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隆基《石臺孝經》隸書拓本

唐開元元年(713年),臨淄王李隆基經過兩次政變奪權,立父唐睿宗,後又黃袍加身,史稱唐玄宗(唐明皇)。天寶三年(公元744年),唐玄宗詔令天下家藏《孝經》,以為子弟勤學。次年,他又親自書寫《孝經》,刻碑以示天下,記錄了唐代盛行的“以孝治天下”思想。


《石臺孝經》刻於唐玄宗天寶四年(745年),高620釐米,共4面,每面寬120釐米,因碑下有三層石臺階而得名,現藏西安碑林博物館。此碑碑文《孝經》為文帝孔子所撰,唐玄宗李隆基親自作序、註解和書寫,唐肅宗李亨題寫碑額,集“三帝”人文於一身,被譽為“西安碑林第一碑”。

唐玄宗書法媲美唐太宗,善行書,尤工八分章草。《石臺孝經》得漢隸之精髓,風骨巨麗,豐厚腴美,清麗多姿,神采飛揚,堪稱歷代帝王最美隸書。

李隆基《石臺孝經》隸書拓本

李隆基《石臺孝經》隸書拓本

李隆基《石臺孝經》隸書拓本

李隆基《石臺孝經》隸書拓本

李隆基《石臺孝經》隸書拓本

李隆基《石臺孝經》隸書拓本

李隆基《石臺孝經》隸書拓本

李隆基《石臺孝經》隸書拓本

李隆基《石臺孝經》隸書拓本

李隆基《石臺孝經》隸書拓本

李隆基《石臺孝經》隸書拓本

李隆基《石臺孝經》隸書拓本

李隆基《石臺孝經》隸書拓本

李隆基《石臺孝經》隸書拓本

李隆基《石臺孝經》隸書拓本

李隆基《石臺孝經》隸書拓本

李隆基《石臺孝經》隸書拓本

李隆基《石臺孝經》隸書拓本

李隆基《石臺孝經》隸書拓本

李隆基《石臺孝經》隸書拓本

李隆基《石臺孝經》隸書拓本

李隆基《石臺孝經》隸書拓本

李隆基《石臺孝經》隸書拓本

李隆基《石臺孝經》隸書拓本

李隆基《石臺孝經》隸書拓本

李隆基《石臺孝經》隸書拓本

李隆基《石臺孝經》隸書拓本

李隆基《石臺孝經》隸書拓本

李隆基《石臺孝經》隸書拓本

李隆基《石臺孝經》隸書拓本

李隆基《石臺孝經》隸書拓本

李隆基《石臺孝經》隸書拓本

李隆基《石臺孝經》隸書拓本

李隆基《石臺孝經》隸書拓本

李隆基《石臺孝經》隸書拓本

李隆基《石臺孝經》隸書拓本

李隆基《石臺孝經》隸書拓本

李隆基《石臺孝經》隸書拓本

李隆基《石臺孝經》隸書拓本

李隆基《石臺孝經》隸書拓本

李隆基《石臺孝經》隸書拓本

李隆基《石臺孝經》隸書拓本

李隆基《石臺孝經》隸書拓本

李隆基《石臺孝經》隸書拓本

李隆基《石臺孝經》隸書拓本

李隆基《石臺孝經》隸書拓本

李隆基《石臺孝經》隸書拓本

李隆基《石臺孝經》隸書拓本

李隆基《石臺孝經》隸書拓本

李隆基《石臺孝經》隸書拓本

李隆基《石臺孝經》隸書拓本

李隆基《石臺孝經》隸書拓本

李隆基《石臺孝經》隸書拓本

李隆基《石臺孝經》隸書拓本

李隆基《石臺孝經》隸書拓本

李隆基《石臺孝經》隸書拓本

李隆基《石臺孝經》隸書拓本

李隆基《石臺孝經》隸書拓本

李隆基《石臺孝經》隸書拓本

李隆基《石臺孝經》隸書拓本

李隆基《石臺孝經》隸書拓本

唐玄宗的《孝經序》略解

唐玄宗的《孝經注》的內容,在後文《孝經》的解讀中會引用並解釋。唐玄宗的這一名《序》,可分為五段,我們不妨逐一講讀一下。

朕聞上古其風樸略,雖因心之孝已萌,而資敬之禮猶簡,及乎仁義既有,親譽益著。聖人知孝之可以教人也,故因嚴以教敬,因親以教愛。於是以順移忠之道昭矣,立身揚名之義彰矣。子曰:“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經》。”是知孝者,德之本歟?

