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哪些将军的存在,可以用“力挽狂澜”来形容?

史学达人


当之无愧少帅张学良。

北伐战争

张作霖

话说1928年6月3日,北伐部队步步紧逼,张作霖见大势已去,命其子张学良留守北京,自己带着吴俊升等乘专车离开北京,同时下达退却的命令。不过在4日,张作霖的专车行至沈阳的皇姑屯时,被日军埋伏的炸药炸毁。张作霖身负重伤,当即被送往大帅府,不过很遗憾,张作霖在上午去世。

皇姑屯事件

这就是震惊中外的皇姑屯事件。此时,张学良正于南京派来的代表谈判。在接到父亲撤退命令后,立马乔装返回东北。不过,在路上就听说父亲去世的消息,张学良悲痛不已。不过,这还不是悲伤的时候,因为东北的大局还需他来把控。作为张作霖长子,在是接管东北的最合适的人选。在其回到东北后,奉系元老立即拥戴他成为东三省保安司令,时人皆称其为少帅。

少帅张学良

在出任奉系首脑之后,摆在张学良面前的就是奉系混乱的战局。他吸取父亲的教训,决定加快速度与南京议和。日本方面本来就想利用这次事件使中国的战局更加混乱,好让他们能在东北攫取更多的利益,而张学良此举无疑是在拆他们的台。于是他们改变策略,鼓动张学良独立东北,与南京政府相对抗。此时,奉系内部也意见不一,他们既担心日本人狮子大开口,又担心东北易帜之后,奉系会被中央军吞并,失去自主地位。张学良苦口婆心,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这才把他们说服。至于日本方面,张学良严词拒绝,无论他们怎么威逼利诱,均未动摇他的决心。

1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和南京政府在一系列谈判之后,终于达成一致。张学良通电全国宣布服从中央政府领导,原本东北悬挂的五色旗也被降了下来,换成南京国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旗。至此,全国在形式上统一了。

东北易帜

东北易帜虽然实现了,但是东北军内部却不是完全统一的,特别是张学良与杨宇霆的矛盾,积渐已久。杨宇霆,张作霖的智囊兼左右手,新派的首领。由于他位高权重,盛气凌人,一点也不把张学良放在眼里。在张作霖死后,他和常荫槐结成联盟,私自收编军队,扩充自己实力,意图篡位。一日,二人去见张学良,要求成立东北铁路督办公署。张学良以涉及外交问题拒绝了二人的请求,谁知杨宇霆不统一,逼张学良签字。张学良见二人如此嚣张,痛下决心除掉二人。于是,他借口晚上吃饭再谈,等二人晚上回来之后就被埋伏好的亲兵击毙。

杨宇霆

此后,父亲留下的烂摊子被他收拾的差不多,他也彻底接管了奉系。

1930年5月,由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挑起的中原大战爆发。开始,张学良严守中立,谁也不帮。其实,明眼人都知道,张学良倒向哪一方,哪一方就会取得胜利。最后,张学良认为支持蒋介石有利于中国统一。于是1930年9月,张学良率10万东北兵入关。几日之内便接管了平津、河北,中原大战不久后也结束。

中原大战

蒋介石

蒋介石为了感激张学良在此战中的援助,委任其作为中华民国海陆空军副总司令。蒋介石也邀请张学良夫妇到南京,以最高规格接待他们。张学良夫人于凤至拜宋母为干娘,与宋美龄、宋霭龄以姐妹相称。蒋介石又推举张学良为国府委员,并授其八省军区总司令之职。

于凤至

仅仅上位两年,张学良就如此风头无两,可谓是力挽狂澜。


小豪说历史


在中国历史上,可以称得上力挽狂澜的将军是彭德怀。

彭德怀将军是新中国十大元帅之一,在朱德之后,排名第二位,他戎马一生,为中华民族独立做出所巨大贡献。

今天我们来回忆下彭德怀亲自指挥的朝鲜战争。

1950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1周年纪念,在西北主持工作的彭德怀并没有意识到,他会和千里之外的朝鲜战争有交集。

