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倉頡造字臺”改建養狗場,“西周穆王陵”現狀太淒涼

(一)“倉頡造字臺”

“倉頡造字臺”位於西安市長安區郭杜街道辦長裡村中北部,面向正南方向,有一高約10米、周長100米的方形夯土建築,原為土臺,在夯土中曾發現新石器時代的器皿遺物,為上古文化遺址遺留下來的文物古蹟。(見下圖)

“倉頡造字臺”改建養狗場,“西周穆王陵”現狀太淒涼

夯土臺外包一層青磚砌為磚臺,正南面為一寬8米的45度斜坡,周圍修有0.8米高的青磚護欄,中間是3米多寬的水泥抹平面,書寫“倉頡造字臺”5個隸書體雕塑大字;兩邊對稱的修有2米寬的36步臺階,臺上為長8米,寬4米的平面,外圍東、西兩邊是高大雪松;北後面是茂密地銀杏樹。

據史料記載:西周穆王曾在終南山造中天台,建神廟,名叫“三會道場”,後改稱“三會寺”。

漢、魏以後,“三會寺”內修建了此“倉頡造字臺”至今。

清·乾隆年間陝西巡撫畢沅親筆書寫“倉頡造字臺”石碑立於臺旁,殘部石碑至今猶存。

《雍勝略》記載:“‘三會寺’有臺,即倉頡造書處。”

《法苑珠林》記載:“唐西明寺道宣律師逐靜,在京師城南故天業寺修道。忽有一人來至律師所問:‘今西京高四土臺,俗雲是倉頡造書檯,如何?’答曰:‘倉頡於此臺上,增土造臺,觀鳥跡者,非無其事。’”

唐代上官昭容《駕幸“三會寺”》詩中有:“釋子談經處,軒轅刻字留。”

唐代著名詩人岑參《題“三會寺”倉頡造書檯》詩:“野寺荒臺晚,寒天古木悲;空階有鳥跡,猶似造書時。”

武則天時期,李嶠和上官婉兒詩云:“古臺倉頡裡,新邑紫泉居;故臺遺老識,殘簡聖皇求。”

晚清時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資產階級改良主義的代表人物康有為(1858年-1927年,原名祖詒,字廣廈,號長素,廣東省南海縣丹灶蘇村人,人稱康南海)1923年來到“倉頡造字臺”旁,看一石碑上刻有“普度監裡”4個大字,甚感不快。他說:“倉頡是斯文始祖,怎能搞成‘普度監裡’了呢!”令人剷掉了這4個字。(編者注:此處“監”應釋為通,即鏡子;“裡”當作內部講,故“普度監裡”當為使人徹底明白之意,乃康有為理解有誤。)

1936年,西安事變前夕,國民黨陝西省主席邵力子曾陪同蔣介石、張學良、楊虎城等參觀此臺,並建議在此建一所“倉頡大學”,後因故未果。

解放後西安市人民政府曾對“倉頡造字臺”進行磚砌維修,以做完好保存。我們現在看到的,就是具有36級臺階的“倉頡造字臺”。

美國國會圖書館三座館舍之一的約翰·亞當斯大樓主要出口處銅門上,鑲嵌著12位對世界文字有影響的各國傳說人物,倉頡便在其中。

美國國會博物館有館藏“倉頡造字碑”(綠玉石質)一塊。

倉頡,原姓侯岡(gāng),名頡(jié),號史皇氏,俗稱倉頡先師 ,享年110歲。

中國原始社會後期黃帝的左史官(沮誦為右史官)。

據歷史記載:軒轅黃帝興起之後,黃帝的左史官倉頡、受鳥獸足跡的啟迪,仰觀奎星環曲走勢,俯看龜背紋理、鳥獸爪痕、山川形貌和手掌指紋,根據事物形狀創造了六類象形文字:一類是指代事情的字,如“上、下”;二是指形象字,如“日、月”;三是指形聲字,如“江、河”;四是指會意字,如“武、信”;五是指轉註字,如“老、考”;六是指假借字,如“令、長”。所以自黃帝到夏商周三代,文字一直沿用未曾改動。

倉頡造字成功之日,舉國歡騰,感動上蒼,把穀子像雨一樣嘩嘩地降下來,嚇得鬼怪夜裡啾啾地哭起來,即《淮南子》記載的"天雨粟,鬼夜啼。”

黃帝感激他功績過人,乃賜以“倉”姓,意為君上一人,人下一君,堪稱“人文始祖”。

《荀子·解蔽》記載:“好書者眾矣,而倉頡獨傳者壹也。”

《韓非子·五蠹》記載:“昔者倉頡之作書也,自環者謂之私,背私謂之公。”

《呂氏春秋·審分覽·君守》記載:“奚仲作車,倉頡作書,后稷作稼,皋陶作刑,昆吾作陶,夏鯀作城,此六人者,所作當矣。”

《說文解字·序》記載:“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後形聲相益,即謂之字。”