按,這一段大意是,我聽說上古時候民風教化是樸質疏略的,雖然因應自然的親愛父母之心的孝已經萌生,但是取其恭敬禮節的猶尚簡少,等到已有了仁義之說,那麼親愛的聲譽日益顯著了。聖人知道孝道是可以用來教化人民的,所以就嚴而教敬,就親而教愛。於此因順移孝為忠之道昭彰,立身揚名之義也彰顯了。孔子說:“我的心志在於《春秋》,德行在於《孝經》。”此可知道孝是道德的根本。

《經》曰:“昔者明王之以孝理天下也,不敢遺小國之臣,而況於公、侯、伯、子、男乎?”朕嘗三復斯言,景行先哲,雖無德教加於百姓,庶幾廣愛刑于四海。嗟乎,夫子沒而微言絕,異端起而大義乖。況泯絕於秦,得之者皆煨燼之末;濫觴於漢,傳之者皆糟粕之餘。故魯史《春秋》,學開五傳;《國風》、《雅》、《頌》,分為四詩。去聖逾遠,源流益別。

按,此段大意是,《孝經》說:“往昔聖明之王用孝治理天下,尚且不敢遺棄小國之臣,而何況對於那些公、侯、伯、子、男呢?”我曾經多次讀思此言,景行先哲;雖沒有德教施加於百姓,但希望博愛能作為四海典型。嗟嘆啊,夫子逝世而微言漸絕,異端興起而大義乖離。況且又於秦代被滅絕,後來所得到的皆秦焚書後之微末。《孝經》傳播濫觴於漢,醇粹既沒,則餘下糟粕在流傳。所以魯史《春秋》,此學分為五家之傳;《國風》、《雅》、《頌》,此學分為四家之詩。離開聖人越加遠,源流也日益多別。

近觀《孝經》舊注,蝽駁尤甚。至於跡相祖述,殆且百家。業擅專門,猶將十室。希升堂者,必自開戶牖。攀逸駕者,必騁殊軌轍。是以道隱小成,言隱浮偽。且傳以通經為義,義以必當為主。至當歸一,精義無二,安得不翦其繁蕪,而撮其樞要也。

按,此段大意是,近觀《孝經》的舊注,尤其駁雜不堪。至於追隨效法前人的,約將近百家。業擅專門的,將近有十家。希望升堂入室的,必定自己另闢門戶。想攀上奔逸車駕的,必定馳騁於別的軌轍上。因為這樣的穿鑿附會,也就使得大道隱於小道之所成中,至言隱於浮偽榮華之內了。且傳注以通暢經文為要義,要義必定以得當為主宰。至極得當就是能會歸於一,使得精妙之義無二,怎麼能不翦除那些繁蕪,而撮取那些樞機要道呢?

韋昭、王肅,先儒之領袖。虞翻、劉邵,抑又次焉。劉炫明安國之本,陸澄譏康成之注。在理或當,何必求人?今故特舉六家之異同,會五經之旨趣;約文敷暢,義則昭然;分注錯經,理亦條貫。寫之琬琰,庶有補於將來。

按,此段大意是,韋昭、王肅,是先儒的領袖。虞翻、劉邵,則又次於其後。劉炫闡明孔安國的古本,陸澄譏諷鄭康成的註釋。若在理論上或能允當,又何必責怪其人呢?所以如今特舉六家之異同,會合五經的旨趣;省約文字而遍佈通暢,經義則昭然;分注錯雜於經文內,而條理則貫通。寫在琬琰美玉之圭上,庶幾有補於將來。

且夫子談經,志取垂訓。雖五孝之用則別,而百行之源不殊。是以一章之中,凡有數句;一句之內,意有兼明;具載則文繁,略之又義闕。今存於疏,用廣發揮。

按,此段大意是,再說夫子談《孝經》,心志在於能取垂訓今後,雖五孝之所用則有區別,但百行之孝的源頭不殊。因此一章之中,共有數句;一句之內,意有兼相說明的;具載的話則文字繁瑣,省略則又會文義空闕。今留存於疏中,以能廣為發揮。