一天中午,北京突然派人找到彭德怀,说毛主席邀请他参加一个会议。

彭德怀将军没有耽误,马上让参谋收拾行李赶往北京。

到了北京以后,彭德怀才知道毛主席叫他来,是为了朝鲜半岛局势。


当时有有两种意见,一种是静观其变,一种是出兵支援。

两种意见相持不下,所以毛主席想听听彭德怀的看法。

彭德怀考虑再三后,向毛主席表达了出兵的看法,他说出兵援朝是必要的,打烂了,最多等于解放战争晚胜利几年。

毛主席听到他这个观点后,心里有了合适的人选,当即表示让彭老总挂帅出征。

10月中旬,彭德怀和先头部队共10余万人,越过鸭绿江往朝鲜方向进军。

进入朝鲜半岛,彭德怀将军才感到局势比想象中还要复杂。


当时朝鲜人民军接连败退,金日成身边只有3个师的兵力。

彭德怀将军来到朝鲜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了解美军的情况,接着打了三次战役,让麦克阿瑟吃了一个大亏。

第一次战役消灭了南韩第三师,第六师共1.5万人,打垮了美军的王牌骑兵师。

第二次战役主要歼灭的是南朝鲜的近两个师,特别是第二师基本上失掉了战斗力,美7师也受到了重大打击,土耳其旅消灭了一半,其他的24师等也受了很多损失。

第三次战役直接打到了北纬37度线,汉城已经在志愿军的射程范围内。

直到这三次战役打完,不可一世的麦克阿瑟才知道对方的指挥官是谁,想来也是非常滑稽的事情。


后来麦克阿瑟被调回美国,从此一蹶不振。 后来的朝鲜战争,打得异常艰苦,美军虽然被打了一个措手不及,但他们先进的武器装备,现代化的作战体系,让志愿军吃了不少苦头。

可是,彭德怀将军带领中国志愿军,用了三年时间,把美军赶到了38线以南,这在百年来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胜利。

要知道,美军刚刚经历二战的洗礼,拥有陆海空近1000万武装力量,而且装备先进的空军和海军,想要战胜他们的难度可想而知。

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在板门店签字,朝鲜战争正式结束。

彭德怀在关键时刻能够挺身而出,力挽狂澜实在是难能可贵。


战争结束后,彭德怀将军率领中国志愿军陆续回国,他的英勇正好印证“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这句话。


—End—


冷月钩沉


现代历史上的粟裕、徐向前、刘伯承、彭德怀、朱德、邓小平、许继慎、蔡申熙等都能够做到力挽狂澜。

下图:邓小平(上排左)、朱德(上排中)、彭德怀(上排右)、徐向前(下排左)、粟裕(下排中)、刘伯承(下排右)。








君230835428


中国历史上,在关键时刻能够力挽狂澜的人,还是有很多的。说几个发生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历史事件吧。

我们都知道,中国近现代史上,国共双方本来是一起合作北伐统一中国的。

但是,正在北伐即将取得胜利的时候,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政变,开始大肆的屠杀中国共产党员。

这是倒行逆施是违背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同时,这也是不得民心的一种做法。

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这是一次面临的,前所未有的沉重打击,他们必须要采取正确的应对方式,否则,将会面临灭顶之灾。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周恩来开始站出来,他要带领中国共产党走出危局。我们都知道,周恩来在后来领导了八一南昌起义。

可以说正是南昌起义,打响了党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这一次起义的真正历史意义,就是让中国诞生了一支为人民而战的新型队伍。

所以,八一南昌起义的打响,就是周恩来在关键时刻,做出来的挽救中国共产党命运与前途的伟大壮举。

这标志着,我们可以带领人民独自取得祖国的统一了。

后来新中国成立之后,还特意把南昌起义发生的这一天,定位建军节,可见这次起义的意义多么的重大。

还有土地革命期间,第五次反围剿战争的时候,因为李德、博古等人的错误的指挥,导致了工农红军锐减,有原来的八万多人,减少到了三万多人。

若是不纠正他们错误的领导方式,不改变领导人,工农红军面临着全部覆灭的危险。

此刻,蒋介石派了二十万大军来围剿工农红军,可以说这一次也是红军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

