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眾幹不幹,搞個示範看一看(社會治理在身邊)正定農村改廁尊重居民意願獲得大家支持

 小廁所,大民生。從改革開放初期改造連茅圈,到試點改建無害化衛生廁所和沼氣池,再到農民用上抽水馬桶,河北正定的廁所革命經歷了三次升級。當地幹部尊重群眾意願和客觀條件,通過示範帶動,引導群眾支持參與,變“要我改”為“我要改”,搞好前期配套和後期維護,解決群眾後顧之憂,取得了良好效果。

     

  農村“方便不方便”的尷尬在河北正定已成過去,經過幾輪改造,正定農村廁所逐步更新換代,老百姓說,“乾乾淨淨,沒有臭味!”

  去年2月全國廁所革命工作現場會在正定舉行,縣裡借勢發力,籌集財政專項資金,引導補貼農民改廁,當年把全縣7245座廁所實行無害化改造。三年任務提前兩年完成,正定從此告別連茅圈、臭茅坑。

  改廁邁出第一步

  試水改造連茅圈

  多年來,正定改廁有過“曲折”。

  “一個土坑兩塊磚,三尺土牆圍四邊”,像河北多數農村一樣,過去正定農家廁所是連茅圈,廁所和豬圈連通,很不衛生,容易導致傳染病。

  正定改廁起步較早。改革開放初期,上頭部署改造連茅圈,把茅房和豬圈隔開,要求整體推進。聽說要改造用了半輩子的連茅圈,一些農民笑了,覺得沒必要。“連茅圈可以攢糞,多打糧食,有啥不好?”“隔斷以後,淘糞不方便,今後咋辦?”大夥兒七嘴八舌,一百個不願意。“當時群眾習慣用連茅圈,認識上轉不過彎來,我開始也不願改。”當年任吳興村黨支部副書記的於春成說。

  面對群眾的各種不情願,正定縣沒有“一刀切”,頂著壓力,先在塔元莊和吳興村搞試點,帶動全縣。

  吳興村組織生產隊統一改廁,記工分,不給農民添負擔,村民董燕第一批改廁,隔斷茅和圈,用磚砌糞池,上面加蓋子,把連茅圈改成相對“衛生”的旱廁。為消除群眾顧慮,各生產隊安排專人淘糞,集中發酵後給莊稼施肥。這樣一來,村裡1500多戶基本全部改廁,吳興、塔元莊等村開始告別連茅圈,這是正定改造連茅圈的破冰之舉。

  改廁期間,縣委負責同志叮囑吳興村幹部:改廁是為了群眾健康,凡事有個過程,即便是為了群眾健康著想,也要讓人願意接受。不管什麼工作,“群眾們不同意的事情就不要做。”如今,這句話仍掛在村黨支部最顯眼的地方,該村80後村主任於棟說:“這也刻在村幹部心裡。”

  1984年正定分田到戶,生產隊解散,專門淘糞的沒了。一些農戶不願淘糞,董燕等部分農戶又恢復了連茅圈。

  農村幹事不能強扭

  關鍵是改變老腦筋

  然而這一“連”就到了2000年前後,規模化養豬逐漸興起,“農戶散養的越來越少,豬圈實際上沒用了。”於春成說。

  沼氣池給農村改廁帶來新選擇。2003年當地財政對建沼氣池實行補貼,“老試點”吳興村見勢快、下手早,於春成把旱廁改建沼氣池,廁所更乾淨,用沼氣做飯,沼渣當肥料,一舉多得。

  同樣作為“老試點”的塔元莊更利索,繼當年第一輪改廁後,2004年前後,村裡利用建設文明生態村的契機,推行升級版改廁。一半農戶拆掉旱廁,每座補貼400至500元,改建三格式無害化衛生廁所。還有一半建沼氣池,每戶補貼700至800元,另送一個灶。

  塔元莊村主任趙桂林當村幹部40多年,“在農村幹事不能強扭,要摸透群眾脾氣,讓百姓得實惠,再難的事也不難。”塔元莊成為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的先進村,外地經常有人來取經。

  2014年全國農村廁所改造現場會在正定舉行,正定借勢進一步推動全縣農村改廁,推廣適合當地的三格式無害化衛生廁所。財政補貼,各級配套,統一施工,基本不給農民增添負擔。

  可一些農民多年習慣了,仍不願改。大寨村開動員會,村党支書龐兵社剛開口,下面吵成一鍋粥。“改廁太麻煩,沒空!”“多少年都這麼過了,改啥呢?”王錫偉老漢當初也不願改,“剩飯剩菜往哪兒弄?刷鍋水往哪裡倒?家裡垃圾咋辦?”