西漢及魏晉,經過宋齊梁陳,註解《孝經》的近百家,至於有唐之初,雖然備存秘府,而簡編多有殘缺,當時流傳的唯孔安國、鄭康成兩家之《孝經》注;另外就是梁代的皇侃《孝經義疏》,然而多紕漏謬誤,理昧精研。因此唐玄宗朝,召集群儒學官,使集議《孝經》的註解。這就有了劉子玄(劉知幾)辨鄭玄的《注》有十謬七惑,司馬貞駁斥孔安國的《注》多鄙俚不經,其餘諸家註解,皆榮華其言,妄生穿鑿。於是唐明皇就在先儒的註釋中採集菁華,刪除煩亂,萃取義理,把允當的用為註解,至於天寶二年(743年)注成,頒佈天下,並自己用八分隸書書寫,勒石於石碑,這就是“石臺孝經”。

此序言很簡短,但要言不煩,就像他的注那樣。我們如果讀過唐玄宗的《孝經注》,又讀過他的《孝經序》,可以看到這位皇帝非常重視《孝經》,其中的原因是大可研究的。如果簡單地歸納一些,主要有三點:

其一,以孝治家。皇家的內部秩序要整頓好,也確實不容易,唐玄宗自己就親身經歷過好多的事情,比如太平公主的作亂,又如自己和太子以及諸子的關係處理上,再如自己和其父在皇位繼承問題上,還有自己和兒子在皇位的繼承問題上。唐玄宗希望通過提倡孝道,把皇家的內部秩序整頓好。

他一方面宣揚《孝經》,一方面自己也做出樣子來,有記載說“上素友愛,近世帝王莫能及之”。比如初即位的時候,唐玄宗特地做了長枕頭、大被子,與兄弟宋王、申王、岐王、薛王、豳王同寢。宮殿中還設立五幄,與諸王更處其中,稱為“五王帳”。明代李贄在《史綱評要》中說了三個字:“近兒戲!”確實為入木三分之評。然而,再反思一下,也並非全是兒戲,在某些歷史時段中皇帝的這些做法也會起到一定的凝聚作用的。甚至這也成為一個教育皇家後代的著名的典故而流傳不息,如焦編輯的教育皇家後代的《養正圖解》就選擇了唐玄宗的這一則故事。

其二,以孝治國。《孝經》中的一個重要智慧就是“孝治”,將“移孝為忠”、“以順移忠”成為治國的重要做法。唐玄宗重視這一點,因此召開類似今天的高層的學術討論會,研討《孝經》的有關問題,還自己親自作注,並撰寫《孝經》全文立於學官,等等。他能取得“開元盛世”的盛況,也許和這種倡導與做法不無關係。但是他的誤國,被趕下皇位也和沒有很好地實踐《孝經》有關。比如《孝經》強調要納諫,他後期沒有做到;而如果對照《聖治章》的那些內容,他全背道而行了。比如“六事”之與“六可”,如“言思可道,行思可樂,德義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觀,進退可度,以臨其民”,他都沒有做到,如此卻能不栽跟斗,那才怪呢!“安史之亂”以後,這位皇帝對此應該有一番更加觸及靈魂的體會了。歷代有許多皇帝都關心《孝經》,提倡孝道,也許主要就聚焦在這兩大問題上吧。

其三,文化建樹。唐玄宗在文化建設上也是有一定的貢獻的,其他不煩說,比如《孝經》的整理、註釋以及推廣就是一大貢獻。今天《十三經注疏》中只有一位皇帝留下了他的著作,那就是唐玄宗的《孝經注》,而西安碑林的“石臺孝經”,成為一個重要的國寶級文物。如果我們參觀泰山,登上南天門,來到大觀峰,面對唐玄宗的《紀泰山銘》大片摩崖,高二丈六、寬丈五,二十四行,每行五十一字,共一千多字,金光閃爍,會被它的壯麗而震撼的。明代的王世貞《州山人稿》雲:“雖小變漢法,而婉縟雄逸,有飛動之勢。餘嘗登泰山,轉天門,則見東可二里穹崖造天,銘書若鸞鳳,翔舞於雲煙之表,為之色飛。”筆者嘗駐足於西安碑林的“石臺孝經”之側撫摸再三,亦曾仰望巍巍泰山《紀泰山銘》摩崖感慨再三,一代唐明皇早已成為了一黃土,而這些文物卻在天長日久地傾訴著一切。

各位師友您認為呢?

歡迎到文章最後面留言板留言表達您的觀點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