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民服務解難題(一)

不忘初心 牢記使命 | 為民服務解難題(一)

根據全區“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安排,即日起開設主題教育“為民服務解難題”宣傳專欄,圍繞全區各鎮街、各部門單位前期排查出的整改事項問題,面向社會公開“晾曬”整改成果,自覺接受群眾監督。

01

勝坨鎮:以民為本抓落實 搬遷改造民安居

勝坨鎮共有房臺村35個,除勝利社區12個村搬遷改造完成,仍有23個房臺村、8200餘戶、21900多人未搬遷安置,房屋大多為上世紀70年代末建設的土坯房,部分群眾居住的房屋存在極大安全隱患。“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開展以來,在深入調研和檢視問題中發現,因住房條件長期得不到有效改善,房臺村群眾意見較大。為儘快改善房臺村群眾居住條件,勝坨鎮於2019年9月份啟動實施了辛莊社區8個村的搬遷改造工程,真正把開展主題教育的成效體現到增強群眾獲得感上。

建立專班、掛圖作戰。成立房臺村搬遷改造指揮部,在原有4名專職人員的基礎上,新增3名機關幹部,組建成立7人項目指揮部,在項目一線辛莊社區進行集中辦公,專職推動房臺村搬遷改造工作。研究制定了《勝坨鎮鼓勵黃河南展區群眾進城安置辦法》,制定項目推進方案,建立周例會制度,倒排工期、掛圖作戰。將房臺村搬遷改造作為勝坨鎮民生“一號工程”,鎮黨政聯席會議每週聽取進度情況,研究解決遇到的瓶頸難點和困難問題。

入戶摸底、挨家宣傳。搬遷改造特別是房屋評估工作複雜敏感、群眾關注度高,需要做足宣傳和動員工作。項目指揮部、包村幹部全部盯緊靠上,印發政策宣傳明白紙、利用村莊大喇叭廣播,堅持每戶必到、挨家挨戶做工作,爭取群眾最大理解和支持。堅持多措並舉、齊頭並進,深入群眾開展入戶摸底調查工作。經調查,辛莊社區老房臺共1110戶,有30戶不同意搬遷,272戶對安置政策不滿意,10戶申請廉租房。通過深入細緻地調研,摸清了底數,充分掌握了情況。

擔當攻堅、快速推進。工作人員、包村幹部、村“兩委”成員發揚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的精神,一心撲在工作上,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就完成了8個村1110戶房屋評估工程量複核、安置資格公示及人戶房的鎖定等工作。深入西街村、後彩村、常家村開展現場評估值答疑,10月29日完成西街村安置補償協議簽定工作,簽約率100%,漂亮地打贏了“第一仗”,實現了“開門紅”。其他7個村協議簽訂工作正在抓緊推進,預計11月底全部完成。同時,兵分兩路,積極與開發商對接交流,引導開發商針對安置群眾制定購房優惠政策,消化鎮區存量住房,用於房臺村搬遷安置,解除群眾後顧之憂。

一心為民、紓憂解難。工作中堅決不搞“一刀切”,針對老年人不願與子女同住及購房困難的情況,研究確定將鎮上新建公租房優先配租給房臺村老年人,真正急群眾所急。在下一步的工作中,還將積極探索針對老年人和特困群體的小戶型平房安置模式,既照顧特殊群體需求,又切實幫助改善居住條件。

辛莊社區8個房臺村搬遷改造啟動以來,受到人民群眾的熱烈歡迎。隨著房臺村搬遷改造的推進,房臺村群眾居住土坯房將徹底成為歷史,真正實現“兩不愁三保障”,讓更多群眾住有安居。

02

郝家鎮:“333”工作法 打通服務社區群眾“最後一公里”

針對城鎮社區管理薄弱、服務單一、載體不足等問題,郝家鎮黨委緊緊圍繞“為民服務解難題”目標,堅持問題導向,即知即改、立行立改,創新實施了社區工作“333”模式,強化社區管理,豐富功能載體,有效打通了服務城鎮社區居民的“最後一公里”。

