。在康熙皇帝在位时期,清朝与准噶尔部进行了几次战役,均为击退准噶尔部进攻的模式,而没有进行全面的反击。



西北地区地广人稀,准噶尔部战败以后,能够利用自身的地理条件迅速撤退。面对辽阔而陌生的地区,清朝方面无可奈何。在雍正皇帝在位时期,雍正皇帝派遣军队两面夹击,曾经计划消灭准噶尔部。但是由于孤军深入,清朝军队遭到了准噶尔部的伏击,清朝军队的损失很大。在经历了这次惨败之后,清朝重新回到了对准噶尔部的防御状态。虽然准噶尔部非常的强悍,但是自己毕竟仅仅是一个草原部落,没有力量与泱泱大国长期的对抗。与清朝的对抗中,准噶尔部渐渐进入了疲态,清朝开始处于优势地位。



在乾隆皇帝在位时期,准噶尔内部出现了争位的内讧。几个派系的力量开始打内战,对于乾隆皇帝来说,这是绝好的机会。乾隆皇帝派遣大将兆惠西征,年羹尧和岳钟琪都没有做到的事情,并不出色的兆惠做到了。其实,这并不是兆惠的指挥水平有多少强。在乾隆皇帝在位时期,经过康熙、雍正两代帝王的努力和积蓄,清朝的国力已经今非昔比。依靠自身雄厚的实力,清朝最终消灭了准噶尔部,困扰了清朝三代皇帝的问题,终于画上了句号。在平定准噶尔部的过程中,清朝八旗军的战斗力明显下降,绿营军的作用开始提高。

本人不是历史学家,不过是根据电视剧和一些清代历史资料的情节做出猜想,故事为主,欢迎网友吐槽! 请关注头条号:日尧居k古史!坚持原创。


日尧居


对此我总结了5个方面①——⑤

(囫囵阅读大概需要三分钟)

首先要声明一下准噶尔部当时的实力的确很强,在当时即使放在如火如荼的欧洲殖民扩张时代也会是欧洲的一大劲敌,兵家瞬息万变,对于欧洲来说可能会是下一个“黄祸(现在黄祸一词在欧美含贬义)”甚至是”上帝之鞭”。



后金到清朝几十年时间彻底征服了漠南蒙古,其中察哈尔部林丹汗最为强大,甚至明朝每年给林丹汗提供600万两作为支持和示好,用来扼制后金势力,不过在皇太极时期(清)被彻底征服,林丹汗之子携传国玉玺归降(1635年)自此以后蒙古帝国彻底被连根拔起,黄金家族在严格意义上讲已经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对于清朝来说不是不能短时间歼灭准噶尔,而是当时康熙平定三藩,收复台湾后国力需要恢复!

①清朝作为一个少数民族统治的王朝,最重要的事就是安抚民心!不能利用战争对百姓强征暴敛,而且还要适当的安抚民心,为百姓减少负担,康熙朝61年里五次减免天下钱粮赋税,甚至规定了清朝永远只减赋不加赋,所以清朝不能倾举国之力来平定准噶尔!如果把对准噶尔的战争强行摊派到百姓身上,以当时清朝的综合国力迅速平定准噶尔也不是什么问题,但清朝入关后好不容易安抚了民心,清朝统治者不会这样做,万一在全力剿灭准噶尔时后院起火就得不偿失了!只能是等待时机,恢复国力,时机成熟一击致命,永绝后患!



(清帝国前期疆域图)

②地形原因,准噶尔部最强大时领土700万平方公里,战略纵横线很长,可攻可逃,而清军要千里调军,先不说士兵能不能短期适应当地的气候和地域,即使全军满状态出击有时候都找不到敌军的主力!


(准噶尔重骑兵)

③准噶尔部的实力:准噶尔时期的重骑兵战斗力十分强悍,沙俄都曾败在它的手下,沙俄为了扼制清朝在我国东北及西北地区的控制对准噶尔提供大量的火器支持,哈萨克人对其也多有帮扶,准噶尔还创立的著名的“驼城”战阵,不过在清军子母炮及各种重火炮的打击下溃败了。

准噶尔部军队的火器装备接近全军的一半,而剩下的大部分都是骁勇善战的骑兵。准噶尔部曾经用300名持有火绳枪的步兵大败车臣汗,俘虏了车臣汗国1.5万军民。准噶尔汗国的军队还在和中俄长期的冲突中,缴获了少量的火炮和俘虏一些工匠,其中有一个瑞典军官列诺特又为准噶尔汗国铸造15门4俄磅的加农炮和20门10俄磅的臼炮,以及其他轻型火炮5门。这样一支既有传统蒙古骑兵的优点、又有新式武器战术加强的军队,不能说不强大啊!准噶尔汗国在早期对东蒙古和哈萨克的战争中屡战屡胜,和中国清朝的战争胜负兼半,即便是对俄国人也屡有胜迹,在策妄阿拉布坦和他儿子葛尔丹策零统治时期,准噶尔汗国实力达到顶峰,号称拥有三十万大军!


