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场国军野战火炮之王——德制十五厘米重榴弹炮

抗日战场国军野战火炮之王——德制十五厘米重榴弹炮

国军150毫米sFH18

德制十五厘米重榴弹炮,很多军友张口就来,sFH18嘛,二战德军主力重型榴炮,吊打日本鬼子……

这话对,也不对,为什么呢?因为国军装备的德制十五厘米重榴弹炮不是一种是两种,还不能统称为sFH18。

到底怎么回事呢?咱们慢慢理理。

说起中国的炮兵建设,从清末到抗战那真是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

清末新军时期,北洋新军一镇装备支援火炮一营三队山野炮54门,还是齐装满员的;北洋政府时期,一个师有支援火炮一团九连山野炮36门,基本也是满员;到抗战开始的时候,中央军一师有75毫米山炮一营12门,没野炮了——好像也只有教导总队能满编,其他部队也就最多8门山炮。比如第七十四军五十八师炮兵营,抗战开始时就编成六门75毫米沪造山炮,并且每门炮上都戳着我大清的龙纹徽记。

抗日战场国军野战火炮之王——德制十五厘米重榴弹炮

大清尖端科技沪造克氏山炮

就这几门山炮往往还被收到军一级集中使用,各师还不能自己拿来过瘾。当时超过75山炮就算重炮了,那就得编成独立炮兵团直属军政部。

火炮自造能力也目不忍睹。东北张氏父子穷征暴敛搞军工,沈阳能造仿日的150毫米榴弹炮,这就是直到49年建国中国能造的最大型野战炮了(来料加工的);阎老西在山西搞土围子,能造88毫米野炮和105毫米重山炮(也是来料加工的)。至于民国政府直辖自管区域,抱歉,能自产沪造克氏山炮(仿制克虏伯1904年14倍径75毫米山炮)和汉造十年式山炮(仿日本大正六年式/日造四一式75毫米山炮)。后来中原大战前,先总统空一格常公亲批,宋子文去日本买了8门大正八年式十五生榴炮(日本四年式150毫米榴弹炮),常公就编成第2炮兵集团去怼阎老西去了。

所以自从民国以来,连年军阀混战不休,兵越征越多,炮越打越稀,这就衍生出这么一句“老兵告诉你”的名言:新兵怕大炮,老兵怕机枪。为啥老兵不怕炮?国内战场大多数时候火炮密度实在不足为惧。这个名言也就中国有,也只适合抗战前的内战期间。可国际上从一战开始,战场上炮伤早超过枪伤了,也就国内菜鸡互啄,老兵们还敢大言不惭。后来鬼子打进来,炮多炮弹也多,射击又精确,结果新兵老兵都怕炮,不怕炮的都早早当了无名的岳武穆了。

拿“八一三”淞沪会战来说吧,当时不仅常公拿出家底子拼,各地土皇帝们也踊跃要打国战御外侮。桂军在国内一向是被视为精锐,千里迢迢来援,那真是忠义可嘉,从上到下矢志报国不惜身啊。但问题是只打过内战,对现代战争无概念,上去就被炮火覆盖。长官还下令,都不许跑乱了,大家拿出报国气势,革命军人站直了保持队形,有进无退。先头团是一个上午打完了,整个师是两天内失去战斗力。连军委会都傻了,说这么多人吃了这么多辛苦,走了半年来参战,就这么两天就没了,这还不如让他们待家里呢。

所以当时中国军队火力就是这么磕碜,不但是红军穷、八路穷,连中央军都穷。当年《集结号》播出来,谷子地看到日制九四式山炮不屑道小山炮,军迷就看不下去了。抗战时候,中央军一个师有八门四一式山炮那得是嫡系,八路一个团有一门加三发炮弹,那就是一等主力老八路,开一炮要团长政委批条子,你土八路一个连长也配看不起?

