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评论:吸引更多人热爱“无用的科学”

北京日报评论:吸引更多人热爱“无用的科学”

2019年未来科学大奖近日颁发,作为中国内地首个由科学家、企业家发起设立的世界级科学奖,未来科学大奖主要关注原创性基础科学研究,目前单项奖金高达100万美元。

基础研究是科学之本。每一项颠覆性、革命性的科技进步,都源自基础理论的重大突破。没有万有引力定律,就没有航天事业圆梦太空;没有电磁理论,就没有现代通讯让天涯变咫尺……基础科学研究是提升创新能力的根本,也是科技强国的重要基石。未来科学大奖虽发轫于“民间”,但是对官方科学奖项的必要补充,更彰显出整个社会对基础科学的日益重视。

“热爱科学的人很多,但是热爱无用的科学却没那么容易。”颁奖典礼上,一位获奖科学家的感言发人深思。基础研究周期长、变数大,“电光火石的瞬间”少之又少,更多的是成千上万次的无功而返。“无用之学”的调侃包含了太多的艰辛与感慨,但这又恰恰是科学研究自身规律的必然呈现。为研究哥德巴赫猜想,陈景润不顾重病缠身,每天点着煤油灯,趴在用砖头支撑的铺板上进行演算推导,用生命换来“1+2”的详细证明;黄昆花费数年时间,对固体物理学中的最基本领域进行总结,完善《晶格动力学理论》一书,成为几代科学家的入门指导书和必备参考书……那些看起来难以立即“转化”,甚至有些超前的理论研究,并非“百无一用”,相反,每一个公式、每一次实验都可能是重大成果的关键一步。

推进基础科学研究,要对“十年不鸣”有更多包容,也必须给研究者以更加切实的优待。近些年,国家层面加强政策引导,许多企业也参与进来,设立面向基础科学人才的奖项,如科学探索奖、达摩院青橙奖等,都起到了不小的激励作用。在此基础上,官方有必要继续加大支持,特别是将功夫用在平时,给予基础科学研究者更多资源倾斜,创造宽松环境,让他们敢于“一辈子只做一件事”。而从更深层次来看,形成自信的科研氛围也尤为迫切。不难发现,舆论场上常以国外奖项作为衡量科学家是否卓越的标准,就连未来科学大奖,也被冠以“中国诺贝尔奖”以示其分量。要看到,在科技强国的征程中,我们有追赶的毅力,更要有领跑的魄力,不断建立、完善自己的评价机制与奖励标准,叫响自己的品牌,必将能够提升中国基础研究在国际的地位。

万河之水始于源,参天之木立于根。给基础科学研究者更适宜的发展土壤,就是给科技创新更多机遇。不妨将未来科学大奖当成一个契机,期待更多科学家在攀登顶峰的路途中,也有满满获得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