④后勤问题:清朝在入关前期大部分都和准噶尔一样,军队随身携带军粮,打到哪儿抢到哪儿。但入主中原后就不能这样了,因为不能再抢夺自己百姓的粮食,只能是内地源源不断的粮草运往前线,自古以来就讲究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而大军出师西北地形复杂,要纵军千里,在当时实在是最大的问题!其中就有过一次清军在经过青海入藏时全军覆没的结果!⑤准噶尔部的号召力和潜力:准噶尔不断抢掠漠东,甚至逼迫喀尔喀部落南迁,给清朝内地造成了极大的压力。康熙曾经三次亲征准噶尔,对葛尔丹给予了沉重打击。但后来准噶尔部首领葛尔丹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继任准噶尔部的台吉(台吉是清朝封蒙古贵族的一种爵位地位低于汗),并且献上葛尔丹的尸体对清朝表示臣服,在策妄阿拉布坦的带领下准噶尔部又逐渐强大起来,继续与清朝对持,甚至大举入侵清朝的西藏地区占领了拉萨!
终于在乾隆时期,清军趁准噶尔部内乱之际,找准时机,给予致命一击,彻底歼灭这个清朝及周边国家的大患,从此天山南北广大地区纳入清朝版图,时至今日!

清朝和准噶尔部(后称汗)几十年的对持,实际上就是一场国与国之间的对抗,但因为曾经卫拉特各部首领归顺清朝,清朝不管准噶尔如何强大始终把它视为是内部叛乱,死磕到底,清朝数次远征准噶尔,真真实实的上演了一场强龙狂压地头蛇!

如有瑕玷,烦请斧正!


明月清风阁


康熙二十七年(1688),随着大清帝国康熙皇帝的一声令下,大清帝国与准噶尔汗国关于新疆、蒙古主导权的争夺战争正式打响,这场战争一直持续到乾隆二十二年(1757)才以准噶尔汗国的灭亡而宣告结束。大清帝国用三代人,打赢了这些长达七十年的战争,解决了当时帝国最大的敌人。大家都知道,清朝的康雍乾三代,正是号称河清海晏的康乾盛世,是整个清王朝的巅峰时期,在这段时期清朝军队平三藩、收台湾,还在雅克萨击退了俄罗斯帝国,那么这个准噶尔汗国是什么来头?凭什么成为大清帝国的死敌并与之死磕了七十年?

当时准噶尔汗国,并非一个小国,而是一个盘踞在中亚、新疆、蒙古地区的庞然大物,他的领土甚至一度达到了西藏和青海地区,被西方历史学家称为“最后的游牧帝国”。准噶尔汗国的前身,是曾经在土木堡大败明朝军队的蒙古瓦剌部,瓦剌部被蒙古另一大部族鞑靼部驱逐至中亚,又分裂为四个部族,准噶尔就是其中之一。明崇祯九年(1636)皇太极在盛京称帝,建立大清帝国,年号崇德,四年后蒙古准噶尔部首领巴图尔召开泛蒙古大会,改卫特拉汗国为准噶尔汗国,正式建立了准噶尔汗国。

巴图尔死后,其子僧格继位,但很快就在内乱中被杀,从西藏学佛归来的噶尔丹得到了西藏和硕特汗国的支持,夺得了汗位。噶尔丹趁清朝平定三藩之乱无暇顾及西北时,率领军队取得了喀什与叶尔羌的统治权,附庸了哈萨克汗国,此时的噶尔丹又将目标转到漠北,挑拨札萨克图汗和土谢图汗的争端,借此介入漠北,击败了漠北的土谢图汗,占领了漠北全境。准噶尔帝国的疆域从伊犁河一直延伸到贝尔湖,成了整个蒙古的领袖。准噶尔汗国实力的迅速增长,已经严重威胁到了清朝的统治,另一方面噶尔丹统一蒙古的野心危及到了清朝“满蒙联姻”的国策,清朝在这种情况下向准噶尔开战。 

此时的准噶尔汗国,向西多次击退了俄罗斯人的入侵,向东扩张到贝加尔湖,统治了七百万平方公里。而且准噶尔并非传统的游牧国家,他不仅有大量的牧场,还有大量农田,同时国内商业也非常发达,是一个复合型的帝国。准噶尔在军事上也非常强悍,他不仅有强大的骑兵,同时非常注重火器的发展,噶尔丹专门从瑞典聘请了工程师生产火器。可以说,当时的准噶尔汗国是亚洲数一数二的大帝国,不仅是清朝的心头之患,也是俄罗斯东进的最大阻碍。