抗日战场国军野战火炮之王——德制十五厘米重榴弹炮

美械谷子地看不起的九四式山炮

抗日战场国军野战火炮之王——德制十五厘米重榴弹炮

缴了不如九四的四一式,看把真八路得意的。

扯远了,回到重炮上面来。“九一八”以后东北没了,这自造重炮也完了。“一二八”跟鬼子见了一仗,对近代火力也有了概念(鬼子炮兵也难称现代),常公就寻思要买重炮啊,咱买十五生的重榴弹炮(150毫米加农炮和150毫米以上的榴弹炮就别想了,既买不起也用不起)。日本炮是没戏了,想买人也不卖,只能从欧洲买,当时报价一共五家。

你道是那五家?瑞典博福斯、德国莱茵金属、捷克斯柯达、法国施耐德、英国维克斯。好家伙,都是名厂名炮。东西是好,但是问题是价格惊人,还有就是在中国没东西能拖得动这些少说四五吨的玩意儿,所以常公这一犹豫就是四年。

后来德国顾问也发话了,你要搞国防没重炮实在不行啊。那就买,买啥呢?买炮当然克虏伯啊。中国炮兵从我大清起就长期用克氏山炮、克氏野炮,岸防炮要塞炮也不少克虏伯的老玩意儿,老炮兵一辈子摸克虏伯炮,天生就对克虏伯有感情。当时无论是常公也好,军政部、兵工署、参本、训练总部炮兵监、陆大、炮校也好,一致看好的是克虏伯推的150毫米24倍径“卜福斯”重榴弹炮,德国顾问也是推这个型号(他有佣金的)。而莱茵金属推的150毫米30倍径“苏罗通”重榴弹炮,射程虽远点,但是炮弹装药少,威力小,射角也小。最关键是还贵,当时民国政府想买一个团24门,“苏罗通”炮的报价竟比“卜福斯”炮贵了10万英镑!换算成银元是109万376元大洋!

所以大家都不看好莱茵金属的大炮。为了表示我们不是因为嫌贵,以上各单位还在1933年11月专门开了个会,各单位专家论证新式150毫米重炮射程有十二公里就够了,言下之意莱茵的十三公里射程根本没用。这是专家背书了。

眼看着莱茵金属的生意就要黄了,但民国办事还是比较拖,拖着拖着事情又有转机了。日本推出了“九六”式十五厘米重榴弹炮,号称射程12000米。那既然要跟日本炮对打,国军的重炮射程必须比它远才行。而莱茵金属和克虏伯竞争德军新一代150毫米榴弹炮,莱茵的长射程竟被德军看中了,由莱茵负责炮管部分,克虏伯负责炮架,这就是一代名炮sFH18重型榴弹炮。

抗日战场国军野战火炮之王——德制十五厘米重榴弹炮

日军九六式150榴炮刺激到国军了

于是民国兵工署又找到德国方面要买炮。那就买sFH18呗?不行,这回要求又变了,sFH18射程十三公里不够,必须要有十五公里,还要配穿甲弹。为什么要配穿甲弹呢?是考虑到江防需要。“一二八”淞沪会战,吴淞口炮台的火炮射程不足,被日本军舰在射程外击毁,中国海军舰艇逃窜一空,日本舰队居然长驱直入南京江面示威。海军既不足恃,重炮就要能够在必要时封锁江面,用穿甲弹打军舰。

理由是很充足,但逻辑很诡异,中国哪儿有十五公里宽的江面需要封锁呢?封锁长江,十三公里射程和十五公里射程又有什么本质区别呢?当时民国就跟现在中东南美国家买武器一样,每样买点点,还要提很多莫名的参数要求,生生把制式搞成非制式。这个提高射程的要求最后实现了,但带来以后使用上的诸多麻烦。至于穿甲弹,据说是由于日本在外交上阻挠,一直到最后都没得到。不过这也许不是坏事,抗战开始后长江一线丢得太快,很快就无所谓江防了。如果真按过去外购火炮案,按比例搭配着穿甲弹买回来,莫非让这些重炮向日本炮阵地和步兵群发射铁坨子吗?