建強三支隊伍,夯實服務力量。一是建強黨建工作者隊伍。從鎮機關選派3名中層骨幹黨員擔任社區黨支部書記,選拔12名熱心社區公益的居民黨員進入支委會,充實了城鎮社區黨務工作者力量。二是建強社區工作者隊伍。鎮政府與慧眾、益道兩家社工公司簽訂購買服務,選聘5名素質高、熱心腸的專業社工人員擔任社區工作者,提升了社區管理專業化水平。三是建強志願者隊伍。由鎮黨委牽頭,組建以機關黨員為骨幹,社會成員廣泛參與的結對幫扶、助老服務、文明勸導等各類志願服務隊伍8支。

抓實三項工作,築牢服務根基。一是陣地建設搭平臺。投資72萬元,按照“工作聯動、活動聯辦、陣地聯建”的思路,對西郊社區黨群服務中心進行改擴建,形成面向全體黨員、居民、商戶的服務陣地。二是服務下沉順機制。整合資源,在社區服務中心開展集居民養老保險、居住證辦理、計生服務等32項服務在內的“一窗受理,全科服務”,實現為民服務窗口前移,減少群眾跑腿煩惱。三是網格治理延觸角。以“黨建紅+網格藍”為主框架,全面推行“網格化”管理,將3個城鎮社區細分成7個網格,併為每個網格配備了黨員、社區志願者,有效延伸服務群眾的觸角。

實現三個目標,凸顯服務成效。一是志願服務“豐富多彩”。10月31日,成立首家社區“志願銀行”,開創圓夢微心願、暖心紅馬甲、情繫四點半等志願服務項目。吸納高技能專業志願者,為社區居民免費開展珍瓏棋局棋藝課、小蠻腰瑜伽課、天籟之音聲樂課等特色課程。主題教育以來共開展志願服務12次,300餘人次參加;開展培訓課程8期,160餘人次參加。二是文娛活動“繁花似錦”。創新活動載體,以“一月一主題”文化娛樂活動為主,組建“幸福快樂舞蹈隊”、“紅楓葉歌唱隊”等6支社區文娛隊伍,精心組織開展了“中秋歸故里”“喜迎國慶、情滿西郊”“感恩重陽、老幼同樂”等系列活動,不斷豐富社區文化內涵,推動社區精神文明建設。目前,共開展各類文化娛樂活動40餘次。三是惠民政策“近水樓臺”。加強鎮直單位站所下沉基層社區工作力度,針對群眾關心的法律援助、政策宣傳、心理諮詢等服務,通過明白紙入戶、宣傳單上牆、工作人員到場,切實提升居民對惠民政策的瞭解程度,不斷提高居民生活幸福指數。主題教育以來共開展政策法規宣傳3期,法律諮詢2期,發放明白紙1000餘份。

通過積極整改落實,郝家鎮3個城鎮社區為民服務功能得到了有效加強,社區居民滿意度明顯提升,團結向善的精神風貌進一步樹立。下一步,郝家鎮將繼續深化自身問題檢視力度,始終將為民服務解難題當做工作的目標,確保主題教育取得豐碩成果。

03

永安鎮: 黨委搭臺 支部抱團 加快集體經濟薄弱村增收“破五”

永安鎮轄44個行政村,農村集體經濟在5萬元以下的村達到8個,佔全鎮行政村總量的18.2%,村級集體經濟相對薄弱,收入來源單一,低收入村集體比重較大。開展主題教育以來,永安鎮把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作為重點解決問題,深入調研、強化引領,力促農村集體經濟五萬元以下的村增收“破五”。

黨委統籌,吹響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衝鋒號。積極貫徹落實《關於在全區開展“黨支部+合作社”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工作實施方案》精神,將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作為黨委書記抓基層黨建項目,通過外出學、專家點、群眾提、集體議等多種方式,全方位把脈問診全鎮村集體經濟發展現狀、多角度探索“黨支部+合作社”工作模式,切實為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趟路子找經驗。今年以來,鎮黨委先後組織開展專題調研1次、召開專題座談會2次、發放調查問卷300份,徵求意見建議32條;邀請2名專家指導幫扶,對接確定發展村集體經濟項目3個,全面吹響了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衝鋒號。

