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寒門之子范仲淹的逆襲

有宋一代,在版圖上已失漢唐規模,內憂外患嚴重。自宋太祖開始,就實行高度中央集權,重內輕外,重文輕武。這雖然孕育出軍事上被動挨打的危機,卻促成士大夫階層的家國意識、報國情懷的空前高漲。這之中范仲淹(989—1052)是較早的代表。他主持的慶曆新政,凸顯出中國文人士大夫的歷史責任感和堅忍意志力。

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寒門之子范仲淹的逆襲

范仲淹在其《岳陽樓記》中所吟“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曠世名句,正好成為這種責任感和意志力的註腳。

宋仁宗慶曆五年(1045年)正月,范仲淹的新政失敗,被罷去參知政事,改知邠州(治今陝西邠縣),不久又改知鄧州(治今河南鄧州)。這看起來與湖南的岳陽樓並無關係,但他卻何以寫出滿紙菸雲、如曾身臨其境過的《岳陽樓記》呢?這個疑問,我們可以從南宋范公偁《過庭錄》裡找到答案。

按《過庭錄》的說法,范仲淹有位好友叫滕子京,於慶曆四年(1044年)春遭貶為嶽州(治今湖南嶽陽)知州,正式開啟岳陽樓(原建於唐)重建工程。一年後,即慶曆六年夏天,滕子京重建岳陽樓工程告成。

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寒門之子范仲淹的逆襲

他派人把一封《與範經略求記書》和這幅圖拿到范仲淹那裡向他約稿,請為新修的岳陽樓寫“記”。信中說:“竊以為天下郡國,非有山水環異者不為勝,山水非有樓觀登覽者不為顯,樓觀非有文字稱記者不為久,文字非出於雄才巨卿者不成著。”顯然他是很看重范仲淹這位老友的,希望他能玉成此事。

范仲淹正想要找機會規勸老友,勉勵他要有寬闊胸懷,以天下為己任,不可牢騷滿腹。現在機會來了。

可要為岳陽樓寫記,並不是件容易的事:因為自唐朝以來,“岳陽樓”已久負盛名。唐、宋時代,朝廷貶官,大多遠謫西南,“岳陽樓”便成了歷代失意官吏與詩人登臨之所。這些文人才士到此一遊,免不了觸景生情,搖筆為辭,以岳陽樓為題,寫出不少優秀詩文。僅唐代就有李白、杜甫、孟浩然、韓愈、劉禹錫、白居易、李商隱等在此留下過錦言華章。

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寒門之子范仲淹的逆襲

前有佳作熠熠生輝,要想不為敗筆,便需要有相當的勇氣和實力。范仲淹果然不負好友重望,獨闢新境,在慶曆六年九月十五日這天寫出一篇美文。這就是我們今天所看到的《岳陽樓記》。

它寫景言情,既細膩生動、又恣肆汪洋;既蘊含了作者勸勉好友的深情厚誼,又抒發了自己的胸襟和抱負。

這裡只需擷取一段,就足見其雄闊眼界,宏大氣象: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皆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清人金聖嘆曾批註《岳陽樓記》說,范仲淹“一肚皮聖賢心地,聖賢學問,發而為才子文章。”“從悲喜引出憂樂,見登樓人之人品心地,相去無算如此!”

值得一提的是,在岳陽樓落成之時,滕子京寫了一首詞《臨江仙》:湖水連天天連水,秋來分外澄清。君山自是小蓬瀛,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帝子有靈能鼓瑟,悽然依舊傷情。微聞蘭芷動芳馨,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

這是滕子京唯一流傳至今的一首詞,乃集唐人詩句入詞,委婉而含蓄地表達了希望自己被發現、受重用的心情。如果不被發現和重用,則往往會產生怨憤之情,這是人之常情。這也正是范仲淹所要勸勉滕子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原因所在。

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寒門之子范仲淹的逆襲

他們同為貶謫之人,同病相憐。范仲淹其實也是在勉勵自己,當然亦是對朝中權貴的有力一擊。《岳陽樓記》所說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實是范仲淹一生行為的準則。

歐陽修說,他(范仲淹)從小就有志於天下,常自誦曰:“士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也。”

范仲淹非凡的文治武功與他從小就具有的遠大理想和刻苦學習是分不開的。《宋史》本傳稱他“少有志操,既長,知其家世,乃感泣辭母,去之應天府”。

他出身貧寒,無力上學,只好跑到寺院中的一間僧房中去讀書。《年譜》(《范文正公集》附)說,他曾在長白山(在今山東鄒平南)醴泉寺僧舍讀書,每日在容器中做一大塊粥,分為四小塊,放上一點菜和少量的鹽,早晚各吃兩塊——這樣將自己關在屋內,足不出戶,手不釋卷,讀書通宵達旦,一堅持就是三年。

據說後來還發生了這樣一個故事:范仲淹的一個同學看到他生活如此艱苦仍好學不輟,就回家告訴了父親。這位父親聽說後,被范仲淹刻苦學習的精神所感動,也深深同情他的貧窮處境,於是吩咐家人做了一些魚肉等好吃的東西,叫兒子帶給他。那個同學將做好的魚肉送給范仲淹,說;“這是我父親叫我送給你的,趕快趁熱吃吧!”

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寒門之子范仲淹的逆襲

范仲淹回答說:“不!我怎麼能夠接受你的東西呢?還是帶回去吧!”那個同學以為范仲淹不好意思接受而推辭,連忙放下東西,就回家去了。過了幾天,那個同學又來到范仲淹的住所,發現上次給他送的東西絲毫未動,已經變壞了,就責備范仲淹說:“看,叫你吃你不吃,東西都變壞了,你為什麼不吃呢?”范仲淹回答說:“並不是我不想吃,只是我已經過慣了艱苦的生活;如果吃了這些美味佳餚,以後再過這種艱苦的生活就不習慣了。感謝你父親的一片好意。”

那個同學回家,將范仲淹的話如實告訴父親。這位做父親的誇獎說:“真是一個有志氣的孩子,日後必定大有作為呀!”

范仲淹正是憑著這股苦讀的勁頭,最後終於成了我國曆史上著名的文學家、政治家、軍事家。

“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范仲淹正因為很早就擁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志向和胸懷,所以才能夠刻苦學習,寫出極具人文情懷的山水文學作品;又掌握治國安邦的文韜武略,成為出則為將,入則為相,且具有文學才華的一代名臣。范仲淹死後,凡是他從政過的地方,老百姓都為其建祠畫像。

文化的理想國,讓每一個詩意的靈魂,都有棲身之地。感謝您的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