提高射程岂是小事?这要求一提,克虏伯立刻就缩了,没戏,做不了。莱茵金属倒配合得很,能做,给你全重新开发。原来的30倍径身管肯定是不行了,硬给开发个新的32倍径身管。身管长了,其他也要改,不能再用sFH18的炮架了。这个莱茵说他也能做,于是连炮架也变了。这是国之重器啊,民国兵工署也不敢掉以轻心,派人去德国盯着做,牵引车拉上全套大炮以30公里时速专找烂路跑120公里,结果炮架跑变形了。莱茵金属一包到底又给修改设计,重做了再跑,这次通过了,这事就算成了。

抗日战场国军野战火炮之王——德制十五厘米重榴弹炮

莱茵150毫米重榴弹炮

抗日战场国军野战火炮之王——德制十五厘米重榴弹炮

莱茵重炮放列状态

抗日战场国军野战火炮之王——德制十五厘米重榴弹炮

莱茵重炮运输状态

大炮买了要有战斗力,光一门炮那是没用的,还要有各类测量设备,保障车辆。最重要的是得能拖着走啊,这也是个麻烦。

前面说过,中央军各师都只能配75山炮,为啥呢?更重了没法拉。自满清到民国,中国马政就废了,马少不说,马种还在退化。不说欧洲挽马,和日本改良的军马都没得比。山炮山炮,顾名思义是山地用的火炮,为了方便山地运输,大炮全重比较轻,还能拆成若干个部件,一匹马驮上一件就能走山路。到了中国不行,每件都超过马匹负重,只能挂上前车弹药车拉着走。但这还是不行,炮车挽具鞍具都是按洋马标准设计,同样数量中国马进去还是没法拉。一门日式山炮四五百公斤,鬼子一匹挽马能拖走,中国马双马纵列都拉不动。要么再拆散,一列变两列加马,要么进口洋马伺候着,要么就买华北大骡子拉。反正不管哪样都是价格翻倍。就是骡子拉炮也是短距离权宜之计,因为骡子拉力也比不上洋马的要求。真要按规矩炮车行列一天30公里,那就死马死骡子没商量。所以在师一级,75山炮就是上限,什么野炮、榴弹炮、加农炮,那都是休想啊休想。

抗日战场国军野战火炮之王——德制十五厘米重榴弹炮

鬼子41式山炮分解驮载状态1

抗日战场国军野战火炮之王——德制十五厘米重榴弹炮

鬼子41式山炮分解驮载状态2

前面说中原大战时候,常公不是把他的150毫米日式重榴拖出去遛了吗?炮兵纵列最多6马,这就必须是独立炮兵部队才有这阵容了,而当时中国6马编组拉1500公斤都不行。炮二集在衮州下火车走曲阜去红庙,二十五公里路。嫡系精锐有保障,一下火车,喂得油光水滑的大骡子套上,出发。当时气候不好,下过雨,路上泥泞。这二十五公里路,炮二集走了整整两天,两匹挽马累死在路上。其后转攻泰安,路更烂,炮车陷到车轴,八匹马一起拖都拖不出来,一天走100米(没少打零)。

抗日战场国军野战火炮之王——德制十五厘米重榴弹炮

常公的日制三八式重榴炮

这还是常公亲自盯着的嫡系重中之重,其他队伍更烂。要知道军马是有配给的,每匹马要造册,国防部按着马头数发粮食发草料费马干费。这钱比喝兵血更容易,马不会哗变啊,并且马不吃粮吃青草也能活。好嘛,吃草的马一上阵马上拉稀摆带,所以当时军马损耗率也高得离谱。马没了咋办?炮宝贝不能不要,人来拉,人适应能力强总能弄走,这就叫“代马输卒”。“代马输卒”也累趴了,那就只有强征民夫了,至于民夫累不累死就不管了,总之是一塌糊涂一地鸡毛。

到了莱茵金属的重炮这里,以上一切全是废话。上面说的炮二集的日式150毫米重榴弹炮,挂车全重1.9吨,这还勉强可行。莱茵的32倍径重榴,按当时去德国的技术人员测量,挂车全重6吨。别说马,一个营全撒出去抓壮丁也拉不走,必须得买车。

为了买车这事,动用了民国两位大员,财政部长孔祥熙、兵工署长俞大维。俞大维找了德国兵工署的关系,给推荐了两种牵引车,一曰“皮兴”,一曰“汉歇”。“汉歇”报价13750马克,“皮兴”报价56000马克,价格为“汉歇”四倍。俞大维力主买“皮兴”,孔祥熙大为不解,断定他是想中饱私囊,一路捅到常公那里,闹出好大风波。