正是在这个特殊的时候,毛泽东站了出来。他开始成为了党和军队的绝对领导人。他要带着工农红军走出危局,保住仅存的革命火种。

但是,要知道三万多人,想要把反动派的二十万人马给打败,当然是十分艰巨的一项任务了。

不过毛泽东并没有退缩,而是靠着自己卓越的军事才能开始寻找突破口。

他利用敌人派系众多,不能同心协力的这一矛盾。采用打游击战的方式,集中我军主要兵力,达到歼灭敌军的目的。

后来我们都知道,在这次战争中,毛泽东带领工农红军,先后四次经过赤水这个地方,把国民党的大部队基本消亡殆尽了。

剩下的反动派,看到情况不妙,赶紧夹着尾巴逃跑了。

最终,毛泽东带领着的工农红军,转危为安,为日后革命的火种燃烧到中国的每一个角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所以说这一次战役,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四渡赤水之战,也是在关键时刻,挽救了党和红军的命运的。

后来毛泽东把这一战,视为自己一生之中,打的最为得意的一次战役,毕竟用三万人马打败国民党二十万大军,没有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肯定是做不到的。

通过这一次战役,也充分证明了毛泽东领导的正确性和伟大性,也只有他才能带领中国共产党走向胜利。

后来我们都知道正是他带领中国人民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让中国人民成为了国家当家作主的人的。

所以毛泽东和周恩来都是在中国最为关键的时候,力挽狂澜的人。


史学达人


1927年南昌起义的部队构成是:叶挺第十一军有八个主力团,贺龙第二十军有六个主力团。而朱德担任副军长的第九军其实是个架子军,只有军官教育团的三个连和南昌公安局两个保安队,总兵力500人不到,最多算一个加强营,也就是说,朱老总几乎等于没有基本部队。



在9月初的“三河坝分兵”中,朱德奉命率领第九军军官教育团和第十一军25师共4000余人就地阻击,防止敌钱大钧部抄袭起义军后路。在三天三夜的阻击战中部队伤亡很大,撤出三河坝时只剩2200余人,在前往与主力会合的路上,遇见了第二十军教导团的200余人(粟裕就在这支小部队里),才知道了起义军主力已经在潮汕地区失败的消息。

于是这2400余人成为了南昌起义最后剩下的建制部队,处在四面受敌、与上级完全失去联系的、部队伤亡过半的危险境地,思想和组织上都陷入混乱。本来,南昌起义部队在军、师两级设立了党代表,团、营、连设置了政治指导员,然而此时所有师级以上党代表均已离队,政工干部职务最高的只剩下一个团级政治指导员陈毅。



军事干部也是如此,在天心圩会议后,第25师师长和各团长也分别离队,朱德以下只剩下第74团参谋长王尔琢。一些同志在会议上认为既然主力部队已经失败,三河坝留下的这点人实在难以坚持,应该分散或者解散,一些同志反对,争吵的很凶,而到底应该怎么办,只能由临时负责的朱德做出决断。

就是在这个非常而艰难的时刻,面对大部分并非自己部下的干部战士,朱德表现出坚强的领导能力:坚决反对分散隐蔽 ,部队应该北上然后穿山西进,去敌人力量薄弱的湖南南部。但是大部分战士已人心惶惶,单独或者结伴离队的情况屡屡发生,南昌起义的火种,面临可能熄灭的危险,关键时刻,又是朱德站了出来。



为此,朱德在天心圩召开了全体军人大会,发表了在军史上极为重要的一次讲话:“同志们,要革命的跟我走,不革命的可以回家,不勉强!1927年的中国革命,很像1905年的俄国革命。俄国1905年革命失败后,是黑暗的,但黑暗是暂时的,1917年革命终于成功了,我们中国也会有个1917,只要保存火种,革命就有希望”!