南北朝後期及唐代佛教傳說,倉頡與印度創造梵文和“伽書”(佉樓文)的仙人是三兄弟,“梵天”派他們三人下凡,分赴天竺與中華兩地造字。

宋代·羅泌撰《禪通紀》記載:“倉帝史皇氏,姓侯岡,名頡。實有睿德,生而能書;龍顏侈侈,四目靈光……仰觀奎星圓曲之勢,俯察龜文、鳥羽、山川、指掌而創文字……天為雨粟,鬼為夜哭,龍乃潛藏。”

倉頡在漢字創造的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被尊為“造字聖人”。

中國漢字的發明,結束了堆石、結繩記事的歷史,開啟了人類文明之先河,在華夏,說起文化,必談及文字,一談及文字,必說起倉頡造字,文字傳播的地方,都有他的足跡,人們紀念他,也在於倉頡的偉大功績以及在人們心中的影響力。

人們崇仰文字,崇拜倉頡,把倉頡作為神和聖來祭祀、供奉。

然而,這麼一個神聖而又珍稀的古遺蹟,被西安市公安局2004年改建成了“西安市公安局警犬基地”。

“倉頡造字臺”改建養狗場,“西周穆王陵”現狀太淒涼

從此這個神聖的古遺蹟,院牆高築、大門緊鎖、公安值守、戒備森嚴,任何人不得靠近“倉頡造字臺”半步。

“倉頡造字臺”改建養狗場,“西周穆王陵”現狀太淒涼

“倉頡造字臺”逐漸地淡出了人們的視野,消聲滅跡。

(二)“西周穆王陵”

陝西作為中國封建王朝的發源地,號稱“十三朝古都”,“周、秦、漢、唐”雄風威震四海,有“黃土埋皇上”的美譽。

就“周、秦、漢、唐”而言,目前有可供遊客參觀的景點有:“秦王陵”、“漢王陵”、“唐王陵”,但對排名第一,在中國歷史上享國時間最長(791年)的“周王陵”的具體位置在那裡?可能很少有人知曉。

陝西要打“周、秦、漢、唐”這張“王牌”,對於“周王朝”的歷史、文化、遺蹟進行深度挖掘、宣傳和保護,是補充、完善陝西文化旅遊發展產業鏈給世人和遊客一個完整交代的必由之路。

周朝(前1046年-前256年),是中國歷史上繼商朝之後的第三個王朝。周王朝共傳國君32代37王,享國共計791年。

周穆王(前1026年?-前922年?,姬姓,名滿,又稱“穆天子”,周昭王之子,西周第五位君主)在位時間最長(55年),是西周王朝最興盛時期的締造者。

“西周穆王陵”位於西安市長安區郭杜街辦恭張村村南,距東側的“倉頡造字臺”約1000米。

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陝西巡撫畢沅在陵前豎一石碑:上書“周穆王陵”四個隸書大字,石碑現不知所蹤。

1957年5月31日,陝西省人民委員會公佈“周穆王陵”為陝西省第二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西周穆王陵”東西寬18米,南北長35米,高8米。夯土原呈覆鬥形,由於周邊無知者肆意取土,南、東、北三面破壞嚴重,現在已經變得很不規則,十分淒涼!見下圖

“倉頡造字臺”改建養狗場,“西周穆王陵”現狀太淒涼

周穆王在位期間,曾徵犬戎(一作畎戎) 、伐徐戎、 作甫刑(亦稱《呂刑》)。在周代史官筆下的穆王(姬滿)是一位充滿智慧,而又能統御四方,威震宇內的君王。

現藏於寶雞青銅器博物院的西周“史牆盤”是周朝史官記錄“周穆王”功績的實物證據:

“倉頡造字臺”改建養狗場,“西周穆王陵”現狀太淒涼

該牆盤器型巨大,製造精良,整體通高16.2cm、口徑47.3cm、深8.6cm,腹和圈足分別飾鳳紋和獸體捲曲紋,雷紋填地,圈足有折邊。牆盤內底部鑄刻有18行銘文,共計284個字。

銘文前段頌揚西周文、武、成、康、昭、穆、共(恭)七代周王的功績,後段記述牆所屬的微氏家族高祖、烈祖、乙祖、亞祖、文考和做本盤者自身六代的事蹟。

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發現最長的一篇銅器銘文,牆盤所記述的周王政績與司馬遷《史記·周本紀》中記載的內容完全吻合。

“倉頡造字臺”和“周穆王陵”距離西安市城區僅10公里之遙這兩處珍稀的古遺蹟,總面積大約有近百畝。

我們呼籲相關部門:

儘快恢復“倉頡造字臺”和“西周穆王陵”昔日的輝煌,在這近百畝土地上建一座祭祀活動廣闊、文物陳列功能齊全的高規格“《倉頡造字臺》遺址博物館”,供海內外華人華僑尋根問祖、祭祀禮拜、遊覽觀賞;為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提供完整的證據鏈;增強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心;增強陝西省西安市的史前文明硬實力。 迫在眉尖!!!2019年10月17日 作者:西安 王忠義 採編:韓文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