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心中地位最高的陵墓:郭沫若題寫墓碑,幾千年以來無人敢盜


【航拍黃帝陵】黃帝陵是中華民族的祖先軒轅黃帝的陵園 ,它位於陝西省西安市黃陵縣城北約1公里的橋山之上。黃帝,姓公孫,名叫軒轅,出生於母系氏族社會。司馬遷在《史記》中這樣描述皇帝:“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聰明。”

【遠眺軒轅廟】史書記載,皇帝在15歲就當上軒轅部落酋長,37歲登上天子位。黃帝一生幾乎在戰爭中度過,他打敗榆罔,降服炎帝,誅殺蚩,統一了三大部落,告別了野蠻時代,建立起世界上第一個有共主的國家,最終當選為中華民族第一帝。

【軒轅廟】“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軒轅”,五千年前皇帝出生於黃土高原的沮水河畔的沮源關降龍峽,時間是農曆的二月初二,因此有著“二月二龍抬頭”之說。黃帝一直被尊奉為“華夏始祖”,他被視為華夏民族的祖先,故中國人自稱“炎黃子孫”,他的陵墓也被稱為“天下第一陵” 、“華夏第一陵”、“中華第一陵”。


【黃帝陵裡的香港澳門紀念碑】黃帝陵的佈局為“先廟後陵”,古稱“橋陵”,這裡中國曆代帝王和名人祭祀黃帝的場所。目前能查到的最早祭祀黃帝陵的,始於秦靈公三年,當時秦靈公“作吳陽上畤,專祭黃帝”。

【黃帝陵守護神貔貅塑像】貔貅是神話傳說中的一種兇猛瑞獸,是龍生九子之一,因為觸犯天條被玉帝懲罰,以天下財為食,吞萬物而不洩。關於貔貅的特點是,“ 貔貅者,其身形如虎豹,其首尾似龍狀,其色亦金亦玉,其肩長有一對羽翼卻不可展,且頭生一角並後仰。”

【黃帝腳印石刻】據說,這是一塊傳自漢代的“黃帝腳印”石,出土的地方在民間傳說為“黃帝黃城巽宮”的郭家窪村,直到1965年移至軒轅廟院內。腳印長52釐米,深2釐米,是為了讓後人瞻仰後能想象黃帝高大的身軀和強健的體魄。


【黃帝手植柏】這棵柏樹高20餘米,胸圍7.60米,蒼勁挺拔,冠蓋蔽空,葉子四季不衰,層層密密,相傳為黃帝親手栽種。樹旁有一碑樓,內嵌石碑一塊,上書:“此柏高五十八市尺,下圍三十一市尺,中圍十九市尺,上圍六市尺,為群柏之冠。相傳是軒轅黃帝手植,距今約有五千餘年。諺雲:‘七樓八擤半,圪裡圪瘩不上算,’即指此柏。”

【下馬石】這塊下馬石是明朝嘉靖年間樹立,上書“文武百官至此馬”八個大字。就是說,任何人到了此處均下馬下轎,整理衣冠,恭行至陵前。由此可見,自古以來黃帝陵就是中華民族祭祀祖先的聖地,其地位從古至今無以倫比。事實上,早在先秦時期下馬石就已經存在。

【漢武仙台】《史記·封禪書》記載,“北巡朔方,勒兵十餘萬還,祭黃帝冢橋山。”此臺距黃帝陵墓45米,兩條石砌曲徑通向臺頂,四圍古柏環抱,臺頂高達林表。有這樣一種說法,就是“登臺一次,增壽一年。”黃帝陵的威望實在太高,以至於墳冢區至今保存完好,無人敢盜。


【黃帝墳冢區】墳冢前有“橋山龍馭”碑,據傳此地為黃帝駕龍昇天之地。在這塊碑前面碑亭裡還有一塊石碑,上面是郭沫若題寫的墓碑,“黃帝陵”。在碑亭上還有兩亭柱上有兩幅楹聯,一為:“奠華夏宏大業基始祖恩德澤萬世,樹炎黃浩然正氣民族精神炳千秋”;一為:“中華國脈承龍脈,黃帝英魂壯民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