朱德的信心与激情传递给每一位留下来的干部战士,陈毅后来回忆说:“朱总司令在最黑暗的日子里,在群众情绪低到零度灰心丧气的时候,指出了光明的前途,坚定了群众的革命信年,这是总司令的伟大”!什么叫力挽狂澜?这就是真正的力挽狂澜。



朱德讲话后陈毅也上台发言,而黄埔一期的王尔琢则当众宣布:革命不成功,坚决不剃须!当时部队已经只剩下800多人,朱德与陈毅、王尔琢两位助手对部队进行了整编,成立了一个纵队:朱德任纵队司令员、陈毅任纵队政治指导员、王尔琢任纵队参谋长。

下设一个士兵支队(三个大队),一个特务大队(侦察警卫)、一个机炮大队(一门82迫击炮、两挺重机枪和两支手提机关枪)、多余的军官编成一个教导队直属纵队部。虽然这就是全部家底,但是火种却保存了下来,并且从此永远也没有熄灭!



这支部队后来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的重要基础,以及战斗力的核心,发动湘南起义后奔赴井冈山成为著名的红28团。1955年授衔时,朱德名列十大元帅之首,陈毅名列第六,这支部队中原第73团3营七连连长林彪位列第三 ,而原74团班长粟裕则名列十大将之首。

《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评价到,这支部队能够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保存下来,朱德元帅“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确实,历史已经告诉我们,力挽狂澜天心圩,朱总司令居首功。


度度狼gg


在滚滚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了无数的英雄豪杰,仁人志士,或救社稷于危难,或挽狂澜于水火。今天要跟大家讲的就是中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者、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和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开拓者和奠基人。——叶剑英元帅

出生于小商人家庭的叶剑英,在中国共产党内向来以细心著称。毛泽东对叶剑英的评价是:“诸葛一生惟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长征路上“救了党,救了红军,救了我们这些人”。周恩来评价叶剑英的是:“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回顾叶剑英一生,他曾在重大关头三次挺身而出力挽狂澜,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1、陈炯明发动广州兵变,叶剑英全力护卫孙中山转移,使北伐战争得以继续。

1917年,叶剑英考入云南讲武堂学习,从讲武学堂毕业后,叶剑英追随中国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投身于民主革命。1922年6月,粤军总司令陈炯明叛变孙中山,炮轰总统府,阴谋加害孙中山。在形势万分危急之时,年仅25岁的海军陆战队营长叶剑英护卫孙中山登上“宝壁”舰,后改乘“永丰”舰前往黄埔。面对陈炯明的叛逆行为,孙中山即令北伐军回师勘乱。

6月17日,叶剑英乘“宝壁”舰紧跟孙中山所乘的“永丰”舰,由黄埔港出发向广州挺进,当舰队前进至白鹅潭附近时,遭到陈炯明叛军密集炮火伏击。叶剑英沉着指挥作战,他手握机枪,同士兵一起,向敌军猛烈还击。为了保卫孙中山的安全,叶剑英亲率士兵巡逻,严密监视敌人的行动。孙中山在广州蒙难50天,叶剑英始终率部捍卫孙中山。由于叶剑英等英勇斗争,使陈炯明篡夺革命政权的阴谋没能得逞。

2、张国焘电令右路军南下,企图分裂和危害中央,叶剑英及时向毛泽东报告,使张国焘这一阴谋破产。

1935年6月,红一、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地区胜利会师。中共中央决定向北进攻,创建川陕甘根据地。但张国焘不赞成北上,极力破坏团结,阻挠北上。8月的毛儿盖会议上,中央决定分左、右两路过草地北上甘南。9月9日,张国焘给前敌总指挥部政委陈昌浩发去密电,要他们“南下,彻底开展党内斗争”,企图危害党中央。密电到达时,恰逢陈昌浩正在向部队讲话,发报员就把密电交给了在会场外的叶剑英。叶剑英看完密电后,认为情况万分危急,立即冒着生命危险迅速而巧妙地将密电送给了毛泽东。毛泽东看后就把密电记在了卷烟纸上,随后叶剑英又把密电带回会场,当时陈昌浩还在讲话,会议结束后,叶剑英才把密电交给陈昌浩。

