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老僧說:人一生有這三大坎,你過了幾個了

一位老僧說:人一生有這三大坎,你過了幾個了

人這一生,說長不過三萬六千天,但是如果我們凡事都太過於計較,心理揹負太多東西,就會容易讓自己喘不過氣來;

有時候我們感覺生活很累,人生很苦,就是因為我們想要的東西,計較的東西太多了,這也是我們人生的坎,

我們在不同階段都要取捨不同的東西,知道什麼重要,什麼可以放下,但是有個人不能明白其中的道理,所以苦了一輩子;

所以,有一位老僧說:人一生有這三大坎,你過了幾個了;

第一:少年,戒之誘惑

一位老僧說:人一生有這三大坎,你過了幾個了

俗話說“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大多數人活在世上都在追名逐利,這沒有問題,反而可以使我們上進,但是如果我們在年輕血氣方剛的時候,面對利益沒有禁得起誘惑,那往往也是得不償失的;

有這個一個故事,一位仙人受傷,被一個農夫救了。仙人為了表示感激,就準備送一件寶物給他,這件寶物可以換取金銀財寶,但是使用這個寶物,需要消耗自己的壽命,所以仙人叮囑農夫不要過多使用;

農夫拿到寶物後,用自己十年的壽命換取的財富讓自己變成了城鎮裡的大財主,但是他開始不滿足了,還是越來越奢侈,但是隻有用壽命去換取錢財,不久後,仙人再回到此地,見到了奄奄一息的農夫馬上就要不行了,但還是緊緊抱著寶物不願鬆手,

仙人感嘆道:人,就這麼難以擺脫金錢的誘惑嗎?

孟子說:“富貴不能淫。”剛入社會,要有堅定的信念,追求名利可以,但是要注意尺度,不然便會誤入歧途;這是一個坎;

第二:中年,戒之在鬥

一位老僧說:人一生有這三大坎,你過了幾個了

《道德經》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而不爭。夫唯不爭,故無尤。

意思就是說,善良就像水一樣,滋潤萬物但不與萬物相爭,同樣,如果人可以做到不爭不搶,也就無憂無慮了。

關於孔子有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天,孔子的學生正在院子裡掃落葉,這突然來了一個人,問:“孔子是你老師,我考你一個問題,一年有幾個季節?”

學生心想這不是常識嗎,很不屑答道:“四個。”

誰曾想那人反駁道:“不對,只有三個季節。”

於是兩人便爭論起來了,最後孔子來了,他們趕緊問孔子:“一年有幾季?”

孔子低頭想了一想說:“一年有三季。”

見孔子這樣說,那人才滿意的離去;

孔子的學生很疑惑問孔子:“老師,您為什麼這樣說呢?”

孔子笑著回答:“你看蚱蜢春天生,秋天死,所以他以為一年只有三季,但是你要是告訴他一年有四季,他是理解不了的;”

爭論帶不來勝利,只有兩敗俱傷,減少爭論,鬥爭,才是一種智慧的選擇;

記住“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故事,中年戒鬥,這是第二個坎;

第三:晚年,戒之在得

一位老僧說:人一生有這三大坎,你過了幾個了

古人云:“舍,就是得,不捨,哪有得。”人生在世,有得有失;對於已經失去的東西,我們就要放下,這樣才能擁有更好的。話說,一個老和尚和小和尚各提著兩個精美的瓦罐趕路。

正走著,老和尚手上的一個瓦罐突然摔倒地上,小和尚見此心生惋惜,但是老和尚就像沒事人一樣嗎,提著另一個瓦罐繼續趕路;

小和尚問老和尚:“師父,瓦罐摔碎了,您不傷心嗎?”

老和尚說道:“瓦罐已經碎了,傷心也沒有用,何必太在意呢?”

是啊,人生也是這樣,已經失去的東西,在唸念不忘又有什麼用呢,失去就失去,我們要有一顆平常心,

有句話說:快樂不是擁有的多,而是計較的少,心寬一尺,路寬一丈,

特別是人到晚年,如果還放不下心中的執念,便處處是怨言,晚年也不得安生,時刻覺得自己苦了一輩子,也沒有一個好結果,

所以,知道放下,不要在乎得失,這是第三個坎。

人生就一回,要禁得起誘惑,少惹爭辯,得失平衡,這是我們大多人都要過的三個坎,最後,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表達自己的看法和心得,一起交流學習,謝謝大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