抗日战场国军野战火炮之王——德制十五厘米重榴弹炮

皮兴牵引车

抗日战场国军野战火炮之王——德制十五厘米重榴弹炮

汉歇牵引车

原来所谓“皮兴”,就是德国陆军制式Sd.Kfz 6型半履带牵引车;而“汉歇”,指的是亨舍尔33型10轮大卡。后来自然是两种都买,“皮兴”用来拉炮,“汉歇”作为弹药车、辎重车。按现在留存的电文往来看,至少购买了50辆两个团用的Sd.Kfz 6。但可惜的是如今不但无实物留存,连拉炮的照片也没留下一张,倒是用亨舍尔卡车拉炮的照片能找到。

抗日战场国军野战火炮之王——德制十五厘米重榴弹炮

亨舍尔牵引车牵引sFH18

1934年5月,国民政府就向莱茵金属公司订购了24门榴弹炮,当时就叫莱茵十五厘米重榴弹炮。除大炮外,牵引车、设备仪器、辅助车辆等等也都由莱茵金属打包代购。这24门炮编入军政部直辖的独立炮兵第10团,大号中国第一个机械化炮兵团。

这莱茵重炮连炮带车一组价格是大洋87万元,整个炮10团装备算下来是2000万现大洋。网上其他文章按80万法币一门算,以当时100法币两头黄牛的购买力,一门炮就是一万六千头黄牛!没必要管这个报价和算法到底哪个准确,总之知道是国之重器价值连城就好了。

后来随着局势恶化,民国政府在1937年又再次购买了24门一个团的德式重炮。头24门从下单到制造完毕交货花了一整年,这次等不得了,只能买现货sFH18了。德国政府还算信守合同,直接从部队使用中的大炮里面拨了24门出来交货,终于赶在37年底运回国内。这24门回国后称为克虏伯十五厘米重榴弹炮,装备炮兵14团。再往后就啥也没得了。37年了嘛,淞沪会战,抗日战争全面开打了。

当时中国全国,大口径野战炮兵就三个团,炮9团装备日式或者辽造150毫米榴弹炮,跟日军比都是老式火炮,在射程威力上都处下风。能对日军炮兵占据优势的就是炮10团和炮14团的48门150毫米德制榴弹炮,当之无愧的抗战炮兵之王啊。

这两批炮的数量,台湾那边考证还有点不同说法,不是第一批多几门就是第二批少几门,但这一点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光sFH18,德国人就造了5400门啊,这还只是150毫米牵引榴弹炮啊。而这48门炮到了中国就是绝对的重炮之王,咱们就靠着48门炮守卫诺大个中国啊!

抗日战场国军野战火炮之王——德制十五厘米重榴弹炮

隐蔽开火的sFH18

从淞沪会战开始,150毫米德国重炮就开始南征北战了。战绩咱不说,口径和射程在那儿,肯定当者披靡啊。当时主要是炮10团在前面打,炮14团在后方训练。这打着打着就出问题了,咋呢?没炮弹了。

买炮的时候肯定要买炮弹啊,否则空炮也没用,当时是每门炮随炮买了1000发炮弹。炮10团把炮弹全打完了,炮也损失不少。上面一看,炮14团随炮的炮弹还在,既然如此就连炮带弹交换吧,炮10团和炮14团对换装备。这个时候,当初强求15公里射程的问题就出来了。

这两批炮根本就是两种炮,连外观都有区别。炮管不同、炮闩不同、驻退复进系统不同、平衡机不同、大架不同、上架不同、助锄不同、观瞄系统不同、射表不同、连操作手轮位置都不同。炮14团为什么一直在后面训练?sFH18是德国标准,完全靠密位射击,当时国军测地、炮观、指挥系统都达不到标准,拖上去不好用。而炮10团的莱茵重炮是定做的,考虑了中国实际,表尺带距离分划。

当时买的时候还知道是两种炮,战事一起谁还记得这些细枝末节?不都是十五生克虏伯重炮吗?就跟今天好多军友似的,都是sFH18,特意加长管的。炮14团的主官急得跳脚,别人不知道他知道,强行交换的结果就是两个团都只有从头学起。此人是复兴社的会员,急了直接向常公上书,最后也没用。当时局势之下管不了那许多,后来还是换了。