党中央据此在巴西召开紧急会议,决定迅速率领红一、三军团主力北上,当天夜里就离开了巴西,脱离危险境地。叶剑英也回到驻地,以“打粮准备南下”的名义,率领军委纵队脱离险境赶上北上的红一、三军团。事后,毛泽东曾多次提到这件事,称赞叶剑英:“诸葛一生惟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

3、毛泽东逝世后,“四人帮”加快篡党夺权步伐,叶剑英全力协助华国锋一举粉碎“四人帮”,使党和国家避免了一场大灾难。

毛泽东逝世后,“四人帮”加紧了篡党夺权的阴谋活动,人民共和国面临生死存亡的抉择。当时的形势正如叶剑英指出的“情况已到了不破不立的紧急时候,不破了‘四人帮’,中央就立不起来。不破‘四人帮’,我们这个党就很危险”。在党和国家面临危难之时,身为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的叶剑英不负众望,挺身而出,在多数中央政治局委员的支持下,10月6日,叶剑英全力协助华国锋一举粉碎“四人帮”,使党和国家避免了一场大灾难。

粉碎“四人帮”的第二天,叶剑英就提出,应该尽快让邓小平出来工作。当时邓小平正生病住在医院里,不久,叶剑英就安排邓小平一家住到西山,为了邓小平今后工作方便,叶剑英指示办公室主任王守江负责送文件给邓小平。经叶剑英的积极努力,1977年8月召开的党的十届三中全会上以全票通过了恢复邓小平职务的决议。叶剑英为确立第二代领导核心邓小平的领导地位,起到了重大作用。


小余读史


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上,除了毛泽东是力挽狂澜的伟人外。从军队系统来讲,朱德总司令也是力挽狂澜的伟人。

1927年南昌起义失败,部队南下,在三河坝,周恩来命令朱德临时率25师2200余名官兵,阻击国民党钱大钧部2万敌人的进攻,掩护主力部队撒退,时间三天。当时25师的师长是周士第,党代表是李硕勋。

面对数倍于我、装备精良的强敌,我军既无火炮又无后援,甚至连子弹、手榴弹都十分有限,朱德率领部队浴血奋战,与敌人进行殊死搏斗,激战三天,血流成河,部队伤亡惨重。部队撒到天心圩后,士气低落,逃兵严重,周士第、李硕勋奉朱德命令,去上海寻找党中央。部队中团以上领导只剩下朱德、陈毅、王尔琢。这时,朱德决定整军。他站在队伍面前讲到:现在是我们最关键的时刻,中国革命现在失败了,但黑暗是暂时的,我们只要保存实力,革命就有办法,胜利一定是属于我们的。”于是,朱德成了这支部队的主心骨,保住了这800人的队伍,保住了南昌起义的火种,天心圩整军奠定了朱德“红军之父”的地位。

后来,朱德、陈毅带着这800多人的队伍上了井冈山,实现了伟大的朱、毛会师,巩固和发展了井冈山根据地。

新中国成立后,1955年我军首次授衔,朱德当年率领的800人队伍中,先后走出了3位元帅:朱德、林彪、陈毅。2位大将:粟裕、许光达。8位上将:肖克、周士第、杨成武、杨至成、杨得志、肖华、赵尔陆、赖传珠。还有几十位中将、少将和地方上的领导。





zj史海拾贝


明朝名臣、民族英雄于谦在“京师保卫战”过程中的表现,就是在极端条件极坏的形势下“力挽狂澜”的神操作,可以说,在公元1449年10月的危难时刻,是于谦一个人撑起了整个大明王朝。

当时形势严峻到什么地步了呢?我们从明朝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来分析。


内部:皇帝被俘,群龙无首

公元1449年8月,发生一件我们古代史上空前绝后的大事件:明英宗朱祁镇和大太监王振率领大明军队20万征讨蒙古,结果在河北土木堡几乎全军覆没,重要将领几乎全部战死,皇帝本人也成了蒙古首领也先的俘虏,史称“土木堡之变”。

在任何朝代,打仗皇帝被抓,都是一件举国震动的事情,土木堡的消息传到北京,朝廷上下一片混乱,几乎所有人都主张南迁,通俗地说就是趁也先还没到,赶紧卷铺盖逃跑。因为也先正挟持着皇上一路往过打,准备一举占领北京。皇上都被抓了,在人们心里就算亡国差不多的感觉,谁还有心思打仗?