龍頭引領,搭建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載體。將培育引進高端特色產業發展項目作為助力村集體經濟發展的龍頭引擎,通過龍頭企業引領、周邊農戶跟進的方式,在打開特色產業發展市場的同時,實現興村富民的目標。主題教育開展以來,永安鎮立足自身優勢,積極對接引進匯通現代化食用菌基地項目,擬建設鋼結構高溫香菇種植大棚40餘個,引進最先進菌棒製作和接菌生產線,年可生產食用菌240萬斤,預計可帶動周邊10個村集體通過土地流轉、發展產業等方式實現村均增收8萬元。

抱團發展,凝聚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合力。依託匯通食用菌基地項目,積極向上對接,成功爭取市區扶持壯大農村集體經濟項目政策資金320萬元,優先向8個村集體經濟薄弱村傾斜,扶持購置香菇種植大棚8個,為村集體經濟發展搭建平臺,注入原始資金,推動“由弱轉強”穩步起步。充分發揮基層黨支部的主導作用,引導8個村黨支部,相繼註冊成立了香菇種植專業合作社,吸納群眾入股,增加產業發展合力,引導支部團結群眾抱團發展香菇種植。目前,各村香菇長勢良好,每棚每年可出產食用菌5-6萬斤、銷售收入10餘萬元,村集體通過分紅的方式每年增收約計6萬元。

下一步,永安鎮將結合前期工作,組織各村進一步開展集體經濟發展大討論,深入分析目前現狀,積極挖潛聚力,發揮黨組織引領作用,發揮黨員幹部先鋒作用,對接政策、引進項目、抱團發展,拿出增收計劃,落實增收舉措,紮實推進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實現村集體經濟的持續增收。

04

黃河口鎮:從“找準”做起 奮力趟出特色鄉村振興路

近年來受自然保護區試驗區及核心區區域限制性規劃,黃河口鎮工業發展受限。要想實現經濟的穩中求進、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扭轉目前財政收入少、優勢產業不能有效發揮、村莊及農田設施較差的現狀,只有依託實施鄉村振興的戰略機遇尋求突破。主題教育開展以來,黃河口鎮從找準位置、找準問題做起,深入分析全鎮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的有利條件和困難挑戰,精準規劃、靶向推進,走出了一條適合本地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

明確定位,精準規劃。定位於全區北部生態農業發展片區,以發展生態農業為主導發展方向,以河口溼地、天水一色、石油文化、齊魯異風為總體風貌,加快建設生態旅遊業和生態農業為特色的旅遊服務型生態城鎮。委託浙江大學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對黃河口鎮鄉村振興示範片區進行規劃,將地理位置優勢、電力配套設施優勢、地勢土質優勢、水資源優勢等全面整合,黨建、產業、文化、環境、人才等有效融合,將小高村、萬爾村等14個行政村,打造成為集現代農業、美麗鄉村、田園綜合體為一體的鄉村振興示範區。

積極探索,產業先行。以於林村、萬爾村、小高村為核心村莊並作為基點,輻射周邊3000畝以上的耕地面積。按照“公司+合作社+農戶”組織模式,統籌整合周邊5個村的黃河灘地優勢資源,推進土地向合作社流轉,水稻種植面積擴大到1.2萬餘畝。與此同時探索農業託管新模式,基地和合作社統一種植、統一田間管理、統一收割、統一銷售,農業生產成本降低15%以上,農戶每畝每年平均增收200-300元,實現地區產業發展、百姓受益、集體增收的目標。