幸运的是,准噶尔内部统治极其不稳定,内战频发。噶尔丹就死于准噶尔帝国的内部斗争,噶尔丹之后的策妄阿拉布坦与噶尔丹策零时期是准噶尔帝国的鼎盛时期,多次击败了清朝军队。但在噶尔丹策零死后,准噶尔帝国陷入了多年的内乱之中,多年的内乱大大削弱了准噶尔帝国的实力,乾隆二十年(1755)清朝趁机出兵这个看似庞大的帝国在多年的内战中失去了反抗的能力,最终在乾隆二十二年(1757)被彻底征服。如果准噶尔帝国能够巩固国内的统治,最终清朝能否彻底消灭它也尚未可知。


邓海春


乾隆皇帝自诩为“十全老人”,总结自己的一生建立了“十全武功”,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就是平定准噶尔。从康熙中期开始,准噶尔就成为清朝的心头之患,一直到乾隆平定准噶尔,可以说折腾了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70年之久。甚至在雍正朝时,在与准噶尔的战斗中一度损失惨重,只能转为守势。那么,这个准噶尔到底有多大的实力,会困扰大清如此之久呢?

准噶尔原本是蒙古的一部分,明朝建立后,把蒙古人赶回草原,被称为北元政权。北元政权很快也土崩瓦解了,在明朝后期,基本分为漠北、漠南和漠西蒙古三部分。其中漠西蒙古,在明朝被称作瓦刺,没错,就是有名的土木堡之变的那个瓦刺,这就是准噶尔。

清兵入关后,基本上控制了漠北和漠南蒙古部,但是却没有精力和能力控制相对遥远的漠西蒙古。康熙即位后,把很大的精力都放在了平三藩、收复台湾上,此时的漠西蒙古中的准噶尔部开始堀起,先是统一了漠西蒙古各部,然后又开始向漠北和漠南蒙古各部扩张。等到康熙收复了台湾,准噶尔部几乎控制了整个蒙古草原,势力范围距京城只有700里。在这种情势下,康熙不得不发起对准噶尔的反击。但是此时的大清国力并不足以彻底平定准噶尔,经过几次大战,康熙最终将准噶尔部打回到西北地区,遏制了它的扩张态势。

(现代影视中的准噶尔清一色用刀,给人很落后的感觉,但真实历史之上,他们用的是火枪)

准噶尔部人口只有60多万,军队也只有4万多人,看起来和人口上亿、常备军90多万的大清完全不在一个水平线上。但是准噶尔的部队是清一色的骑兵,在地广人稀的大西北,骑兵是最占优势的兵种,机动性强,打不过就跑,能够很好的保存实力。虽然清朝也有骑兵部队,但是作战模式已经发生比较大的变化,很难进行追击战。另外一个原因,当时的沙俄帝国想向南方渗透,把准噶尔当成牵制清朝的棋子,对准噶尔进行武器援助。准噶尔部使用的可不是老旧的冷兵器,他们装备了3万多火枪、火铳,简直就是一支枪骑兵,在火力密度上完全压制大清军队。

西北地区十分偏远,对于后勤供给的要求非常高,如果不是经过雍正的苦心经营,充实了国力,乾隆朝也根本没有财力支持平定准噶尔的战争。同时,于准噶尔的噶尔丹策零死后,上层为争夺汗位发生内讧。帮助达瓦齐登上汗位的阿睦尔撒挟功求报,两人闹掰了,开始内战。最后阿睦尔撒战败降清,愿意率部策应,这才使得乾隆找到了机会,最终平定了噶尔丹(姜)。


司马路的历史会客厅


两军交战是一个“此消彼长”的过程,你方唱罢我方登场。准葛尔汗国与大清帝国之间的恩恩怨怨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要探寻大清王朝为何花了“三代帝王”的时间和精力,才能最终将准葛尔部收复,我们这还得从这两个国家的本身来寻找答案!

一、准葛尔部独特的地理位置

准葛尔的前身是明朝“土木堡之变”的主角——瓦剌部落(位于蒙古草原地区),是一个很彪悍的部落民族。但后来与它同时期、同地区的鞑靼部落迅速崛起、壮大,一山岂能容二虎?两个部落在火拼中,最终以鞑靼胜利而告一段落。瓦剌部落被赶到了西亚和新疆地区。后来部落内部人心不齐、矛盾重重,最终“一化为四”,被分解成四个部落;准葛尔就是其中之一。

1640年,准葛尔首领巴图尔建立了准葛尔汗国,所管辖的领土遍及中亚、新疆和蒙古部分地区。在最巅峰时期,西藏和青海也有其分支居住,领土多达700万平方公里!满清要想对付这么一个大帝国谈何容易?