而且得力的战将都在北伐路上战死了,一帮文官大臣,就算想守住,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外部:大军压境,叛徒出卖

也先趁着大胜,势头正猛,而且有大明皇帝在手里,一路上几乎畅通无阻,遇到抵抗就搬出皇帝,明朝守将谁还敢打?就这样势如破竹,1449年9月底就逼近京师。

更可怕的是,当时随英宗出征的有个太监喜宁,被俘后立即叛变,他对明朝的作战方略和各个守将的底细很是了解,他还能关键时候来个反串,假装逃命回来,骗个城门,或者在阵前给明军讲一讲“君臣纲常”,提醒一下明军:皇上可搁这坐着呢,你们还敢打?紫荆关就这样被也先轻易占领,蒙古大军直逼京城。

就是在这样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进士出身的于谦于少保站了出来,他做了三件事,改变了局势:


一、稳定人心

首先,在南迁问题上,于谦义正辞严地反对:“提议南迁的人应当斩首!京师是天下根本,只要一动便大事去矣。难道不见宋朝南渡的故事吗?”

于谦力主抗战,得到吏部尚书王直、内阁学士陈循等爱国官员的支持。当时大家临时推选的代理皇上朱祁钰也肯定了他的说法,防守的决策就这样定下来了。同时,在他的主导下,把“土木堡之变”的罪魁祸首——宦官王振的余党清除,也斩除了一些贪生怕死的军官,起用了一些得力的战将,比如从土木堡单骑逃回来的石亨,鼓舞土气,进一步稳定人心。

二、发动群众

除了调动京师军队死守京城各门、火速调集各地勤王兵马之外,于谦深知国家主要兵力差不多全部葬送在土木堡了,必须发动广大群众,万众一心,才有可能保卫京师。他以大敌当前,民族大义动员群众一起度过这生死存亡时刻。在他的带动下,全城军民一起加固北京周边45里的城墙,增修了京城的崇文、正阳、宣武、东直、朝阳、西直、阜成、德胜、安定9门。特别是城北的德胜门、安定门,城西的西直门和阜成门,把城内侧由土筑改为砖砌,并深浚了城壕,加强了城防。同时,命令工部组织人员在城墙堞口设置门扉,在城东、西、南面城墙上绑上沙栏木。共设置门扉11000余个、沙栏木长5100余丈,进一步增强了北京城池的防御性能。为了进一步发动群众,于谦还传檄京城周围的州县和山西、河北等地民众,拿起武器,视情况打击瓦剌军队,切断其后路。

三、反守为攻

于谦带领军民同仇敌忾,给了也先当头一棒。也先原以为易如反掌的北京之战,打了近半个月,伤亡惨重,却没有占到便宜。于是,他又拿出了杀手锏——朱祁镇。叛徒喜宁又开始在阵前进行他的“君臣纲常”说教,皇上在此,谁敢放肆?!也先叫嚣,你们皇帝在这里,现在我们不打了,出来讲和!

然而,这次,也先和喜宁都错了!于谦是个不按常理出牌的主,京师军民面对皇上都 不知所措的时候,于谦大声说:“社稷为重,君为轻,危难关头,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下令神机营全面反攻!这在当时实在是一个大胆的决定,会被认为是大逆不道。但没想到收到了奇效:蒙古军队在火器进攻下,伤亡惨重,也先的弟弟也被火器打死,也先只好带着俘虏皇帝灰溜溜地逃走了!

京师之围就此化解!简直是一个反败为胜的奇迹!

文官出身的于谦,在毫无胜算的生死关头,竟然完成了许多武将都不可能完成的事情,这才是真正的“力挽狂澜”。他的成就,几乎无人能超越,就连清朝人写的《明史》也对他不吝溢美之辞,称赞其“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

<strong><strong>

张廷玉《明史》

<strong>


点史成金


对于中国革命史来说,特别是新民主主义革命以来,在“南昌起义”的第一枪打响以后,“力挽狂澜”的第一人当朱德元帅莫属!!!