瞄準痛點,靶向治理。針對群眾反映強烈的空心化和環境差等問題,因勢利導,解決難題。一是盤活土地資源。按照集聚提升和搬遷撤併的思路,立足各村發展現狀,採取貨幣化安置、集中安置等方式,因村施策、一戶一策,分類推動全鎮空心村整治和土地復墾工作,做活土地文章。2019年共實施遷村並居項目12個,涉及村莊17個,其中整村搬遷4個,局部搬遷13個,總拆舊規模732.58畝,規劃復墾耕地面積706.41畝。二是建設宜居村莊。做好長期保留村莊的基礎設施建設,合理規劃佈局,科學確定村莊發展方向,在原有規模基礎上有序推進改造提升,不斷改善村民生產生活條件,讓保留村莊“留得住鄉愁”。今年以來,先後對五七鄉村振興示範片區14個村莊實施沿線道路生態林建設、村莊五化改造提升、美麗庭院創建、道路“戶戶通”等系列人居環境改善提升工程。目前,片區內已完成12公里、150畝生態林用地土地流轉和平整;完成欒家、新生2個村的五化改造提升;完成1條美麗庭院示範街15戶的建設任務;涉及7個村總計13.6千米的四好公路硬化已竣工通車。

黃河口鎮定位自身發展,堅持“築品牌、靚環境、整土地、興文化、強組織”發展思路,通過發展特色農業、發展生態旅遊業、建設美麗鄉村,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生活水平,帶動區域經濟發展。

05

董集鎮:加快推進文化惠民工程 積極培育文化董集新名片

主題教育開展以來,董集鎮主動檢視文化服務效能建設方面的問題不足,明確以文化人“勁頭足”、精品力作“看頭多”、品牌活動“名頭響”、陣地建設“勢頭好”為整改目標,持續推進文化惠民工程,積極培育文化董集新名片,為建設“宜居宜業示範鎮,美麗幸福新董集”,實現鄉村文化振興貢獻力量。

強基礎,為民辦實事工程進展順利。加大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按照鄉村振興總體佈局,文化振興與組織振興相結合,投資200餘萬元對南八片區文化活動場所進行了提升改造,新建新時代文明實踐長廊、新時代文明實踐廣場,高標準建設了門球場、籃球場和兒童樂園。對大王社區數字文化廣場進行了改造提升,新建宣誓牆、文化長廊,數字大屏更換了傳輸光纜、增加了視頻處理器,擴展了數字大屏的適用範圍,提高了利用率。通過前期規劃選址,投資25萬元提升改造大清戶村鄉村劇場,並高標準建設數字文化廣場1處。在楊廟社區依託新建黨群服務樓規劃建設黃河南展區文化展館和青少年活動中心,村級公共文化設施進一步完善。

興文化,全力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創新實施鄉村文化振興“六個一”精品工程,即一本書、一首詩、一支歌、一個影集、一部專題片、一處文化展館。報告文學《南展區》已在《時代報告——中國報告文學》2019年9月號刊發;“南展頌歌”詩歌完成徵集評審,於9月22日在南展區黃河岸畔舉辦了園林詩會;攝影展和專題片完成第一集,其中攝影組圖《黃河南展區群眾的生活變遷》榮獲第二屆墾利區文藝獎。

抓活動,豐富群眾文化生活。先後舉辦迎春晚會、秧歌展演、鑼鼓大賽、廣場舞大賽、慶七一頒獎晚會、曲藝專場晚會等鄉村藝術節系列活動9場。其中,第三屆董集鎮廣場舞大賽和第四屆董集新歌聲大賽已成為全鎮的品牌文化活動,鎮廣場舞隊已連續兩年代表墾利區參加了東營市的廣場舞大賽,並取得優異成績。第四屆和第五屆山東省小品新作大賽連續兩年在董集鎮舉辦,今年董集鎮聯合區文化館選送的小品《脫貧之後》參加了第六屆山東省小品新作大賽,並獲得三等獎。通過豐富和創新活動形式,讓鄉村文化“活”了起來,為鄉村振興工作加油助力。

下一步,董集鎮將深入實施鄉村文化振興“六個一”精品工程,積極向廣大群眾宣傳新思想、新觀念、新文化,用社會主義文化佔領文化陣地,用工作實績檢驗主題教育成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