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因必有果,房地产的报应究竟是什么?

无因不能生果,有果必有其因,万法生住异灭,在事相中有其普遍的理性,如生必有死,聚必有散,合必有离,成必有坏,都是必然的法则。这便是因果论,楼市也是如此。

百因必有果,房地产的报应究竟是什么?

从始到末,房价疯涨的背后究竟经历了什么?有人喜欢用供需关系分析房地产的发展历程,这其实是比较片面的。这几年房价从一线到七线八线齐刷刷的涨了个遍,这难道都是供需矛盾导致的吗?显然不是,否则,3年前全国各地处于房价绝对洼地,北上广深这四个一线城市3万左右的均价,强二线城市天津、武汉、长沙、成都一万多的时候,为什么无人问津?

百因必有果,房地产的报应究竟是什么?

还有人将上涨的原因归咎于货币超发导致的物价上涨,其实也是比较片面的。3年前的CPI其实也没有多高,2015年的大环境是实体经济一片死气沉沉的景象,居民收入也在不断下降,消费能力明显不足,3年前楼市的供需并没有发生大的改变,全国还是鬼城遍地,除了京城中一些开发商将学区房炒上天火了一把之外,其余都是温水中的青蛙,大家恨不得用出七十二变来搞营销搞促销,但均没有创造出水花。

百因必有果,房地产的报应究竟是什么?

随后,忽然有一天平地起惊雷,仿佛一夜之间这个市场就发生了质的改变,房子变得紧俏了,最后连偏远地区的房子都被消化了。究其背后原因还是政策主导的,20%的首付以及85折的房贷利率、政府给房地产松绑之后紧接着加杠杆引起的。

百因必有果,房地产的报应究竟是什么?

其次就是房地产的属性问题。房地产除了居住属性和投资属性之外,还有一个金融属性。相比前两者,这个才是重重之重。中国的房地产行业用螺旋上升理论来解释还是十分形象的:金融加杠杆—基础建设—房地产开发—房地产加杠杆—向居民转移—居民收入提高—居民自身杠杆降低—房地产泡沫逐渐消失。

百因必有果,房地产的报应究竟是什么?

所以,大家可以看到十几年来物价的上涨、房价的上涨、居民收入的提高这是同步进行的。楼市有泡沫吗?大家都知道肯定是有的,但是泡沫并不可怕,欣慰它可以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只要泡沫不破灭,它便是最有效的推动经济发展的方式。

百因必有果,房地产的报应究竟是什么?

其次就是房产税问题,因为房地产税是今后几年房地产发展的一个关键,成为左右今后几年房地产填补泡沫进程的决定性因素。首先房产税肯定是一种地方税,作为地方税种的房地产税全面收取或统一收取都不现实,也无法操作,只有各地方政府根据本区域内的房地产发展状况,采取灵活多样的税收方式,地方政府才有可能有积极性去收取,才可能保证收的上来。所以未来房产税的征收模式肯定也会“因地制宜”。

百因必有果,房地产的报应究竟是什么?

各地方政府根据本区域内的情况自行平衡卖地收入与地产收入,各地方区域也可以采用不同的税率方式。

前期地方财政投入多,收入高房价高的区域收取的利率高,收入低急需发展的区域可以少收或者不收。

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税收公平,既不伤害刚需又能实现均衡发展,占用社会公共资源多的区域多收税肯定是最公平的方式。房地产税既然是地方税种,交给地方政府研究实施即可,中央政府想统一制定基本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对于跨区域多套房的居民,只要是在急需发展的区域,无论多少套都不可不收或者少收。所以,今后几年房产税肯定是要推出的,而且会成为地方政府调节房价的一种利器。

百因必有果,房地产的报应究竟是什么?

那么大家关心的房地产税推行之后,房价一定会下跌吗?答案是不一定,因为房产税的本质不是为了降房价。既然是调节那么铁定不可能一刀切,有的城市多收,有的城市少收,有的城市不收,不收税的区域房价怎么下跌呢?而收税高的区域学校医院超市配套齐全,资源更加稀缺,改善性需求巨大,想跌也难。所以房地产税在运行好的情况下,是不会造成房价剧烈波动的。

百因必有果,房地产的报应究竟是什么?

未来房价走势如何?别指望房价大跌!

如果每个人都是透支自己财富创造能力且集中全家庭三代能力六个钱包去购买一套房子的话,并且这个房子的租金回报只有可怜的1.5%的年收益,那么这种购买能力无疑是被透支的,是畸形的。所以今后至少1到2年,房价会在一定波动范围内稳定一段时间。指望跌和涨都是不切实际的。如果接着加大供应,打破平衡,房价必跌无疑,如果控制房地产的开发,等居民收入提高逐步消化目前虚高的价格,房价基本会保持平稳运行。今后几年,高位接手的投资者会比较难受,在限售的政策下,因为房子的持有成本会逐步被侵蚀掉既得利润。刚需能买的起就买,买不起就等,但是还是不建议过度透支自己的能力。

百因必有果,房地产的报应究竟是什么?

前段时间的房贷利率调整,就很明显就是告诉人们,炒房的使命已经完成,如果强行炒,可以,但是想带着利润走,不容易,这些投资客都是有钱人,让他们为国家出点力填充下泡沫,也是应该的。而今后几年,中国特色的房地产,再想暴涨,也没有购买力的基础了。想暴跌?那些没有人口净流入,没有产业支撑,只能靠着土地财政的地方政府怎么办?只能无奈之下再多整出一些降价未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