“八一”南昌起义,我党建立了自己的武装力量。可是,因为当时国民党政府的势力太过强大,导致“起义”不得不转入农村,在这个过程中,因为有些人的信念不够坚定、环境比较困难,导致一些人开始动摇,革命迎来了最困难的一段时期。


而这个时候正是朱德挺身而出,保住了革命的力量,延续了斗争的火种!!!

  1. 朱德在1911年便在云南参加了辛亥革命武装起义,很快凭借自身实力得到了提升,干到了旅长的级别。为了追求真理和拯救中华民族,朱德到德国学习,并在1922年,在德国留学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自此,朱德同志就是一名坚定的共产党人了。1925年,朱德到苏联进行了学习。
  2. “国共合作”破裂后,毅然决然投身革命。1927年7月,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党决定在八月一日发动武装起义。朱德同志当时负责以喝酒、打牌的名义拖住两名团长,起义之后,朱德任第九军军长。然后随着起义军南下。

  3. 在起义濒临绝境之时,朱德挺身而出,把武装的力量保存下来。1927年9月初,著名的“三河坝分兵”之后,朱德带领四千余人在三河坝完成了阻击任务,剩下二千多人的时候,朱德通过异乎寻常的执着和坚定,为当时这支队伍指明了出路,然而这支孤军要经历重重困难。到1927年10月底的时候,这支部队师以上军事领导干部走的只剩下朱德一人。团以上干部只剩下朱德、王尔德和陈毅三人。
  4. 面对部队瓦解的绝境,朱德力挽狂澜!!!这个时候,朱德带领的这支部队许多人都对革命抱有悲观色彩,这支队伍面临着“一哄而散”的局势,眼看南昌起义留下来的火种有熄灭的危险,朱德挺身而出,在江西省安远的天心圩军人大会上,将自己心中强烈的信心和激情传达给了“即将崩溃”的同志们,部队改编为一个纵队,军官800人编成了教导队,保留了南昌起义革命的火种!!!

没有朱德在绝境中守住同志们的信心,就没有这团不散的火种,是朱德元帅在艰难困苦之中,依然坚守初心,力挽狂澜,保留了武装的骨干力量。


我是xiaoZ弹史,翻看滚滚烟尘,知晓横趣点点。欢迎【关注】我,一起寻找历史中的真我!


xiaoZ弹史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朝鲜人民军一路势如破竹,在强大的火力掩护下,突破了三八线并占领了南朝鲜的首都韩城,南朝鲜军队和美军被朝鲜人民军压缩在了釜山。随着朝鲜人民军的快速推进,南朝鲜军和美军被赶下海是迟早的事,朝鲜统一值日可待,没想到麦克阿瑟的出现,彻底扭转了战局 可以说做到了力挽狂澜。


麦克阿瑟是二战的名将,面对美军在朝鲜连遭败绩,提出了仁川登陆的作战计划。麦克阿瑟的计划遭到参谋长联席会议的反对,原因在于从潮汐、港湾和堤岸方面分析,仁川是朝鲜海岸最不适宜实施登陆作战的港口。但是麦克阿瑟认为“朝鲜人民军的所有主力部队都已投入洛东江前线,在仁川肯定没有进行充分的防御准备,恰恰有助于保证出奇制胜的效果”。

为了实施仁川登陆,美国陆军以海军陆战队第1师和步兵第7师组成第10军。1950年9月15日,在麦克阿瑟的指挥下,美军第10军约7万人在飞机和舰炮的密集火力支援下成功抢占仁川滩头阵地,至9月16日美军成功攻占仁川市。



仁川登陆成功后,美第10军兵分两路以切断洛东江前线朝鲜人民军的退路,同时接应北上的美第8集团军。至此,美军和南朝鲜军开始转入全面反攻。之前一直处于进攻的朝鲜人民军不得不撤退,美军将战火烧到了中朝边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