这里顺便说说莱茵重炮和sFH18的识别,其实前面说了那么多不同,最直观的两处就足够了:一看平衡机,就是炮管左右垂直树立的两根管子,sFH18的平衡机比较短,不冒头,而莱茵重炮的平衡机长,高高冒过炮身;二看炮轮,莱茵重炮的金属轮沿要伸出橡胶外很长一截。

抗日战场国军野战火炮之王——德制十五厘米重榴弹炮

莱茵重炮

抗日战场国军野战火炮之王——德制十五厘米重榴弹炮

sFH18克虏伯重炮

即便如此,买来的炮弹也终有打完的时候。后来据说国内兵工厂用打过的药筒,复装出150炮弹。但产量绝对是不敷使用的。后来松山战役时候,是美军空运了一批在北非缴获的150炮弹才保证了供应。

抗日战场国军野战火炮之王——德制十五厘米重榴弹炮

松山战役中猛烈开火的sFH18

炮兵肯定是应该集中使用才有威力,当初国军也是做如是想的。淞沪会战,炮10团去了两个营,战绩不必说了,到后来全线溃败的时候出事了。一个连的重炮,沿着公路撤退,到一座桥前面,发现桥上已经被国军工兵布上雷了。当时日军紧紧尾随,也来不及排雷。步兵什么的可以下河涉渡,甚至冒险从没雷的地方走过去,牵引车和重炮怎么绕?只能忍痛把四门炮全炸了。南京保卫战的时候,又是仓皇撤退,重炮没法过江,又推了四门下水。

抗日战场国军野战火炮之王——德制十五厘米重榴弹炮

少见的莱茵重炮野外收放图片

炮在不断损失,就只能改小编制,各地都需要重炮,又必须分散到各战场支援。很多150重炮参与的战役,其实都是只有两门炮的一个连参战。但就是这么两门重炮,往往也能起到定海神针的作用。

比如第三次长沙会战,岳麓山重炮群其实一共也就8门炮。炮2团4门俄制76.2毫米野炮,炮1团9连两门75毫米卜福斯山炮,炮14团4连两门150毫米sFH18重榴弹炮,由9战区炮兵指挥官王若卿亲自掌握。就这八门炮就叫重炮群,打得鬼子尸横遍野。

抗日战场国军野战火炮之王——德制十五厘米重榴弹炮

王若卿与sFH18合影

后来豫湘桂战役,国军一败涂地,桂林战役失败丢了两门150重炮,第四次长沙会战失败,岳麓山上又丢了六门。当时算下来德制150毫米重型榴弹炮也就剩下十来门了。炮10团的莱茵重炮用光了炮弹,于1944年改装美制105毫米榴弹炮;炮14团在抗战结束后全团撤裁,改由重迫击炮部队接替其番号。剩下的德制150重炮都拖到贵州仓库除役存放。

直到49年解放,德制150毫米重炮都是国军装备过的最大最重的野战火炮,始终保持火炮之王位置。一直以来都有网友认为国军装备过美式“长脚汤姆”加农炮,须知同口径加农炮和榴弹炮的重量完全不是一个等级。“长脚汤姆”挂车全重十五吨,真给了国军,以民国的路况要把国军玩疯的。“长脚汤姆”是逃台以后给的,当时国军得到的是美制155毫米榴弹炮,不过也不要以为是当时称M1,后来改称M114的那种。美军给远征军的是M1918式155毫米榴弹炮,无论是技术性能还是体积重量仍然没法和德制150毫米榴弹炮相比。

抗日战场国军野战火炮之王——德制十五厘米重榴弹炮

远征军装备美制重炮凯旋

幸运的是,经历了如此多风雨,德制150重炮居然还有实物留存。

锦州辽沈战役纪念馆有一门sFH18,为运输状态,炮管处于最大后座位置。

抗日战场国军野战火炮之王——德制十五厘米重榴弹炮

辽沈战役纪念馆的sFH18

北京军博有一门莱茵重炮,据军博官网称,是解放上海时缴获的。

抗日战场国军野战火炮之王——德制十五厘米重榴弹炮

军博官网上的莱茵重炮

抗日战场国军野战火炮之王——德制十五厘米重榴弹炮

军博地下展厅清洁一新的莱茵重炮

另外据说南京理工大学尚有一门sFH18。

这些大炮是怎么从贵州到上海和东北,又如何被我军缴获的经历就不得而知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