准葛尔位于满清北部地区,其气候干旱、风沙严重、地理条件恶劣。但对于在此地作战来说,却是一个良好的“风水宝地”,远在南边的清军要想“挥师北伐”,千里迢迢跑过来攻打准葛尔,一路兴师疲惫,与在当地熟悉地形的准葛尔来说,必然处于劣势。再说了,准葛尔这么一大块土地,进可攻、退可守,来无影去无踪,清军想要一下就把这块肥肉给吃掉,那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儿。所以说,准葛尔独特的地理位置,为他能抵抗清军70多年算是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天然屏障!

二、准葛尔部彪悍的作战能力

我们前边说到,准葛尔是由蒙古草原上转移而来的,他继续保持并发扬着蒙古“铁骑”的彪悍作战能力。我们知道,骑兵作战的机动性能力很强,一天可以跑上几百里,前一分钟还在你面前,后一分钟就骑着战马飞奔而去了。而反观清军一方了,主要以步兵布阵作战为主,他们擅长的是近地“肉搏”,实行布阵围攻,进而逐步分解,个个消灭的战术; 他们并不擅长准葛尔一向以来的“闪电战”,所以在作战战术上,清军处于不利的地位。

除此之外,当时准葛尔还活跃在西亚一带地区,并北邻俄罗斯,从欧洲陆地贩卖过来的“火枪”,首先是到准葛尔部,然后再是到清军手里。当初准葛尔部崛起的时候,就是通过用牛羊和皮毛,来从俄罗斯手中购买军火,进而使他的军事实力大大增加,并迅速脱颖而出,成为一方之霸!

可以说准葛尔部在火器方面,比清军更有优势。他们还通过自己聘请工匠自己来仿制火药武器,在与清军作战的过程中,就连清朝的高级将领们也惊叹:“我子母炮击远轻便不及贼之大鸟枪。

”也就是说,清朝的火枪射程不如准噶尔部,只能依靠火炮压制对方的火力。但准葛尔依靠骑兵作战,激动灵活,火炮在他们面前并不能很好的发挥出很好的优势!

三、清军一时根本忙不过来,导致“战争”持续了70多年

准葛尔是西北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部落,离清朝中央距离太过于遥远。康熙8岁登基,14岁开始主政,16岁擒拿鳌拜。但这些对于年轻的康熙皇帝来说,还只是一个小小的挑战。后来的“三藩之乱”、“台湾叛乱”以及边疆问题,这些都是在康熙主政期间,很是头疼的问题。

虽然说后来康熙大帝凭借自己的出色才干,先是“平定三藩”、后是收复台湾,再是稳定边疆,每一件事情都需要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这对清朝的国力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损伤,可以说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事儿。所以就当时的条件来说,不允许清军再抽出兵力,去对付北部强大的准葛尔部。

他们能做的就是养精蓄锐、厚积薄发,在经过雍正和乾隆两朝的不断积累、休养生息,大力发展经济,调和国内各族矛盾等等,此时国力逐渐强盛,边疆危机也已解除,这时候再发兵攻打准葛尔才是最合适的时机!

准葛尔部的覆灭

准葛尔部在后期陷入了内部的权力之争,部里各自为营,不能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这就大大削弱了他的战斗力,使他的实力大大不如从前。

最终在1755年春,清军分南北两路北伐,进攻达瓦齐,达瓦齐军队面临大敌,人心紊乱,失去军心,最后在清军和阿布赉军的东西夹击下,很快就溃逃瓦解。就连达瓦齐也被霍集斯伯克擒获送交清朝,1757年时,清朝又出兵平定了阿睦尔撒纳的叛乱,从此准噶尔汗国算是彻底灭亡了!


文史议春秋


个人觉得,之所以准噶尔对抗七十多年,是因为清康熙觉得还没有到收割他的时候!

首先,台湾还没有回归。假如出兵准噶尔,台湾插把手,那么清朝就要两面做战,那么胜算就不会很大!

其次,准噶尔离大清统治地带很远。如果,要出征那么就要准备足够的粮食和马匹!

最后,准噶尔地区都是荒无人烟,地广人稀的地带。假如开战,如果不能速战速决,那么肯定要打个十年八年,国家的财力、物力、人力。还不足维持这场战争!

总之,时机未到,先让他蹦几天!时机一到,就灭了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