  許多人改不了老習慣,更多的其實在觀望。面對那些“老主意”,龐兵社也有新點子,村裡組織黨員、村民代表到塔元莊參觀人家的衛生廁所,既方便又幹淨。這下開了眼界,長了信心,幾十戶村幹部和黨員帶頭改廁,專業施工代建。同時,村裡給每條街配一個垃圾桶,為每戶配一輛小推車,方便倒垃圾,最後統一清運。清掏走市場,打個電話就有人上門。一般每年淘糞一次,只花50元左右。

  大寨村村主任王文兵帶頭改廁,地上牆上貼瓷磚,改用坐便器,可以水衝。王錫偉老漢踅摸過去一看,不住點頭,“真沒臭味。”回家後二話不說,倔老頭也報名改廁,“上頭為咱好,又不叫出錢,為啥不改!”改完一看,老漢簡直不敢相信:鋁合金玻璃門,裝了坐便器,地上貼瓷磚,牆面刷白。

  “眼見為實,也沒後顧之憂,就不用磨嘴皮子了。”龐兵社說。見一個學一個,全村800多戶,最後八成改廁。“剩下的真不想改沒關係,尊重個人意願。”

  吳興村是全縣人口最多的村,2014年這一輪,吳興村基本全部改廁,全縣共2.3萬多戶改造連茅圈,改造旱廁5721座。

  從“要我改”到“我要改”

  讓百姓有民生獲得感

  時代變了,條件成熟,一切水到渠成。2018年,借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的東風,正定再次啟動改廁,財政補貼力度更大,農戶基本不花錢。

  大寨村喇叭一吆喝,手機裡一發信息,上一輪沒改廁的農戶,呼啦一下子全報名,生怕錯過“最後一班車”,還隔三差五往村委會跑,“纏”著村裡儘早安排。最後,全村應改盡改。

  廁所幹淨,小院美觀,村裡更清爽。“過去用了半輩子連茅圈,想不到還能上廁所沒臭味!”王錫偉老漢笑著說,“以前味道重,不衛生,家人經常鬧痢疾,現在沒事了。”他在院裡種了四季梅等20多盆花花草草,“環境好了,心裡舒坦,多活好幾年!”

  “改廁是小事也是大事,改廁的農戶,兒子找媳婦都好找。不改廁的,女方聽說了都搖頭。”龐兵社說。

  “可不嘛!過去兒子、媳婦從城裡回來,最不習慣的就是廁所,上一次就給嚇住了,過年都不想回家。現在好了,暑假還帶孩子回來住上一陣子。”王文兵的妻子接過話頭。

  改善農村人居環境,讓百姓有民生獲得感,“老試點”塔元莊跑得更快更好。近些年,村裡拆平房、建樓房,村民都上樓居住,用上抽水馬桶。“農民生活實現城市化,有望提前實現小康!”趙桂林說起來一臉紅光。

  從“要我改”到“我要改”,有關鍵幾招墊底。正定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曹國虹說:“近些年,全縣農村垃圾統一清運,許多村子可以接入城鎮汙水管網,有的建有小型汙水處理站。各鄉鎮都有清掏、維修等服務。前期補貼到位,後期管護到家,農民沒有後顧之憂,改廁就迎刃而解。”

  正定先行,帶動周邊,鹿泉、井陘礦區和藁城等八仙過海,也幹得熱火朝天。目前石家莊市農村改廁已完成六成多,明年有望全部完成,應改盡改,三年共改造65.1萬座。

    

  記者手記

  群眾順氣是最強動力

  正定改廁起步較早,一些村子曾出現過反覆,但正定始終堅持一條:尊重群眾意願。

  群眾不同意的事情就不要做,這已成為正定基層治理的經驗和執政為民的理念。凡事需要過程,群眾工作重在引導。反觀一些地方,有的幹部強推一些工程,結果好心沒辦成好事,群眾不領情,還有意見。導致幹群關係緊張,群眾對幹部缺乏信任,很多工作難以開展。

  俗話說,強扭的瓜不甜。在實際工作中,應該多尊重、多爭取、多示範、別蠻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